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07-04万小琴张敏通讯作者
万小琴 张敏(通讯作者)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 重庆 402160)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偏高,治愈难度较大,低龄或老弱人是本病的主要患病群体,临床表现以鼻塞、头痛、流脓涕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活动质量,病情严重者会诱发呼吸道感染,降低实例水平,危及生命。鼻内窥镜是当下临床治疗鼻窦炎的常用微创技术,能彻底清除缝隙中的病灶,促进患者术后鼻腔及鼻窦功能的恢复过程[1]。鼻内窥镜围术期予以适宜的护理干预,是优化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选择50 例病患资料,对比常规、综合护理的应用情况,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 例鼻窦炎患者均于2017 年12—2018 年5 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术前经CT 及相关检查确诊,均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排除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损伤及严重精神类疾病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I组25 例中男12 例,女13 例;年龄24 ~72(51.5±2.3)岁;单、双侧病变分别有9 例、16 例。Ⅱ组25例中男10 例,女15 例;年龄22 ~74(52.8±2.7)岁;单、双侧病变分别有8 例、17 例。经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差异皆不显著(P >0.05)。
1.2 方法
I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在患者入院后,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为其提供舒适的病患环境,定期清扫消毒房间,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术后定期监测生命指征,加强饮食指导,术后48h 内为病患提供牛奶、蛋白粉等流质饮食,72h 后予以瘦肉粥等半流质食物。在此基础上,Ⅱ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内容有:
1.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明确他们的心理状态,耐心解答病患提出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知识(方法、疗效、过程安全性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提升他们对治疗方法的认知水平,减轻或消除顾虑。
(2)术前准备:协助病患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帮助他们减掉鼻毛,告知术前8h 禁食,6h 禁饮。术前检查视力情况,以防术中操作误伤视神经。
1.2.2 术中护理
术中,护士认真核对、检查手术用具,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对手术室内环境、衣物等进行清洁消毒。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进出频次,以防携带病菌,将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1.2.3 术后护理
待手术完成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手术医生采用止血海绵对鼻腔行填塞处理;关注患者面色与意识状态的改变情况,减少或规避止血棉抑制呼吸的情况,预防窒息。术后2 ~3d,协助患者将鼻腔中止血海绵取出,清洗鼻腔,按时上药,告知患者术后不要用力打喷嚏,维持鼻腔通畅。若患者术后有缺氧的表现,则建议使用面罩吸氧。
1.3 疗效评价
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整体消失,窦口开放性良好,无脓液流出;②有效:临床症状表现显著改善,有少许脓液外流;③无效:术后鼻腔局部红肿,手术部位粘连明显,有大量脓液外流或有鼻息肉形成。总有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分别记录两组病患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 软件包处理数据,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将P <0.05 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在总有效率指标的比较,Ⅱ组高于I组,差异显著(P <0.05),见表。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Ⅱ组出血、鼻腔粘连各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2/25);I组术后出血、鼻腔粘连各3 例、换药晕厥2 例,占32.0%(8/25)。Ⅱ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本次研究中Ⅱ组推行了综合护理,其重视鼻窦炎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整体恢复,术前加强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旨在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手段的认知水平,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更积极参与治疗,迎合了“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疗模式的发展趋向;术前保证各项检查等准备工作的完善性,为术中操作推进奠定良好基础。综合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在实施期间确立患者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人性化理念,确保患者能享受到规范、专业服务内容,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情转归进程。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Ⅱ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I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组,差异均较显著。由此可见,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症状改善进程,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优化疗效,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