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产后腰痛中医古代文献方药研究
2020-07-02张晨阳吴肖男李兆勇杨少锋
张晨阳,吴肖男,李兆勇,聂 颖,杨少锋*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产后腰痛属中医“产后痹”范畴,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现指女性平素无明显腰部不适,在生产、流产或引产后百日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出现腰痛,可反复发作。产后腰痛实验室指标多无特异性异常,现代医学对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祖国医学自隋唐以来,便对其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等皆有“产后腰痛”专篇[2]。但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学术流派众多,自古以来对同一疾病有着不同的用药,我们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文献方药,以期从中寻找规律,为临床治疗产后腰痛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检索第五版《中华医典》,该书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
1.2 纳入标准
①文献原文所描述的功效含“产后腰痛”等字条;②方剂原文其他部分所描述内容含“产后腰痛”等字条,且意指“产后腰痛”为该方主治病症之方剂。
1.3 排除标准
①重复方剂;②外用的如膏药、贴敷药方,以及民间食疗方;③除丸、汤、散、丹外,其他剂型排除;④有方药无计量,或只有方名者。
1.4 数据处理
1.4.1 中药规范化处理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3]为标准,①将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别名同意为常用名,如“芍药”统一为“白芍”,“乌头”统一为“川乌”;②药物炮制前后若无较大差异统一为一种药,炙甘草统一为“甘草”,否则分开;③处方中部分药物以不同药用部位入药,如“大腹皮”和“槟榔”,“茯苓”和“茯神”。
1.4.2 数据量化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中药采用二值量化处理,“无”赋值为“F”,“有”则赋值为“T”。
1.4.3 数据录入 由2位研究者独立将处方中的中药录入Excel 2016,并交叉核对。若分歧过大,则咨询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老师后录入。
1.4.4 数据统计 使用SPSS 21.0软件对219味中药进行使用频次、频率、中药归类进行统计。对出现频率超过2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寻找组方规律。运用SPSS Modeler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80%,对中药进行二项关联分析,找出常用药对。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108条复合标准的方剂中共使用中药118味922频次。频次≥14有20味中药,其中前五位分别为当归、川芎、白芍、桂心、牛膝。见表1。
表1 超过14次的高频中药
根据《中药学》进行分类,符合统计要求的118味中药按照其功效可以分为18大类,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为使用频率最高的3类中药。见表2。
表2 各类中药频数及频率
2.2 中药聚类分析
将20味高频出现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 1、表4。树形图提示,当Euclidean距离平方为13时可分为三大类。
表3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2.3 关联规则分析
一般认为,提升度越大,药物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得到的关联规则越有价值[4]。故按提升度,将各规则降序排列,取前5组中药搭配。见表4。
图1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表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 讨论
产后腰痛在我国发病率高,且常反复发作[5]。因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常无明显异常,西医治疗产后腰痛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大量治疗产后腰痛的经验。《妇人大全良方》曰:“肾主腰脚,产后腰痛者,为女人肾位系于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冷气乘腰,故令腰痛也”;《圣济总录》曰:“产后……遇风寒客搏,皆令气脉凝滞,留注于腰,邪正相击,故令腰痛”;《医略六书》曰:“产后败血不化,流注腰间,而风湿袭入经中,故腰部疼痛不止”。古代医家学派众多,故通过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用药频数、频率、聚类、关联规则分析,可为中医药治疗产后腰痛提供参考。
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使用频率排在前三位。《诸病源候论》曰:“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产后体虚为其发病的内在因素,风邪乘虚而入为其发病的外在条件,体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滞留在筋脉之间,不通则痛[6]。另一方面,在体虚基础上,血脉不通,无以濡养筋脉,导致腰部不荣则痛[7]。因此,古代常以补虚药为主,多配合解表药、活血祛瘀药治疗产后腰痛。使用最多的中药为当归,当归能补血活血,适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8],川芎辛温,擅于活血通经,散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可活血行气止痛;白芍可除血痹,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当归、白芍、桂心、川芎,为使用频率最高的4味药,多为治疗产后腰痛古方中的君药;第二类药为延胡索、肉桂、没药、桃仁、牛膝、熟地黄、续断、杜仲,临症辨证,配合加减具有活血化瘀、强健筋骨、行气止痛的功效;第三类药为甘草、黄芪、附子、细辛、防风、独活,是第二类药物的补充,增强药方行气、解表、补虚的功效。
从关联规则来看,提升度前三的药对为独活配防风、延胡索配牡丹皮、牛膝配桃仁。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二者配伍出自《圣济总录》中独活防风汤[9],能治疗产后血虚亏乏,风邪袭入经中,营血不能灌溉,肢体不仁,疼痛不止。延胡索与牡丹皮配伍,前者止一身上下之痛,后者凉血散瘀血,二者配伍,散瘀止痛。牛膝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活血祛瘀,引血下行,配以桃仁,可增其活血祛瘀功效。
综上所述,古人治疗产后腰痛,多考虑其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以补虚药为主,多配伍活血祛瘀药。若感受风邪,常辅以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