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治疗下利用药特点分析

2020-07-02刘启鸿罗韩林吴小文蔡华珠郭明章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味药仲景性味

刘启鸿,罗韩林,吴小文,蔡华珠*,郭明章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脾胃优势特色学科,福建 福州 35012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与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以六经辨证为特点,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其中下利证在《伤寒论》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显医圣张仲景治下利的高超技法,同时为后世基本奠定了对于本病证辨证论治的治则。

笔者通过对398条原文进行整理[1],得出治疗下利的方剂有30首:葛根汤、葛根芩连汤、十枣汤、小青龙汤、桂枝人参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苓散、猪苓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黄芩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加人参汤、理中汤、白通汤、白通汤加猪胆汁汤、猪肤汤、四逆散、真武汤、吴茱萸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白头翁汤、乌梅丸、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1 《伤寒论》治下利方药统计分析

前面总结出《伤寒论》中可治疗下利的方剂共有30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猪肤汤”属于食疗处方,以猪皮为药,其机理与其余方剂不同,颇为特殊,故予以剔除,只统计剩下的29首方剂。见表1。

表1 方剂及药物组成

1.1 药味频数、频率分析

对上述29首治下利方剂进行分析,可见经方之药味精简,药味大多数不超过10味。2味药的方剂有1首:赤石脂禹余粮汤,占3.45%;3味药的方剂有6首: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十枣汤、桃花汤、小承气汤、白通汤,占20.69%;4味药的方剂有10首:四逆散、大承气汤、理中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吴茱萸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茯苓甘草汤、白头翁汤,占34.48%;5味药的方剂有4首:真武汤、桂枝加人参汤、猪苓汤、五苓散,占13.79%;7味药的方剂有3首: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葛根汤,占10.34%;8味药的方剂有3首: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占10.34%;10味药的方剂有1首:乌梅丸,占3.45%;14味药得方剂有1首:麻黄升麻汤,占3.45%。见表2。

表2 方药药味频数、频率统计

1.2 药物频数、频率分析

据表2统计结果,将药味×频数的乘积相加得总药物有150味,剔除重复的药物后,统计出29首方剂共运用了46种中药(表4),其中频数超过3的共有17味,依次为:炙甘草15次、干姜12次、人参4次、大枣8次、附子7次、生姜7次、黄芩7次、桂枝7次、芍药6次、黄连5次、白术5次、茯苓5次、半夏5次、大黄4次、枳实4次、麻黄4次、柴胡3次,这17味的频率占整体2/3以上,达到74.67%。

通过分析前17味药物的功效及组方特点,可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下利多用温法与和法,温法多见于四逆汤方,如四逆汤证、四逆加人参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均为阴寒内胜,阳气衰微,虚阳欲脱之危重证候,可治以回阳救逆为法,六方均以四逆汤为基础温阳止利,如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温中散寒的理中汤等;和法适用的证型,如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均为脾胃虚弱兼寒热错杂之证,治疗均以和胃消痞为法,二者不同在于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主药,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后者以炙甘草为主药,取其调中补虚之意;再有表里双解的桂枝人参汤、调和肝脾的四逆散等。见表3。

1.3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根据表3将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的前17味药物进行性味与归经分析。药物性味归经以2016年“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为准[2]。其中,白芍的性味归经为“苦、酸,归肝、脾经”,赤芍的性味归经为“苦,微寒,归肝经”,二者存在重合关系,大多学者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所使用的芍药为白芍,因此“芍药”的性味归经以“白芍”为准[3-4]。见表4。

表3 药物频数、频率统计

表4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1.4 药物四气分析

根据药物四气的频数、频率分析,可知温性药物比例最高,达41.18%。若将“寒热温凉”四气划分为温热与寒凉两大类,性属温热的“温”“热”药物占整体一半以上,达52.94%;性属寒凉的“寒”药物也占35.29%,其中,“温”与“热”药物频数为9,“寒”药物频数为6,虽稍有差别,但差异不明显,可见仲景治疗下利,善于寒温并用,同时从温性频数位居第一,可以验证仲景“重阳气”的思想。见表5。

表5 药物四气统计

1.5 药物归经分析

经过统计,仲景治疗下利的药物涉及十二正经的有11条,通过对比频数与频率,发现归脾经的药物最多,达到21.05%;结合脏腑表里相关关系,脾与胃的频数为21,频率达36.84%;肺与大肠的频数为13,频率达22.80%;这两组频率合计超过一半。根据药物归经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本病与脾、胃、肺、心、肾、肝等脏腑皆有关联,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与肺关系密切。作为水之上源,肺主宣发肃降,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大肠具有“主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燥化”的过程,吸收食物残渣里的水分,使得其成为有形的粪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通过通调水道作用,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分布。若肺气宣肃失司,可扰乱水精散布之道,精气不能按常道上归于肺,反下行大肠,使下利不止,正如《医经精义》所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5]肺失宣降,温阳之气不能下达肠腑,大肠传化异常,引发下利。另有水道不畅,泛滥三焦,水湿停聚肠腑,小便不利,大便不实,导致下利,故临床上治疗下利时加宣开上焦肺气的药物,取其通过加强肺通调水道的作用,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见表6。

表6 药物归经统计

1.6 药物五味分析

对比仲景下利用药的五味属性,可知苦、辛味之药居于前列,频率超过二分之一,分别为30.77%和30.77%。辛开苦降,再结合表6药物四气分析,可见仲景治疗下利运用苦辛寒温之品居多;从表格发现甘味药物也占一定的比例,其中“淡附于甘”,“甘”与“淡”共达30.77%,甘味和中,也体现了仲景“保胃气”的思想[6]。辛开苦降,畅通气机,使脾胃和,气机畅,升降复,则利自愈。见表7。

表7 药物五味统计

2 结语

通过对《伤寒论》全书中涉及下利的90条原文与29首方剂分析挖掘,整体上,仲景治下利多用苦辛寒温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与肺密切相关,八法之中多用温法与和法。下利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引起下利的关键在于脾胃气机失常,脾胃为五行之土,其位居中央,是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可运转四旁,连通上下,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路;肺主宣发肃降,其主治节功能对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作用。综上,只有气机得以调达,升降出入有序,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才易于驱邪病愈,故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下利的一个重要方法。学习仲景在《伤寒论》中辨治下利的特色,进一步传承了仲景的先贤心法,发掘《伤寒论》治疗下利遣方用药规律,以管窥其治“利”之法,对提高临证治疗下利的疗效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味药仲景性味
自制膏剂治疗足癣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急性腰扭伤泡脚方
情绪管理“三味药”
越有学问越沉默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