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2020-07-02韩小胜黄会
韩小胜 黄会
(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海南 海口 57020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非器质性病变,属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发病率为10%~20%,以腹部胀痛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等为主要症候群,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缺乏胃肠道结构、生化异常及感染性病因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联合出现,可间断发作也可持续存在,是生物-心理-社会类病症。伴随饮食结构的改变,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概率逐渐上升〔1〕。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微炎症状态、应激反应等有关〔2〕。罗马Ⅲ标准〔3〕根据粪便形状,将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定型4个亚型,其中尤以腹泻型多见,且腹泻型好发于男性患者〔4〕。腹泻型患者餐后结肠运动较为激烈,导致食物在小肠滞留时间较短,最终造成患者排便次数增多〔5〕。而机体胃肠道系统属于微生物菌群复杂系统,肠道系统中菌群种类繁多,其中主要以厌氧菌为主,菌群紊乱、失调将直接诱发肠易激综合征〔6〕。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化道症状与精神症状)与肠道菌群特征,并分析彼此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对象 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且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翻阅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海口市人民医院82例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56例发生严重肠道菌群失调纳入A组,26例未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纳入B组。A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60~82〔平均(71.56±8.85)〕岁;病程1~4〔平均(2.75±1.23)〕个月;并发症:糖尿病32例,高血压22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B组男17例,女9例;年龄60~82〔平均(71.52±8.80)〕岁;病程1~4〔平均(2.79±1.17)〕个月;并发症:糖尿病15例,高血压10例,呼吸系统疾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7〕中相关诊断。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严重躯体障碍性疾病,如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②既往存在腹部手术病史;③伴免疫缺陷性疾病;④近2个月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入组前1个月内伴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用药史;⑥入组前15 d伴影响胃动力药物服用史;⑦伴肠道其他疾病,如急慢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1.3方法
1.3.1肠道菌群检测 对纳入对象行大便细菌培养。采用无菌棉签蘸取患者新鲜大便,置于无菌容器中,在0.5 h内送至实验室检查,将大便接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表面与Hektoen肠道菌琼脂培养基,之后置于37℃的培养箱中,1~2 d取出,仔细观察培养基菌落生长情况,选择优势生长菌落,对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甄别菌群种类,选取纯培养优势生长菌落,放置于稀释液瓶内充分研磨,使其出现细菌悬液,利用无菌吸头将细菌悬液吸至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DL-96细菌测定系统(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系统会自动监测并显示细菌检测结果。操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选择新鲜、无污染的大便标本,标本的量要充足(约10 g),标本选取好30 min内送检,整个过程要避免污染标本。上述所有操作由同一组资深检验科医师进行操作、分析、总结,当出现意见分歧时,共同商榷,若还无法达成一致,遵循更高级别检验科医师意见。
1.3.2消化道症状积分 对纳入对象的消化道症状进行评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如下临床症状:腹痛、腹胀、腹泻、肛门坠胀感、直肠压迫感、排便不尽感、大便性状及上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各项症状按照严重程度分别采取0~3分计分制,各症状的积分总和即为消化道症状积分。具体评分标准为:无症状计0分;症状表现不明显,经提示后自觉症状存在计1分;患者自觉症状存在,但对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小计2分;症状较为严重,已经对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较严重影响计3分。腹泻的积分标准:1~2次/d计1分,3~4次/d计2分,≥5次/d计3分。
1.3.3精神症状评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8〕评估患者心理状态,该量表主要包括抑郁情绪、睡眠困难、胃肠道症状等多方面联合评价,根据所得分值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水平。判定标准为:正常:<8分;可能有抑郁:8~19分;肯定有抑郁:20~35分;严重抑郁:>35分。
1.4评价指标 观察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评估患者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并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临床症状(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
2 结 果
2.1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A组肠道菌群检测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7例(30.36%);其次为普通变性杆菌与脆弱拟杆菌,均为11例(19.64%);再次为类肠球菌和多形拟杆菌,均为6例(10.71%);检出大肠埃希菌相对较少,有5例(8.93%)。
2.2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 A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2.3老年腹泻型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老年腹泻型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和精神症状评分均呈正相关(r=0.498,0.808,均P<0.001)。
3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等为主,伴消化道、肠外症状,如消化不良、心烦、失眠、情绪低落等,导致临床诊断、鉴别难度增加〔9〕。目前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已经深入到内分泌学、神经功能学、免疫学等,取得了可喜进展,也对临床治疗具有决定性指导作用,可明确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对加深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0〕。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精神因素、胃动力改变、感染、神经内分泌、食物不耐受等多种因素均与之相关,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本研究结果表明腹泻型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和精神症状评分之间关系密切。其原因为,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其中细菌占比较多,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相互依赖、互利共生、拮抗,彼此之间处于相互制约平衡的状态,维持人体肠道正常功能、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必需的指标等,且诸多微生物群是对机体有益无害,其能够有效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12,13〕。依据肠道菌群对宿主的作用,主要分为:①以变性杆菌,梭状杆菌等为主的过路菌的病原菌;②能够与宿主共栖的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③与宿主共生的以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为主的生理性菌群〔14〕。当肠道内菌群失调,产气菌群产生大量气体,导致患者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诸多不适感,当病原体趁机入侵肠道黏膜,细菌产生大量内毒素,增加细胞黏膜通透性,与此同时,肥大细胞增加,产生大量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致痛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参加免疫调节,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腹痛;此外还能造成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免疫反应受到影响,导致肠道炎症介质、内分泌激素等异常释放,影响肠道内在神经功能、肠蠕动、吸收与内分泌等功能,同时经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元系统,最终引起患者全身症状,故肠道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未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症状重〔15,16〕。肠黏膜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阻止病原菌、有毒物质的屏障,还是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机体肠黏膜在正常情况下,在抑制炎症与控制免疫反应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但此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肠腔环境、精神因素、个体差异、内源性炎症介质等均会对该种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反之,肠道菌群异常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不适反应,也会造成患者精神因素、内源性炎症等异常,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精神心理应激能够促进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加速炎症细胞释放5-羟色胺与炎性介质,机体脏器呈现高敏状态,肠道异常分泌,肠蠕动异常,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而上述不适反应又反作用于患者异常情绪,如此形成反馈环路,加重患者不良情绪〔17,18〕。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因时间、物力、财力等因素,导致本次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且机体肠道系统菌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等,造成此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希望在未来能够克服上述诸多困难,展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旨在为未来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治疗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