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促美,劳美结合,共育英才
2020-07-01闻琴琴
闻琴琴
【摘 要】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发展和自我生存的唯一手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美术属于一种创造性劳动,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创造出了新中国的最美景色,在小学美术过程中将劳动与美术相互结合,通过劳动有效促进美术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美术;劳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艺术,也孕育了美,我们可以将美术理解为创造美的劳动技术,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渗透劳动教育理念,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更多的教学路径,通过劳动促进美术教学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一、美术欣赏,感悟劳动创造美
美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小学劳美结合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学会欣赏美,深刻感悟劳动与美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欣赏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要积极开拓学生的审美思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敢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美术欣赏,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学习《追寻文明的足迹》的课本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欣赏效果。教师:“同学们,地球上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前人留给人类的财富,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他们、欣赏他们,一起追寻文明的足迹!”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遗产之美,并引导学生:“除了上述提到的历史文化遗产,你还知道哪些?它的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欣赏?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多种资料使学生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美丽之处,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了文明的足迹,在欣赏过程中发现它的美丽之处,谁能告诉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由谁创造的?”在欣赏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与美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都是由无数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所堆积的,不同地域有不同劳动人民的风格以及审美取向。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采取观察、比较等不同的方法,才能充分感受到劳动创造出了美丽的艺术作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欣赏,也要使学生懂得现代人应该珍惜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劳动成果的保护之情。
二、美劳融合,体验劳动创造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的成长和发展都与劳动息息相关,在每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劳技课程的结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程融合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创作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力量探究更大的学习空间,全面丰富美术课程,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创造更多的美。
例如,在学习《发现老房子的美》的课本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学生共同欣赏老房子。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同风格和特点的老房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程就与老房子有关,你印象中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的?谁可以告诉我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老房子是旧的,看上去色彩比较暗,没有新房子漂亮”“老房子年久失修,看起来并不是很牢固”等等,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每一座老房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实有很多老房子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老房子,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请你仔细观察图片,觉得图片中的老房子美在哪里呢?”“在你的周围都有哪些老房子?”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老房子:“老房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面临着拆除的问题,这些老房子都是昔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和不舍,其实我们可以用双手将他们留住。”教师可以运用陶泥与学生共同去模拟建造房子,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通过细心的观察,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法治作出房子的各种纹理,陶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不要拘泥于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学生在模拟建造房子的过程中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体验到劳动需要靠体力和耐心,也需要科学和智慧。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细心观察学生作品的细节和新意,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有效进行技法交流,在融合中展现优质的教学效果。
三、美术实践,升华劳动创造美
美術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劳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帮助学生能够重新认识劳动与美术相互结合的优势,教师要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积极引入新的观点,为教材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启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用劳动去创造美,实现美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变垃圾为宝》的课本内容时,教学重点是通过美术学习了解垃圾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对垃圾处理设想的创新精神,在美术与劳动实践中关注生态环境。教师:“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中,保护它的美丽是每一位地球公民的责任,请通过你的实际劳动来调查你家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哪些垃圾是属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相关工作人员是如何处理垃圾的?”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与垃圾相关的话题,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对垃圾的兴趣,学生们纷纷回答:“纸张属于可回收垃圾,废纸经过回收处理后可以生产成新的纸。”“玻璃可以回收,经过处理后可以再造成新的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有烟头、剩饭、果皮、油漆。”学生们集思广益,纷纷搜集各种知识,教师评价:“如果我们不进行垃圾分类,合理处理垃圾,这些垃圾将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渗入水资源、空气等中,很多劳动者奋斗在垃圾处理的前线,为我们的垃圾处理工作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在科学处理垃圾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来设计垃圾处理器吧!”
通过学习学生的环保意识会得到明显提升,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对劳动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全面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爱上美术这门课程,也真正爱上劳动。
总之,在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影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积极拓展劳美结合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杨珍珍.综合实践课程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整合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