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铁路边的孩子》为例谈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2020-07-01徐欣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整本书导图铁路

徐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现在的语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是用单篇短章……退一步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简单的课内阅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整本书阅读的观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儿童阅读的意义是重大的,当他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他们的全部身心会随着这本书丰富、成长。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就以英国女作家内斯比特的小说《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谈谈我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的读本,巧用导读课,激起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首先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学生面对一本厚厚的书,怎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选择合适的读本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读本。其次就是利用好导读课。导读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授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导读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小学生对新奇大胆的想象尤为感兴趣,教师不妨从这方面入手。也可以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或人物特点进行拓展。以《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比较多,且人物形象是重点,学生有时阅读可能一带而过,只是关注情节。于是我设计了阅读任务单:阅读的时间为两个月,范围就是整本书。阅读任务如下:一是找出书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圈画他们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人物形象,想想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二是体会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和三个孩子的关系,在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借助书中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体会三个孩子的成长。有了这样明确的方向性指引,学生读起来就不会漫无目的,就不会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教师在导读课上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预测,这种预测并不是随便乱猜,而是根据已知猜测可能会发生的,引起悬念,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对后文的阅读。让学生预测,教师首先要给予一定的线索和依据,有依据的预测才是积极有意义的。

二、建立阅读共同体

导读课给了学生明确的阅读指引方向,但还是不够的。有了好的开始,如果没有意志力支撑学生读完全书,整本书阅读的效用自然难以实现。为了保证阅读的连续性,就需要培养阅读的共同体。学生是心智不成熟的生长中的个体,采取措施规避这种不成熟对整本书阅读能够有效的展开至关重要。逐渐形成的阅读共同体可以发挥集体的监督作用,保证学生完成第一步读的任务,同时这一共同体又是后续阅读活动开展的有机单位。以《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我充分地将自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选择是根据人物分组,还是根据重点事件分组,又或者仅仅只是简单地以位置分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阅读是一件享受的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孩子们阅读的时候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压迫感。

三、读中交流,助渡难关

孩子畢竟年纪小,对于整本书的体会和理解还不能到一定的高度,有些学生读完书后仍然朦朦胧胧。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遍遍地品读,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小学课堂中,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是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有效途径。在交流中,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会有不同的感受。以《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关键词应该是“成长”,在读书交流会的时候,我着重带领学生走进书中的三个孩子,走进妈妈,走进生活在铁路边的人们,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串起整个故事情节,最终回归“成长”这个主题。人物是抓手,情节是辅助,情感体验为核心。在教学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1.问题引领,梳理交流。我将学生分成多个阅读小组,进行探讨式学习。我给予他们问题的引领,让他们分小组自学,充分领悟作者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和这本书的主旨。阅读整本书,带着问题往往更能聚焦思维。问题诸如:

孩子们在铁路边都遇到了谁?

他们和孩子们发生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故事?

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

我将这些问题制作成了一张表格,4人一组讨论之后,汇总意见,进行汇报。这就帮助学生回忆了整本书的人物和情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冲突矛盾。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凸显人物形象,都是围绕“成长”这一主题的。这样的设计比简简单单地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回忆情节有效得多。铁路边所有人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给予过他们帮助,有教会他们坚强的妈妈,有告诉他们宽容的站长,还有让孩子们体会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老先生,他们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深深地打动着孩子们,让他们从最初的任性变成懂得爱与奉献,他们的出现,就是一种美好。

2.思维导图,理清脉络,凝结故事。“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阅读方法,制定“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新阅读故事的过程。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找到一定的线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在提倡将厚书读薄,我认为,不妨将厚书读成一张张“思维导图”,在制作这些图的过程中,孩子必将与书中的人物产生激情的碰撞,这些思维的火花能够将他们带入阅读的更深层次,与作者进行很好的对话。

在阅读《铁路边的孩子们》时,我发现书中人物很多,事件也较多,如何帮学生梳理发生事件的先后顺序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我想到了可以教给孩子们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我以老先生为例,示范给学生看该如何去梳理思维导图:

这样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了三个孩子和老先生的关系,同时也让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对于厚厚的整本书,这样的梳理是必要的。

四、读后交流,收获方法,升华情感

阅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走进书中的人物,走进情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以《铁路边的孩子们》为例,人物形象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而学生平时习作里写起人物来觉得特别难。教师正好利用这本书中所写人物、举的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性指导,可以读写结合,形成对书中人物较为完整的理解。通过回读文本、重构内容,对作品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也可以在此类课上补充原著作者的介绍,或者是同类型作品的推荐,在《铁路边的孩子们》读后交流课上,我推荐了关于成长主体的《青铜葵花》和《草房子》两本书,让学生进行拓展和对比阅读,让学生们知道,读一本书还可以进行拓展。我们还可以进行拓展活动,例如:制作书籍推广手抄报。在读完《铁路边的孩子》这本书后,我让他们自己选择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手抄报,并到低年级进行阅读推荐的巡回演讲,然后评选最优秀的小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这本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种拓展方式。

当然,在整本书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点可以进行挖掘,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可忘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意见代替学生的思维和阅读感受。整本书阅读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等着人们去发掘、去探索,今后在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猜你喜欢

整本书导图铁路
《论语》整本书阅读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