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太湖县茶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7-01陈庆雨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太湖县技术培训茶农

陈庆雨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产业扶贫是我国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专项扶贫开发模式之一[1]。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是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2]。2020年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提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3]。故要大力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巩固产业扶贫成果。茶产业是很多贫困山区的特色产业。茶产业扶贫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关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产业扶贫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唐守祥等[4]认为,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依托其自然与现实条件,以发展产业为扶贫的主要途径。产业扶贫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国家扶贫政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5]。二是关于产业扶贫模式研究。范东君[6]基于对湖南湘西州产业扶贫的分析提出,强市场+弱政府、中性市场+中性政府、弱市场+强政府3种产业扶贫模式。三是关于产业扶贫困境及对策研究。古洁等[7]认为,海南省茶产业扶贫存在产业体系小、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黄承伟等[8]提出,产业精准扶贫存在忽略贫困群体主体地位、精英俘获现象普遍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提出相应对策。雷心恬[9]提出,在茶产业扶贫中应完善茶产业利益链。李志萌等[10]认为,应推进产业链条与生态链条相统一,扶贫资金投入与扶贫创新相统一,企业与农户利益相统一。前人主要对不同地区的产业扶贫进行研究,对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和农户参与行为的研究还不足。鉴于此,聚焦大别山区太湖县支柱产业——茶产业,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太湖县茶业扶贫现状和农户参与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茶产业扶贫的具体对策,以期给贫困地区茶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 调查方法

调查地点为安徽太湖县。以太湖县茶产业主产区(北中镇、寺前镇、天华镇、城西乡)的茶农个体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为对当地茶产业扶贫进行深入了解,调查中笔者随机选取茶农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考虑到茶农文化程度等现实因素,问卷多由调查员根据调查对象口述内容进行代填。发放调查问卷共317份,收到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达90.9%。采用SPSS 25.0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其参与茶产业扶贫状况。接受调查的茶农有288人。其中,男性茶农96人,女性茶农192人。188名茶农年龄在51岁以上。37.1%的茶农为文盲或半文盲,仅有3.1%的茶农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茶产业的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集中在3 501~5 500元(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2.2 太湖县茶产业的扶贫现状

2.2.1 地理与产业优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是我国最适合的产茶区和农业部大别山地区名优茶优质高产协作项目区[11]。截止2019年,太湖县拥有茶园7 866.7 hm2,总产值超过3亿。太湖县拥有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两大茶叶品牌,其中天华谷尖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280余t,产值达1.8亿。此外,太湖县北中镇望天村和寺前镇分批入选“一村一品”示范茶(村)镇。全县茶园分为2类:一是生产春茶为主的低产量茶园(分布全县,寺前镇为典型代表);二是生产夏秋茶为主的高产茶园(集中在北中镇)。太湖县2001年以前均只采一季春茶,2001年以来,其北中镇开始开采夏秋茶,提高当地茶业收入近1倍[12]。目前,茶产业已成为太湖县支柱产业,在带动当地茶农脱贫增收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2 政策与技术帮扶 2018年7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提出,皖西南山区既是茶业主产区,又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加快宜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13]。太湖县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出台一系列助推茶产业扶贫的政策。在县级层面,对村级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实施奖补,每年每村最高可获得6万元的奖补金。各村也创新茶产业扶贫政策,如乔木寨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促进贫困户扩展茶业种植面积。此外,先进的技术是实现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太湖县实施同心工程,以推广技术带动茶农增收。组织农技人员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政策支持、技术帮扶双管齐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2.2.3 茶产业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增收途径多元化 太湖县践行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能人+贫困户、贫困户自主创业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依据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自然与现实条件,提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是全县茶产业扶贫的核心模式。天华镇的画里天华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在租赁土地时多支付贫困户10%的租金、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和代种合同对茶农进行帮扶,直接带动28户贫困户收益分红,解决周边超过50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由于茶产业扶贫模式多元化使得贫困户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入股、提供劳动力、代养代种及“一自三合”(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途径实现脱贫增收。

