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英殿聚珍版书印刷规制述评

2020-07-03刘甲良

潍坊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活字程式乾隆皇帝

刘甲良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印刷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为文明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雕版和活字印刷为中国传统印刷术的主要形式。雕版印刷滥觞于隋唐,成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延至元明清,是古老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雕版印刷自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不足:每种书都要雕刻一套版片,而每套版片也只能印一种书,如另印新书则须刻新版。故雕版印刷费工费时。于是活字印刷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载毕昇创造泥活字版印刷术。而活字印刷技艺要求更高,排版尤为复杂,印书较少时不能凸现其优势,只有印大量的书籍时始觉其经济、方便。同时当时人们视活字印刷为雕虫小技而不予重视。[1]故清以前,活字印刷始终在民间发展而未得中央采纳、应用。传世活字印品,无不被学界珍若拱璧。有清一代中央刻书机构却青睐活字技艺,大大推动了活字印刷的发展。如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武英殿的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书》等。究其原因,乃清代出现了大量总结性巨著,活字印刷便利优点凸显。尤为可贵的是四库副总裁金简在实践基础上对木活字的制作、印刷技艺进行了总结,撰写了介绍活字印刷技艺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荀子·致仕》言:“程者,物之准也。”[2]《尚书·微子之命》云:“世世享德,万邦作式。”[3]此处式为法则、模范。所谓“程式”就是行事的规范、标准、准绳。清廷对钦定标准的图书多冠以则例,比如《清代匠作则例》《钦定理藩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等等。王世襄在《清代匠作则例汇编》序云:“‘则’是法则、准则或规则的意思,‘例’是先例、成例或定例的意思。”[4]“则例”和“程式”两词从字面意思来看,皆是指一种规范,工艺的一种标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程式”的精确度要远远高于“则例”,制作的产品几乎雷同。这在古代工业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几乎是一件很难企及的事情。即便古代引以为傲的建筑和工艺美术,其构件也是存有差别的。这也可能是有清一代有不少以则例命名的书籍,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却没有以则例命名的原因。由此视之,程式之标准更高、价值尤珍。

德国雷德侯先生认为:“金简撰写《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不是为了传授印刷术,意在建立一套印刷标准,以便皇家印刷机构在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时能够做出切实可行的判断。”[5]此种论断在学界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金简既是意图建立一种印刷标准,更是为了传授一种印刷技艺。这可从其成书背景、内容及影响等得以管窥一二。

一、背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二十五日,安徽学政朱筠上书提出了四条搜访校录书籍的建议:“旧刻抄书,尤当急搜也;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也;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也;著录校仇,当并重也。”[6]乾隆皇帝一直向全国征集书籍,但效果一般。朱筠搜访校录书籍的建议不仅明确指明了搜书的范围,同时也建议要对辑佚的中秘书籍和征集的图书“著录校仇”,这对乾隆皇帝的征书提供了指导,并且“著录校仇”的做法也有利于实现和满足乾隆皇帝标榜稽古右文和好大喜功的虚荣心。以此为契机,乾隆皇帝便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闰三月初一日谕令:

“以翰林院旧藏《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勘,其世不经见之书,多至三四百种,将择其醇备者,付梓流传。馀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 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林盛轨。”[7]

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敕令设立四库馆,正式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编纂伊始,乾隆皇帝即谕令直臣将“……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牖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8]三月十一日,四库馆大臣上奏:“《永乐大典》内所有各书,现经臣等率同纂修各员逐日检阅,令其将已经摘出之书迅速缮写底本,详细校正后,即送臣等复加勘定,分别应刊、应抄、应删三项。其应刊、应抄各本,均于勘定后即赶缮正本进呈。将应刊者即行次第刊刻,仍均仿刘向、曾巩等目录序之例,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悉考证,诠疏崖略,列写简端,并编列总目,以昭全备。即应删者,亦存其书名,节叙删汰之故,附各部总目后。”[9]五月初一日,乾隆皇帝上谕:“自昔图书之富,于斯为盛。特诏词臣,详为勘核,厘其应刊、应抄、应存者,系以提要,辑成总目。”[10]五月十七日,乾隆皇帝再次谕令:“所有进到各遗书……详加核勘,分别刊抄。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枣梨,以广流传。”[11]最终上谕明确典籍分应刊、应抄、应存三类,其中应抄图书,即是可以抄入《四库全书》的;应存之书即应删之书;应刻之书是足资启牖后学,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乾隆皇帝敕令内务府总管大臣、四库馆副总裁金简署理刊刻事宜。

