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研究现状
2020-07-02戴红霞陈忠猛
□ 戴红霞 陈忠猛
傩戏面具服饰
一、傩戏研究概览
中国傩戏研究经历了从属于戏剧学到成立傩戏学的独立过程。1988 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傩戏学科的独立,因为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傩戏研究团队的管理规范的确立,也表明了傩戏学研究自身规律认识的一个提高。傩戏专家曲六乙系统阐述了傩戏与宗教戏剧和戏曲的区别与联系,傩戏的宗旨在于祭祀,围绕此旨意衍生出来的各种戏剧表演形式。傩戏的地方内容的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完全正式的傩祭中心,而与本土的知识经验、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想象结合起来①。曲教授的论证为傩戏学科的独立研究作了铺垫。
从研究的著作也可以看出这种独立的转向。傩戏的研究内容也从单一戏剧研究转向田野的傩文化研究,研究主体也从各地区文化局转到个人的学术研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纂出版了《黔南州戏曲音乐(花灯·傩戏·阳戏)》②,傩戏被放在地方戏曲音乐的门类中。但是顾朴光等编写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③是傩戏资料研究独立于戏剧的一个重要表现,系统而简要地介绍了全国各地区傩戏的状况。严福昌也编写了《四川傩戏志》④,说明了个人收集地方傩戏资料的继续发展。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0 卷本《中国傩戏剧本集成》12是傩戏资料整理的一个高峰。
傩文化是傩戏研究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庹修明⑤追溯了傩戏的原始文化源头,是傩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现。在《中国傩文化》⑥一书中,陈跃红等也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傩与鬼神世界、世俗生活、传统文化等的关系。钱茀⑦沿着傩礼建制主线追溯了中国傩俗的历史脉络。王兆乾和吕光群⑧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傩戏在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特色:从南宁师公舞到内蒙古的“好德歌沁”,从安徽的池州到青海的“祭海”仪式,几乎涵盖了全国的傩戏种类。四川辞书出版社承担但尚未出版的22 卷本的《中国傩文化集成》更是傩文化综合研究的一项大工程。可见,中国傩戏文化研究益发详尽、全面与系统。与此同时,各地傩文化研究也纷纷涌现。《甘肃傩文化研究》⑨《江西南丰傩文化》⑩等等,不一而足。这都表明傩戏研究从资料的整理到傩文化研究的一个转向。
与傩文化的综合研究相对是傩戏研究的专业化或学科化趋势。通过CNKI 的检索,以傩戏为标题检索词的文章中,CSSCI 刊物发表的论文共计99 篇,,其中属于艺术类学科的有58 篇,民族学科的31 篇,哲学和社会学的各3 篇,其余学科各1 篇。傩戏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艺术化倾向。论述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傩戏面具、傩戏舞蹈和音乐、傩戏文化特质、傩戏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傩戏审美艺术等。著作方面查找到55 本标题含有傩戏二字的书籍,也是以傩戏艺术为主。其中,康保成的《傩戏艺术源流》1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之作。该书主要从戏剧与傩戏之间关系为主线进行历史性的论证。可见,艺术性探索是傩文化研究之后的主流学术话语。
康宝成著《傩戏艺术源流》
与国内比较而言,国外的傩戏研究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傩戏的国际研讨会一般在国内举行,参与人主要是国内学者为主。国外学者的论文只有零星的几篇。从2012 年参加傩戏国际研讨会的几位学者来,他们主要是专注于本国祭祀戏剧的研究。日本的山本宏子与细井尚子分别是围绕日本神乐和大神乐的仪式戏剧展开的讨论;韩国的田耕旭和吴秀卿分别是针对韩国的巫剧与韩中的仪式剧比较。从某种意义上,国外傩戏研究因资料获取困难,也仅局限于艺术学的研究。
虽然上述文献的粗略梳理不能穷尽所有与傩戏相关的论文与论著,但足以说明傩戏研究仍然处于以艺术学科为主导的局面。此外,研究主体还是以艺术学者为主力军,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主要骨干大部分是艺术学的科班出身,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重要论文和论著的发表者来看,也主要是以来自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学科学者为主。至于傩戏中的民俗、宗教、文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内涵,所在学科的学者较少问津。