2.3 太湖县茶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2.3.1 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短 对影响太湖县茶产业扶贫经济效益因素的调查(茶农对所给因素仅选3项)显示(表2),茶农认为气候因素、茶产业生产能力和市场收购价格是影响太湖县茶产业扶贫经济效益排名前三的因素,茶农选择的占比分别为60.4%、46.2%和70.1%。说明太湖县茶产业扶贫主要依托茶叶生产开展工作,而与旅游业、电商业等产业融合程度低。依靠单一的茶叶生产来开展扶贫会使脱贫工作难以高效、健康、持续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季节性,虽然太湖县自2001年开始开采夏秋茶,但夏秋茶由于口感不佳、茶园分布不广、当地开采和精加工能力弱等原因,其市场价格较低,在带动茶农增收中起到的作用不强。调查中有75.2%的茶农表示其年收入主要来源仍是春茶。太湖县主要生产绿茶,但高档绿茶——烘青,仅占总产量的10%。全县茶业精加工工厂少,余下的炒青得不到精加工而价格低廉。太湖县部分夏秋茶甚至还要依靠邻县工厂进行加工。全县茶产业收入主要依靠茶叶销售,导致产品经济附加值低。缺乏对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致使太湖县茶产业扶贫存在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短的问题。

表2 影响太湖县茶产业扶贫经济效益的因素

2.3.2 技术培训效果不佳 安徽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劳动力外流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老龄化。调查显示,近3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60岁以上,50%以上调查对象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收入远不及外出打工收入是农村适龄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人均年收入在4 500~5 500元的茶农占46.9%,而外出打工1~2个月就能赚到在家种植茶叶的年收入,因此茶产业很难对年轻人形成吸引力,因而造成茶农队伍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37.1%的茶农是文盲或半文盲,28.9%的茶农是小学文化水平,其对于微耕机、采茶机、割灌机、机动喷雾器等器械的使用和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弱。

茶农队伍人员不足、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不高是茶产业扶贫考虑的现实问题。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是茶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太湖县主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茶叶类)培训班和农技人员对接贫困户的方式开展技术帮扶。但技术培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太湖县茶农老龄人口占比大,文化素质低,很难理解和接受课堂技术培训班教授的内容。并且茶叶生产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女性的偏好较大,在调查中66.7%的茶农为女性。而太湖县采取农技人员对接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主要是农技人员与户主(多为男性)进行沟通,而真正从事茶叶生产的女性却往往不能接触到第一培训信息。

2.3.3 品牌建设与培育不足 太湖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牌较多。2008年太湖县政府决定整合全县茶叶品牌,主打二祖禅茶与天华谷尖两大品牌。其中天华谷尖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安徽省十大品牌茶之一。太湖县禅宗文化悠久,相传中国禅宗二祖慧大师素有吃茶悟道的习惯。2004年太湖县依据典故,重新开发二祖禅茶,促使茶产业和禅文化相融合,赋予太湖茶产业新内涵,但品牌建立后培育与推广力度不足,未能凭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和独特的禅文化打响品牌。从表3看出,有30.6%的茶农根本不了解天谷华尖当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2.5%的茶农对二祖禅茶的典故不太了解。无论是天华谷尖还是二祖产茶的影响力仅限于省内,省外知名度不足,品牌价值不高。在2019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百强评选中,太湖县无茶企品牌上榜[14]。

表3 调查样本对茶叶品牌的了解程度

2.3.4 茶农缺乏长远眼光 茶农关注的只是茶叶的品种和产量带来的经济效益,看不到资源的综合将带来的复合效益[15]。这一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近56%的茶农只关注茶叶产量与售价,仅将茶叶当做经济作物,对茶庄与生态茶园建设、茶文化的推广、电商平台的构建和茶旅业的发展关注度不高(图1)。此外,尽管太湖县一直倡导在茶叶种植时施用有机肥,但调查显示(图2),有78%的茶农在生产时施用化肥或以施用化肥为主,仅有22%左右的茶农在生产中施用有机肥,施用的有机肥多为鸡粪和土杂肥,有机肥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施用量大,不仅需要投入较大的劳动力,还需要更好的技术环境支持[16]。基于当前利益,茶农一般会转而选择肥效高、使用方便的化肥。长期施用化肥不仅会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土壤板结;还会降低茶叶品质,使其难以通过质量与食品安全检测,不利于茶叶品牌化建设和电商平台销售,导致茶产业扶贫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Fig.1 Most concerned cont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ea industry

