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0-07-01孟炎炎
孟炎炎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创设一种信息技术化教学的新环境。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关键词】 信息技术;科学教学
一、“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前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已经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并给出了相关的定义: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来创设一种信息技术化教学的新环境。这种环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案例分析
《看月亮》一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月亮在一个月中的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状的月相,了解产生不同月相的原理,充分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1.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是不断变化的。(2)了解一天中月亮的运动轨迹。(3)了解人类的探月史。(4)了解观测月亮的工具为天文望远镜,初步了解天文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类探月史;掌握天文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学流程
激趣揭题→画出记忆中的月亮→观察月相盒中月亮的变化→研究月亮的运动→人类探索月亮奥秘的历程→研究望远镜→课堂总结
4.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
利用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功能出示猜谜小诗,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画出记忆中的月亮
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月亮,并说出在什么时候看过这种月亮的。【展示】学生画出的月亮。
(3)看月相盒中的月亮
①【出示】月相盒,介绍使用及观察方法。②将月相盒里看到的月亮形状画出来,比较哪些是你看到过,哪些是你没看到过的。③让学生明白,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从月牙,变成半圆,再变成圆,又变成半圆,变成月牙。
(4)研究月亮的运动
①一天中月亮是怎么运动的?②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问题。③教师小结:利用【Flash动画】月亮和太阳一样,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
(5)人类探索月亮奥秘的历程
①在古代,没有发明望远镜之前,古人在地面上观察月亮,想象月亮上的景色。②出示中国嫦娥奔月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人物。③自从天文望远镜发明后,人们终于看清了月亮的样子。④出示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的图片和人类第一次登月时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6)研究望远镜
①介绍天文望远镜对于观察天体的重要作用。②介绍简单的望远镜,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③教师讲解望远镜的相关的结构及其作用。④教师讲解介绍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⑤引导学生利用望远镜观测具体物体。
(7)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月相是不断变化的,知道了月亮和太阳一样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并且了解了人类的探月历史,还掌握了简易望远镜的使用技能。
5.分析与评价。本案例的主要特点:一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借助月相盒、简易望远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结合的作用。四是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对小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成果汇报时,教师引导式的提问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加强了,课堂学习效果更有效了。
三、策略研究
1.拓展课程模式,推动数字化课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方便、快捷将成为主要趋势,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将成为课程传播的主要途径。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回到教室进行集体学习,数字化教学课程的出现对学生居家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录制微课进行个别辅导,利用相关的手机APP进行作业的收取、批改和分发等。“居家不停学”新型数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学生居家学习的效率。
2.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学生体验
学校应丰富学生实验活动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深度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雨的形成”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动画模拟场景,为学生直观、详细地呈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形成雨的过程。然而,这些是学生很难理解的,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掌握。教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扩大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利用VR技术为学生呈现不同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数据库,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提供安全、權威的答案,促学习自主性的发展。
3.整合相关科学资源,形成资源体系
数字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基本要素,在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语、数、外等应试科目的数字资源较多,而科学课等非应试科目的数字资源较少。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不利。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科学等科目的数字资源的质量。为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应围绕科学课程开展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科学作为一门小学学科,需要学生真实感受到实验变化或者天气、季节等变化,然而,由于时间或者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通过实物给学生呈现出来。小学生思维、感知能力较差,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信息技术的存在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虚拟的实验、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呈现出真实的图像或者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科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掌握科学知识。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深度融合教学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向东.前言[A].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鸢尾花(IRIS)数字化探究之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1(01):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