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之道
——评张欢教授《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
2020-07-02李松
□李松
张欢教授
现代性给人类设置了一个可以展开丰富想象力的巨大空间,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获取物质财富的两大领域,个人、群体、地区、国家都在这个“盛宴”中为发展的成果弹冠相庆,当然也少不了谋划着新的发展(竞争)手段。地球村的每个成员都具备了一种基本能力,那就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自身发展的参照系统并在“盛宴”中获得应有的席位。
环境、资源、文化、权利凝练成可持续发展的秩序体系框架,成为地球村的主要议题。在对待物质世界的维度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要求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生态环境都置于全球公共系统之中,从餐桌上的食品和冰箱里使用的制冷剂,到能源、生物工程;从作物、植被、湿地、森林到冰川、流域、水系、海洋;从废品、垃圾、污水到全球气候,都被纳入地球村的公共系统之中。
在文化维度上,认同与区隔,传承与发展,交流与对立,竞争与共处问题都深刻地携带着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诉求,来讨论一个必须面对的公共性话题,就是我们如何相处。
从《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到《地球是平的》((托马斯·佛里德曼)个人、家庭、群体、民族、地区、国家叠加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公共系统。所有这些,本质上,使文化已经和必然成为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现代化历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评估的核心“指标”。就教育而言,培养一种既认知传统,又能通达多元,既有文化自知和自信,又具备文化尊重和跨文化交流的人文素养,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首要评估指标。这种文化“情商”本质上即是融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也是个人和文化群体发展能力的基石,在中华文明传统知识体系中把这种核心价值观称之为“道”。对应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相处之“道”既是目标,也是统领实践的原则;既是理念,也是规范方法体系的框架。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最富创造性的领域,是创造能力的源泉。在空间意义上是联接地球村所有成员的桥梁。在时间意义上是联接历史的纽带和面向未来的愿景呈现。艺术是文化间交流最为活跃和达成理解最少障碍的载体,也是保存文化多样性创造源泉的载体,更是使人类生活充满乐趣和幸福感必需品。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艺术人才都必须对相处之“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是最基本的公共性伦理要求,这是所有文化体系得以面向后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文素养。
艺术,也是一个技术和审美体系认知和实践的过程,在美美与共的文化框架中,各美其美是艺术创造的永恒追求,其中历时之美、共时之美、个性之美、融通之美、形态之美、意涵之美等等艺术价值取向通过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为人类提供异彩纷呈的艺术表达,同时这种表达也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不断创造的源泉。这里必然涉及一个二元结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这也是艺术发展过程的永恒话题。个性的价值在于不同,在于对多样性传统的坚守与保持(这是广义创造性的源泉),在于不同规模文化单元的文化认同标识和凝聚力,也是彰显特色、自我和个性的文化表达,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共性在于秩序、尊重和借鉴,在于广域范围的公共性遵守,在于对真、善、美的公共性认同,在于更广义不同体量的文化个体的凝聚力和广泛影响和认同,这种共性在群体、地区、民族、国家、地球村不同层面体现出不同的共性诉求。就像公与私、竞争与合作、约束与自由的二元关系一样,内与外、大与小、强与弱、高与低这样的话语会永远伴随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艺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张力也常常裹挟或被裹挟在更多的二元关系语境当中,一端是交流与繁荣,一端是文明的冲突,人们常常会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悖论思维。如何探寻和谐的相处之道,其本质就是追求古、今、中、外,你和我,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和谐。记得2012 年和张欢商量成立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时候,就是力求将这种文化思考落实到作为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之中,力求在这样的顶层设计框架中尽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实践。同时,这也是一种思想的呼唤,希望能引发更多的文化思考,对片面科学技术思维和西方至上理念对中国近当代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文化反思。就像我和张欢、阎惠昌2009 年共同策划的重大活动,在香港文化交流中心,香港中乐团和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艺术团共同举办的《穿越时空丝绸之路》音乐会做演出前的介绍时所说的:“人们一定要深刻地理解这样一种音乐表达背后深刻的文化含量,在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通道上,有一颗文化艺术明珠“龟兹”,它的乐舞感动着一个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追求终生的江南人——周吉,他的遗作由一群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年轻艺术家和来自亚洲各地的艺术家共同演绎,一位来自中原古都西安的艺术家——阎惠昌——挥棒指挥,演出的地点是一个面向世界的空间——香港文化交流中心。
我们得以通过乐舞感受这样宏大的文化时空,没有理由不感到交流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感动”。其实,我无非是想有这样一种表达,艺术因独特而精彩,因交流而繁荣,一种“有我而不排他”(张欢语),有继承而不封闭,既自信地讲的清我是谁,又懂得尊重他人(我也向你学了什么)的音乐能力和文化气质,才是一种现代性的核心标志。这正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层文化基础。
双重乐感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
在此衷心祈福以双重乐感为标志的文化思考和实践;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之河奔腾不息;为寻求后现代社会的相处之道与音乐育人者共勉。
产生在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张欢教授《双重乐感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能表达出以上所有想法的办法,说她是理论范式并不为过。她是文化交汇地所养育的一棵红柳,千年不倒,枝繁叶茂;千年不朽,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