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价值分析

2020-07-04林中琪黄才斌曾岚珍钟良权

医药前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内窥镜消化食管癌

林中琪 黄才斌 曾岚珍 钟良权

(赣南医学院 研究生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食管癌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受近年来饮食环境转变影响,使得食管癌患者人数呈逐年升高趋势。食管癌的发病与患者吸烟、肥胖及胃食管反流等存在一定关联性,长期饮酒、吸烟均会诱发食管癌。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及早对食道癌患者进行确诊,采取及时治疗,可极大水平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分别接受白光内镜诊断与消化内镜诊断,观察其诊断结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时间段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 例。研究组中,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范围26~74 岁,平均年龄(51.7±11.3)岁。对照组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范围25 ~76 岁,平均年龄(51.5±11.5)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白光内镜检查技术联合剖腹外科手术,通过白光内镜检查出可疑病变后,借助剖腹手术将病灶组织切除送检进行确诊。研究组接受消化内镜手术联合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行静脉麻醉,然后采取内窥镜检查消化道黏膜表面微细腺管的病变状况及微血管形态,借助染色处理技术,对肿瘤在黏膜下浸润程度进行评定,采取圈套电凝法切除隆起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3.0 对本次研究各项观察指标开展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 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统计得出P <0.05,则意味着研究所得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6.0%,对照组诊断准确率76.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

表 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恶性呕吐1 例,术中出血1 例,食管狭窄1 例;对照组出现恶性呕吐3 例,术中出血1 例,术中穿孔1 例,食管狭窄2 例,反流2 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0.05)。

3.讨论

内镜作为一种新型诊疗手段,随着不断的发展完善,其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现如今临床上所采用的消化内镜所具备的操作性、分辨能力等均得到显著提升。早期食管癌属于消化道早癌范畴,属于病灶浸润深度相对浅的恶性肿瘤。为了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获取良好的生存质量,必须要对食管癌进行早期诊断,并对患者开展有效及时治疗。过去临床上对早期食管癌采取白光内镜检查,其主要通过普通光对机体食管黏膜颜色、形态等进行观测,因为普通光下视野清晰度有限,所以常常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2]。消化内镜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窥镜,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其诊断准确率得以不断提升,并且在疾病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消化内镜应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可分为电子染色法和化学染色法,前者是借助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升正常黏膜及病变黏膜的对比度,进一步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后者则是借助色素内镜技术在可疑病变黏膜上使用染色剂,进而实现对正常黏膜与病变黏膜的有效区分,该两种染色法均操作便捷、可行度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另外,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中可发挥可靠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在早期食管癌患者病灶浸润深度在m1、m2 层时,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后,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到约97%[3]。本次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6.0%,对照组诊断准确率76.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 <0.05)。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与李伊敏等[4]班志芬[5]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

总而言之,对早期食管癌采取消化内镜诊断,有着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猜你喜欢

内窥镜消化食管癌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