金简最初用传统雕版印刷的形式,刊刻了四种书籍:《易纬》《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此为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初刻四种,共21 卷8册。随着“应刊之书”的日益增多,金简觉得长此下去会“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时日”[12],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巨大、完工的遥遥无期让金简去寻求更为迅捷、实惠的印刷方式。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二十八日金简上奏,“臣详细思维,莫若刻做枣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种书籍比较刊版工料省简悬殊。”[13]奏折详细说明了制作刊印费用及刷印方法,并和刊印《史记》相对比,论证了采用活字版确有“事不繁而工力省,似属一劳永逸”[14]之优势。随奏折上奏的,还有《永乐大典》诗的活字版样本。乾隆皇帝看到活字版样本不输雕版印刷,且活字印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简且捷”[15]。于是御批“甚好,照此办理”[16],并认为“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17]。此为清内府木活字印刷之肇始,所印之书被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书。

由是观之,金简改雕版印刷为活字印刷确如雷德侯所言“意在建立一套印刷标准,以便皇家印刷机构在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时能够做出切实可行的判断”。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撰写又是否如此呢?三年后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十二日,金简在实践基础上又上书乾隆皇帝:“三年以来排印过书籍约共三十余种,一切章程皆渐习熟。臣谨仿《墨法集要》体例将现在办法分别条款著为图说,拟名《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俾海内欲将善本流传之人皆得晓此刻书简易之法……”[18]金简上书已经明确提出了撰写《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目的是传授木活字印刷技术,已与雷德侯所言不同。

二、内容

从《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本书内容来看,更可看出金简撰写之目的是为了传授技艺。其书基本内容包括乾隆《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1 首、8 个四库馆臣的奏折和15 道木活字制作及印书流程工序介绍。其中8 本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四库馆臣关于木活字制作的申请、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奏折,以及乾隆帝的御批。严格来说御制诗及奏折并不能算是《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基本内容。此后的15 道制作工序才算是程式的基本内容,一如金简所言“谨仿《墨法集要》体例”[19],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木活字制作、印刷的具体操作办法。前9 道主要谈活字制作技艺,后6 道则谈排版印刷技艺。

(一)活字制作技艺

1.成造木子

所选木材为枣木,首先制造木子字胚,其次于字胚上刻字。字胚有大小之分,大字胚长七分、宽三分、高二分八厘,作为小注的小字胚长高与大字胚同,只是宽为二分。活字制成后以铜制大小方漏子,检验衡量木子规格是否过关。

2.刻字

须先于纸上写好宋体字,然后裁开贴于木子之上。刻字在一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之木床上,中挖槽五条,三分宽六寸深,每槽容十字。用两条木板活阀固定好后刻字,外观和刻字过程都与雕版相似。

3.字柜

字柜是用来储存木活字的,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寸。通常于柜前放一条木凳以取字。字柜按照康熙字典十二支名排列,每柜有抽屉二百个,每个抽屉分八格。活字储存则按字的偏旁部首和笔画顺序来排列,少数生僻字单独存放。

4.槽版

采用楠木木材,为排放活字所用。内外不一致,外口长七寸七分、宽九寸五分、高一寸六分,里口长五寸八分八厘、宽七寸六分、高五分,四周用铜包角。

5.夹条

采用楠木或者松木木材,排版印刷时作填充之用。共分四种:通长夹条、半通长夹条、长短夹条、半长短夹条。通长夹条用来做整行大字间行间夹条,长五寸八分八厘、宽五分、厚一分;半通长夹条用来做一行为大字和另一行为双行小字的行间夹条,长宽等同于通长夹条,厚为半分;长短夹条是用于双行小字下有大字且傍行亦为大字间的夹条,长一字至二十字不等,厚一分;半长短夹条用于大字下有双行小字且傍行亦是小字间的夹条,

长一字至二十字不等,厚五厘。6.顶木

采用松木木材,嵌于无字空行之处使之不移动。有两种规格:一种配合小字使用,宽二分;一种配合大字使用,宽三分。两种规格长皆为一字至二十字不等,高皆为五分。

7.中心木

采用松木木材,亦称版心木。线装书装订时为一叶对折,刻版时则平铺一整叶。对折的版心部分即用中心木隔开。中心木的尺寸为长五寸八分八厘、宽四分、高五分。

8.类盘

采用松木木材,用于取字和归字时安放木字之用。类盘为长八寸、宽一尺四寸、深五分,内嵌有数十根木档,档宽约四分。木档作用在于安放木字时不致倒乱。

9.套格

采用梨木木材。将梨木锯成长五寸九分八厘、宽七寸七分的木板,然后据武英殿聚珍版书的版式刻边框和行格线,边框比槽板里口每边大半分,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处的书名等文字另行刻好,在印刷时把刻好的版心文字嵌入套格版心一起印刷。说到底,武英殿聚珍版的木活字印刷也是一种套印。

