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力学教具动手制作系列(一)小熊爬绳
——摩擦自锁与解锁

2020-07-02高云峰

力学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卡住圆筒摩擦角

高云峰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摩擦角和摩擦自锁是重要的概念,而多点摩擦问题又是其中的难点。

为了增加学生对摩擦问题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解摩擦问题的新视角,我特意设计制作了一个简单巧妙的装置,同学们看过之后无不感到摩擦现象的神奇,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现象演示

首先尝试用细铁丝做一个装置,如图1所示(可以借助铅笔把铁丝绕出小圆圈),注意不是图2 的样子。图1和图2两者的区别是:图1中小圆圈与梯型垂直;图2 中小圆圈与梯形平行。这个区别在后面原理解释中会用到。

图1 正确的做法

图2 不正确的做法

然后把细绳如图3 穿过装置上的圆孔,挂在钉子上(也可以用手握铅笔代替钉子),再把绳子两端打结,手抓住绳结且左右来回摆动,同时让绳子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时你会看到铁丝慢慢向上爬升!第一次见到这个现象的学生会很惊讶:铁丝是怎么爬上去的?装置如此简单,却不容易理解。

图3 绳子与装置的连接方式

2 原理说明

为了简单直观地说明其中的道理,我们来看看下面更简单的几次试验:竖杆垂直插在底盘上,看看圆筒能否停留在图4 的竖杆上?注意圆筒内径比杆子外径要大。

第一次把较长的圆筒套在竖杆上,一松手圆筒会落下。这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圆筒内径明显比竖杆外径大。

图4 几次参数不同的试验

第二次做一些改变,把较短的圆筒套在竖杆上,一松手圆筒仍会落下。

第三次把配重加在长圆筒上,改变重心位置看看,但一松手还是落下。

当然学生可能会怀疑:长短圆筒内径相同,都比杆子粗,能成功吗?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科学探究试验,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才从中找出或发现了有价值的结论来为人类造福。所以科学探究试验,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是每一次失败都排除了一种可能性,从而使后面的试验更接近成功。

例如,爱迪生成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第四次把配重加在短圆筒上,松手后,发现圆筒真的可以停留在竖杆上了!

前三次试验圆筒都落下,而第四次没有,有理由认为第四次试验是“与众不同”的。那第四次试验与前几次有什么明显不同的地方呢?

通过观察可以很快看出:第四次试验中装置的倾斜角度是最大的!所以可以直观地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摩擦问题中,物体倾斜角度越大越容易被卡住。这个结论的合理性后面会分析,现在利用这一结论,可以很容易解释前面试验中铁丝会向上升的现象。

设开始时装置水平,当手掌抓住绳子逆时针转动时,左边绳子AB段下降,右边绳子CD段上升(图 5)。

图5 逆时针转动时的状况

由于铁丝与绳子之间有摩擦,装置跟随绳子作逆时针转动(A点下降D点上升,此阶段装置中心基本不动)。当装置转动至A、B两圆环接近垂直位置时,等价于左边AB绳子穿过一个比较细的圆筒中,右边CD绳子穿过一个比较粗的圆筒中。注意,只有圆环与梯形垂直时,才有这种等价关系。如果圆环与梯形平行,就不能等价于圆筒了。

根据前面的结论:物体倾斜角度越大越容易被卡住,CD绳子与铁丝容易卡住,AB绳子不容易卡住。所以CD段绳子上升带动铁丝上升,而AB段绳子下降不妨碍铁丝上升。

当手掌抓住绳子顺时针转动时,情况正好相反,AB段绳子与铁丝卡住了,AB段绳子的上升带着铁丝上升。当然,如果铁丝弯的形状不合适,装置是不会上升的;如果绳子没有适当绷紧,装置也不会上升。

3 结合习题进一步分析

前面是定性的分析,下面结合一道理论力学习题,来做定量分析。

习题:图6 为工人攀登电杆时脚上所带的套钩。已知套钩的尺寸b、电杆直径d,摩擦系数µ。求套钩不致下滑时脚踏力P距电杆中心线的距离l。

图6 理论力学习题

解答:在摩擦问题中,临界情况下全反力RA和RB分别沿摩擦角θm的边缘。套钩在RA,RB和主动力P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三力必汇交,其交点C就是临界的安全位置(图7)。由三角形△AEC有

图7 套钩受力图

为什么说求出的尺寸是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呢(即C点的左边是危险区域,右边是安全区域)?这可以直观看出:如果P点向左移动,在满足三力汇交的条件下,A和B一定有某一处全反力会超出摩擦角的范围(图8)。如果P点向右移动,在满足三力汇交的条件下,A和B两处的全反力均不会超出摩擦角的范围(图9)。所以说C点的左边危险,右边安全。

图8 危险区域受力图

图9 安全区域受力图

利用习题的结论,可以证明前面探究试验的结论“物体倾斜角度越大越容易被卡住”是合理的。

从图10可以看出,当圆筒较长时,物体倾斜角度小,摩擦角θm的边界交点C距离竖杆远,重力P的作用点落在危险区间,装置会落下;而当圆筒较短时,物体倾斜角度大,摩擦角θm的边界交点C距离竖杆近,重力P的作用点落在安全区间,装置可以停留在竖杆上。

本问题的核心是摩擦角的交点与重力的位置关系,虽然“物体倾斜角度越大越容易被卡住”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但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也符合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规律,也是有价值的。

图10 利用摩擦角验证前面的结论

4 装置改进

在清楚了其原理后,可以把简单的铁丝改进为全自动装置,用小熊代替铁丝,用电动机带动曲柄连杆机构模拟手的来回摆动。装置做好后,一按开关,小熊会自动慢慢地向上爬升(图11)。

图11 自动爬升的小熊

改进的装置更有趣味性,也更为复杂,涉及到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是一个综合的理论力学演示道具。

首先,小熊爬升的核心原理是绳子角度的变化导致的摩擦自锁和解锁,在前面已经解释了,属于静力学问题。其次,曲柄连杆机构要适当设计,各部件既不能冲突,又要能模拟手的来回摆动,属于运动学问题。最后,电动机要带动装置的运动,小电动机的扭矩可能不够大,要适当通过减速增加扭矩,而绳子绷紧的程度也很有讲究,太松了小熊上不去,太紧了电动机带不动,这些又属于动力学问题。

总之,通过这个教学道具,可以很好地演示神奇的摩擦现象,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猜你喜欢

卡住圆筒摩擦角
“卡住”
卡、卡、卡住了
鼠国要上天之超级大圆筒
借助摩擦角 快解匀速运动问题
算卦
算卦
认不出了
考虑土拱效应的铁路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摩擦角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各向异性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