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0-07-01杨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格瑞洛氯吡格雷

杨曦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为冠心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出了升高的趋势,并容易伴随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冠心病患者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需要立即进行血运重建,为此,在实施介入治疗冠心病之后需要配合有效的抗凝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以发挥良好的促进预后的作用[1]。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个体疗效显著,但起效速度较慢,开始由其他药物所代替治疗。有临床资料显示,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对血小板的抑制产生较强的且稳定的效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2]。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即针对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 年5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8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每组各40 例,替格瑞洛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5 ~67 岁,平均年龄(56.12±3.89)岁,病程1 ~7 年,平均病程(4.46±0.86)年,氯吡格雷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46 ~70 岁,平均年龄(55.29±3.75)岁,病程2 ~8 年,平均病程(4.50±0.9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 >0.05)。全部患者均签署了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符合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在介入手术治疗前给予了常规治疗及护理[3]。替格瑞洛组在介入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阿司匹林(吉林金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151,规格:100 mg)的方法为每日1 次,每次100 mg;替格瑞洛(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171077,规格:90 mg)的方法为每日2 次,每次90 mg。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 mg)组在介入术后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的方法同上,氯吡格雷的方法为每日1 次,每次75 mg。两组均连续治疗1 个月[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心功能指标包括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半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与血清N 末端B 型利尿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含量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reagent,FIB) 含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otion Physical Action Reaction,MPA R)。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了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 检验。以P <0.05 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LVEF(%) LVEDD(mm) NT-proBNP(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替格瑞洛组 40 45.64±4.53 69.84±4.77 54.36±3.56 41.29±4.59 789.63±47.65 530.42±46.75氯吡格雷组 40 44.90±4.77 58.67±5.12 54.47±4.01 47.85±4.08 785.49±45.39 660.87±47.61 t 值 - 0.598 10.096 1.395 6.756 0.753 12.365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 )

组别 例数 PT(s) FIB(g/L) MPA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替格瑞洛组 40 11.56±2.74 13.21±1.90 3.78±0.80 4.16±0.93 52.07±9.56 28.67±10.93氯吡格雷组 40 11.67±2.80 16.38±2.54 3.75±0.89 4.76±1.06 51.88±10.02 40.56±9.12 t 值 - 0.862 6.321 0.498 2.691 0.884 5.283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相比LVEF、LVEDD、NT-proBNP 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LVEF 水平升高、LVEDD 及NT-proBNP 水平降低,替格瑞洛组治疗后与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PT、FIB 及MPAR 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T、FIB 水平均升高,MPAP 水平降低,替格瑞洛组治疗后与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相比PT 较低、FIB 较低,MPAR 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介入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措施,术后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抗凝以及防止支架内的血栓形成至关重要,现本次研究将替格瑞洛以及氯吡格雷分别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旨在取得更好的抗凝血功能的效果,同时还需促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在经过口服之后进入到肠肝循环当中,并可在肝细胞色素的催化作用之下,转化成为一种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对血小板膜表面的腺苷二磷酸受体产生较强的阻断作用,以此发挥出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理作用[6]。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氯吡格雷存在着抵抗的情况,且在长期疗效方面以及个体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7]。而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并不同,替格瑞洛作为一种非前提的药物,属于新型的血小板抑制剂,能够选择性对P2Y12 受体进行抑制,以此减少血栓的形成[7-8]。可通过直接作用于ADP 受体之上,无需经过肝脏的激活,则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较强的作用,与此同时,此过程并不会受到血小板多态性的影响,以此发挥出较强的且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9-12]。

本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改变,其中替格瑞洛组相比于氯吡格雷组而言心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表现的更好,且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证实了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优势性及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促进改善凝血功能以及心功能指标,且治疗期间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格瑞洛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