因此,从目前傩戏的研究总体状况来看,傩戏内涵的综合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傩戏话语中的民俗、宗教、文学、哲学以及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得到较深刻的挖掘。这与傩戏的丰富内涵是不对称的。笔者以傩戏话语为研究中心,以探讨地方性知识的生成、习得、传播以及再阐释机制,在展现中国乡土话语与民间信仰话语特色的同时,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尽力还原傩戏认知世界的本质意义,将傩戏研究上升到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高度。
二、傩戏之话语知识
知识论主要围绕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构成内涵,知识的可靠性,知识的有效性以及知识的功用性展开论证1314。知识与话语紧密关联。而话语既有狭义上的语言表述方式的含义,更有广义上符号实践形式的内涵。笔者取其广义。
傩戏请神、开坛、送神以及驱邪仪式
首先是傩戏知识的构成与来源。知识是由信念构成的,而信念又有内在与外在两个条件。主体相信(或确信)和知道是知识必要的内在条件,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拥有此种值得相信(或确信)并知道,知识才能内在化。知道并产生相信(或确信)较为重要的因素有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的体现,因而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知识的分别,更为具体地表现神话、经验和理性之间的思维模式:“神话—经验思维模式,主客体观念在意识中日益分化,记忆方式从突出细节的形象方式转变为记录内容的概念方式。经验—理性思维模式:以形式逻辑为特征的近代思维取代了以经验逻辑为特征的古代思维。理性—神话思维模式:对理性传统的反拨,对神话思维的再评价。”15
知识的话语论证是建构知识体系必要的外在条件,只是知道与相信(或确信),不能构成知识。话语论证为其提供的证据或确证才可能构成知识,例如数学有各种公式话语,音乐有五线谱话语,文学有叙事话语提供论证等。不同的话语体系能建构不同的知识体系。亲身经历也能产生一定的经验知识,也要通过话语实践论证才能内化与传播。
模仿话语情境是傩戏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模仿是人类童年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傩戏通过在神圣仪式空间中模仿神灵活动,借以沟通未来世界,接纳吉祥兆头,寻求确定性知识,建立与延续知识信念。傩戏中的开坛、请神、安位、送神等仪式程序是沟通未来可能世界的宗教程序知识。宗教知识又根植于知识共同体的世俗生活礼仪话语。神被赋予了人的生活习性。人将对自身的认知投射到神身上,神的意志在本质上是人的意志神圣体现。从知识来源的内容上看,傩戏空间中的多模态话语(听觉的音乐、演唱等各种声响、视觉的身姿动作、面具、香火等各种画面、甚至与神灵接触的触觉)传播的内容不单包含宗教仪式知识(请神、开坛、送神以及驱邪仪式),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神话知识(盘古、孟姜女、关索等等)和世俗生产生活知识(农业耕种、绣花、打猎等)。因而,傩戏话语囊括了宗教神话的超验知识、历史文化的间接知识以及世俗的经验知识。
傩戏知识经过了话语的实践论证,主体知道并相信(或确信)而形成信念体系,再到知识的过程。各种傩戏知识类型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功用性。
其次是傩戏知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知识的可靠性是指知识值得信赖与依靠的程度,换言之,就是知识的确证性。知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理或真实是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但知识的内在主观因素不能摒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很多知识只有相对的客观性,可靠性也是相对的。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知识的可靠性在于其结果的功用性,认为知识实践的结果才是最好的可靠性体现。知识的可靠性不仅与真实或事件相关,与知识话语的论证也是有联系的,一般认为自然科学话语的确证比人文科学的论证更可靠;较为连贯统一的话语论证比零散的话语更可靠,因此前者话语更有普及性,持久性。可靠性与有效性紧密相关,一般地,可靠性能增强有效性。但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情境(或语境)才是有效的。时空的变化使一定的知识去情境化(脱域),知识也在历史进程中“遗产化”。权威或权力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知识的有效性。这种权力不仅来自于政治权威,更来自于知识话语体系的规制性。每个知识共同体在不同的时空中都存在不同的话语体系,生产出具有默认的、可靠度与效度不同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主体来看,傩戏话语传播知识的群体一般仅限于村落中的知识共同体。不同的知识共同体具有不同的话语体系。例如,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赤溪曾村与大路背刘村仅是一河之隔,就存在曾家与刘家两个版本的孟姜女戏16的话语。