3 促进太湖县茶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产业融合,探索茶产业扶贫新模式

产业融合增收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要重点推进区域特色富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劳动力脱贫增收[17]。单一发展茶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也会导致茶农劳动力不足。农村不仅只有农业,太湖县茶产业扶贫应以茶叶生产为主导,促进茶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可通过三方面实现产业融合: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太湖县除传统茶叶生产外,对茶叶综合利用和创新生产的探索严重不足。给传统茶产业插上翅膀腾飞的是产品创新[18]。太湖县可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有精加工经验的现代茶企入驻该县,依托当地茶叶资源,创新生产现代茶饮、保健茶等多元化产品,迎合市场需求,提高销售额。二是借力“互联网+”对天华谷尖、二祖禅茶进行推广与销售,让当地茶叶走出大山。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抖音、快手)宣传当地茶叶品牌;也可以和淘宝主播合作,借助主播流量,定期推广精选茶叶,实现茶产业扶贫与电商扶贫相结合。三是促进茶旅融合。将茶叶种植、加工与特色体验相结合,利用县内2个国家4A级景区,将茶文化建设融于当地的旅游资源中,茶业和旅游业双管齐下,建设集现代化茶叶生产、乡村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茶产业扶贫示范村。

3.2 加强贫困户参与意识,创新技术培训形式

在开展技术培训前,应加强扶贫对象参与意识,杜绝“等靠要”的思想[19],只有人们意识上认可与接受茶产业扶贫,才会愿意学习新技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才能推进茶产业扶贫发展。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是茶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开展茶农技术培训时应考虑茶农队伍特征,创新技术培训形式。一是在田野和茶厂开展茶农培训班。使茶农在实践中学习种植知识和掌握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技术;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现象。二是针对女性茶农开展技术培训。茶产业对女性有较大的偏好,故应加强女茶农的技术教育。以往太湖县以贫困户为单位,安排户主(多为男性)与农技人员结对帮扶,而茶叶的生产主要以女性为主,女茶农在从事生产之余大多还要操持家务,时间不充裕,因而女茶农得到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故对女茶农的技术培训要充分考虑其生活作息,切实发挥技术培训功效,培养一批懂种植、会操作的茶产业人才。

3.3 挖掘地方文化,强化品牌建设

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而茶叶作为我国特色优势农业,也必然要实施品牌化战略[20]。一要将当地文化融于茶产业品牌建设。2004年太湖县依据二祖慧大师吃茶悟道的典故,创制二祖禅茶,将当地禅宗文化与茶产业结合,初步具有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的意识,需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赋予当地茶叶品牌新内涵。二要加强品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安徽省国际茶叶博览会、安徽农博会等平台,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当地茶企影响力。此外,太湖县还应定期举办茶事宣传活动(如:禅茶文化节、茶叶采摘体验游等)宣传太湖禅茶文化,吸引年轻人、禅宗爱好者等潜在消费者的关注。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还可以依靠网络平台宣传太湖茶叶品牌,提高天华谷尖与二祖禅茶的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茶产业在脱贫、助贫中的作用。

3.4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发展生态茶业

茶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需发展绿色生态茶产业。则需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提高茶农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茶农缺乏长远眼光,在种植时过度使用化肥,在调查中仅有22%的茶农在种植时施用有机肥。政府可以通过宣传生态茶园成功案例和“以奖代补”有机肥使用的方式来激励茶农使用有机肥;还可通过开展有机肥施用技术培训,提高茶农施肥技术与能力。意识与能力双重培养,使茶农有意愿也有技术使用有机肥,实现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太湖县应推进秸秆与畜禽养殖等农业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在茶叶产地周边地区建设农业肥料堆积池和沼液调配池,并配套管道等输送设备,将有机肥输送到茶产区,有效减少化肥使用。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茶产业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还能提高产品品质,推进茶业品牌化建设,提高茶产业扶贫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茶产业是安徽太湖县的优势产业,太湖县凭借其地理与产业优势,通过政策与技术的帮扶及茶产业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增收途径的创新,在茶产业扶贫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太湖县在开展茶业扶贫工作中也存在不足。在今后开展工作时,应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技术培训形式,提高品牌价值,大力发展可持续生态茶业,稳步提高茶叶生产率与附加值,依托茶产业助推扶贫工作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太湖县技术培训茶农
老党员“卖”茶忙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三大智能灯光技术培训于CIT2021展会期间举行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早春茶”开采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在太湖县举行
茶乡人家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太湖县森林采伐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