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7-02霍刚高艳菊王艳
霍刚 高艳菊 王艳
(1.榆林市第二医院检验科,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第二医院妇产科,陕西 榆林 719000)
相对于皮层动脉而言,穿支动脉属于脑部的小动脉,主要供应大脑深部白质灰质区域的血液,故临床又称为深穿支。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是指穿支动脉病变导致其供应区域出现孤立性梗死[1],首次于2011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分型中提出,作为辅助解释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糖尿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研究较少,原因在于既往研究多关注大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研究[3],但在临床上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并不少见。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小动脉病变的脑梗死患者尤为重要。本方案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7~75 岁,平均年龄(67.83±7.21)岁,糖尿病病程(5.31±1.27)年。观察组中男17例,女8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7.90±7.26)岁,糖尿病病程(5.29±1.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参与对比研究。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4]。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降糖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等,予以溶栓、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再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80029,首次以负荷剂量300 mg/d用药,再予以75 mg/d用药,每日用药时间固定,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再予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同对照组,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片,饭后温水口服,每日1片。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空腹血糖(GLU)、血小板功能四项指标(PLT、MPV、PDW、P-LCR)进行评定和检测。治疗后对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评定。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1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NIHSS评分较治疗前较少超过90%,病残程度为0及;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5%~89%;无效:不符合显效和有效判断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NIHSS评分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评估项目为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共计11项进行评价,总分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血小板四项检测 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GLU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GL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及GLU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GLU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四项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LT、MPV、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MPV、PDW、P-LC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四项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n(%)]
3 讨 论
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糖脂代谢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5]。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属小动脉堵塞导致的其所供血区域出现的急性梗死,发病率较高,但由于穿支动脉疾病是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一种脑血管病变,目前临床在对其防治方面仍欠缺经验[6]。但是,随着临床对脑梗死相关疾病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逐渐为临床所认识并引起重视。临床数据显示[7],脑梗死患者中约1/3的患者可诊断为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不仅仅是单纯的穿支动脉疾病导致,其中大部分患者仍然合并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对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临床的特征表现有较高的进展性运动障碍率[8]。临床实际中,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由于糖尿病是血管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谢障碍。糖脂代谢紊乱导致体内的糖基化产物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异常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成为诱导血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急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继而增加了机体发生大循环及微循环障碍的风险。长时间的高血糖还对机体的其它器官如肾脏、眼睛、肺、心脏等产生严重危害。糖脂代谢的紊乱,加速体内水电解质的失衡,严重者甚至出现高渗昏迷和酮症酸中毒[10-11]。糖脂代谢异常导致炎性细胞大量出现,也是导致脑血栓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加深,形成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促使脑血管病情加重。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内容之一,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减轻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动,降低微小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病情进展的风险[12]。
本方案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进行评估检测,以期为临床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于单纯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其在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相关指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更具优势,在临床疗效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并未增加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抗血小板方案对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治疗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穿支动脉疾病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