曾家版本突出祭祀仪式,而刘家则强调天宫与人间的交流。傩戏话语主体的局限性也表明了傩戏知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是受地域、族群、宗族等限制的。此外,因为情境模仿的方式是傩戏话语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时空条件的改变也将使傩戏知识失去有效性与可靠性。这也是现今傩戏已经脱离历史的知识性,而赋予了新的表演观赏艺术性的重要原因。但从傩戏话语内容上看,可以洞察其背后的知识信念体系是以各种信仰崇拜为主导,村落社区世俗生活为基层,德行为核心,情感为底色的,比如还愿傩戏是人与神之间信用的缔结。傩戏话语真实记录了从原始的万物崇拜、生殖崇拜、历史英雄崇拜到各种宗教信仰体系神灵的崇拜(道教、佛教、儒教)以及当地世俗知识,有一定历史延续的连贯性与地方的经验性,因此具备人文知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傩戏知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与功用性是紧密相关的,功用性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表明了知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傩戏的面具脸谱
最后是傩戏知识的功用性。知识通过话语体系,播散于知识共同体之中,经过学习,内化于人的思维之中,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装置(knowledge device),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知识的功用在于改造或同化人的思维模式,引导人的精神与物质实践活动,实现人的价值。知识价值有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内在价值主要在知识共同体中塑造人的精神与知识结构,建立较为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外在价值是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共同体。
傩戏从字面意思上解,“傩”蕴含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而戏的繁体字“戲”也有披虎头与操戈演绎之意,组合起来即有为获得猎物,在狩猎前举行打猎仪式以祈求上天赐予猎物。傩戏在各地都冠以不同的名称,但从本质上是一种仪式戏剧,旨在祈求各路神灵驱除邪恶,迎接吉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坚定信念,协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安定而和谐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傩戏话语传播宗教知识,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历史神话知识,从而形成村落知识共同体。可见,傩戏的原初目的并不完全在于娱乐,而在于传授知识,以便认识、改造自然、社会世界以及精神世界,营造持续稳定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从社会的层面看,傩戏话语以其直观的情境再现传播了各类知识,指导了村落生产生活的实践,建立了稳定和谐的村落共同体,譬如《搬鲁班》、《搬开山》等傩戏话语中神灵传播吉祥,驱除邪恶的同时,又传播了民间建房和各地风俗知识。从心理的角度看,傩戏话语与未来可能世界沟通,传授超验、经验以及“先验”知识,减少未来不确定风险,树立了美好生活的信念;傩戏话语都是迎合信众趋利避害的心理,以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愿望:五谷丰登,多子多福,财源广进,家庭平安和谐等。此外,傩戏话语也是一种社会教育话语,使得地方性知识得以传递下去,维持了村落共同体。傩戏话语中道德知识得以维持共同体的生活和谐,生产知识维持共同体生产的继续,神话与信仰知识得以维护共同体的精神来源。
傩戏的表演形式
综上,虽然乡村傩戏话语因为地方性而非常庞杂,但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与外在的社会情境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功用性。然而,傩戏话语传播的知识仅局限于某个村落知识共同体,知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很受局限。此外,傩戏话语所建立的信念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地方性经验是所有傩戏知识信念体系的共同基础。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扩张,傩戏话语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存在的话语情境面临着被同质化、被殖民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创造自然真实的话语情境,通过具有理性—神话思维模式的傩戏对同质化的理性知识进行反拨,维持傩戏知识信念的有效性,让傩戏活态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