(二)排版印刷技艺

1.摆书

摆书也就是捡字于槽版上排版,每排好一版即于槽版外面贴上写明书名、卷数、页码的小方签,以便查记。一般来说,排正版大字每人一天可排两版,小字则要减半。

2.垫板

木子虽按式制准,然经刷印之后,干湿不匀,则木性究有伸缩。故摆书完后,视其不平之处,将低字抽出,用纸折条微垫,即能平整。

3.校对

摆书、垫板后,须先印草样以校阅,校阅两次无误后方可正式刷印。

4.刷印

正式刷印前先刷印套格,核对套格书名卷数与槽版所贴的方签信息是否一致。如一致,则第二次印刷。套印要注意避免套边时的出入,不得草率。

5.归类

刷印完毕后,须将槽版内的木字取出放回原处,都要依据偏旁捡字以防错乱。年底要检查字柜,核查字数及有否放置错误之处。

6.逐日轮转办法

为保证印刷的顺畅,体现活字印刷的迅捷,总结出来了十日循环的轮转办法以供活字印刷参考。详见下表。

表一 轮转摆印课程

逐日轮转法以十日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可排版120 版,归字72 版,刷印84 版,垫板108 版,每日积48 版轮转。这是金简根据实践总结出的高效利用活字的办法,已接近现代企业的流水线作业,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①十五道工序均参照金简编《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紫禁城出版社,2007 年,第15—32 页。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制作木活字印刷的技艺,且技艺有创新。例如原先的活字印刷无固定的版框版心,但聚珍版丛书活字印刷有固定的版框版心,并有了套印本,几可媲美于雕版印刷。同时垫板技术也克服了木活字沾水再印刷易出现高低不平的弊端。实行逐日轮转办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了活字印刷的优势。全书言简意赅,辅以清晰之图,令阅者一目了然,快速通晓操作要领。15 道工序只谈技艺,无涉管理等。这进一步佐证了金简撰修《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之重要目的为传授木活字印刷技艺。

三、影响

乾隆四十二年(1777),《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书成,也归入了武英殿聚珍版书系列。此后十余年,在《程式》的指导下,又摆印典籍100 余种,是为“内聚珍”。因民间“闻风购买者甚多,所印之本尚不敷给”[20],在户部左侍郎董诰建议下,乾隆敕令东南五省翻刻聚珍版书,翻刻之书习惯上称为“外聚珍”。上行下效,地方上纷纷仿效内府活字摆印图书。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对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技术的介绍都比较清楚,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很容易掌握木活字印刷技艺,故对活字印刷的普及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各地方衙署如绍兴府、徽州府、江宁藩署、吴门节署、四川提署、汀州官署等均采用过木活字印书。同光中兴时兴起的官书局,也曾采用木活字摆印大型图书。如江南书局摆印《御纂周易折中》,金陵书局摆印《三国志注》《两汉刊误补遗》,江西官书局摆印《毛诗补笺》等等。

清代的书院也利用活字摆印了一定规模的图书,如乾隆末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书院摆印《婺源山水游记》、光绪年间湖北的两湖书院摆印《金正希年谱》等。

民间的私人和书坊木活字也大为盛行。如乾隆当朝,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1)和五十八年(1792),两次使用木活字摆印《红楼梦》,即著名的“程甲本”和“程乙本”。嘉庆十六年(1811),甘肃巩秦阶道龙万育撰骈体文《仿刊聚珍版恭记》云:“……钦惟高宗纯皇帝……用聚珍而制号……既巧捷以凝神,乃变通而尽利……实为推广夫皇仁。”[21]龙万育对乾隆倡导的活字印书大为推崇,用木活字摆印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乾隆皇帝也在有意识推广这种活字印刷术。此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字还有嘉庆十年(1805)周氏易安书屋摆印的《甫里逸诗》二卷、《假年录》四卷(卷三题《甫里遗文》又分上中下)、《甫里闻见集》一卷,昆山陈元模编辑的《淞南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吴淑骐企瑶山馆排印明黄端伯撰《瑶光阁集》,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金吾爱日精庐排印的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清代家谱的木活字本数量也不少。家谱可谓连续出版物,通常二三十年即要修一次。修谱之风流行于江南广大地区,尤其是江苏常州和浙江绍兴一带,每到农闲季节,一些所谓“谱匠”就挑起活字担子,游街串巷,专印家谱。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到现在的清末活字本计有千余种,其中不少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亦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贡献,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如日本的《中国活字版印书法》即是《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日文版。有学者也认为韩国的“生生字”的产生即受到了武英殿聚珍版活字的启发。[22]

四、结语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继元代王祯《农书·造活字印书法》后,又一记载木活字印刷技艺的重要文献。无论王祯还是金简,整理记载活字印刷的出发点是记录技艺以广流布,让更多的人来掌握此技艺,并能传承下去。从《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成书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均可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传授印刷术,为木活字印刷技艺提供规制参考。《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对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文献,相较王祯的《农书》,影响力更为巨大、深远。

猜你喜欢

活字程式乾隆皇帝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活字蹦跳
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