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序”为导,让语言丰枝展叶
2020-06-30江兆彩
摘 要:学生习作,训练思维是先导。学生的思维有了“序”的认识,便有了思维的广度,也就有了语言的路径,我们平时积累训练的语言技巧才能在“序”的引导下展开,学生才不会无话可说。如何训练?一是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思“序”的习惯,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发现文本的叙述之“序”。
关键词:习作 发展思维 有序表达 丰枝展叶
曾经对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思维无序,描写角度展不开,从而造成内容笼统;二是写不具体,不能围绕某个重点具体细致地进行描写,在语言表达上喜欢用概括性的语言,不会用描述性的语言。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认识到,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根本思路。
温儒敏教授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时谈到习作教学时说道,在小学阶段,文笔不是习作教学的要义,主要是练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有层次地表达。可见思维训练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学生的思维有了“序”的认识,便有了语言的路径,我们平时的语言技巧才能在“序”的引导下展开,学生才不会无话可说。
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围绕要描述的事物特点有序展开呢?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广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描述事物要以“序”为导
对任何事物的描述,都要找到一个“序”,有了“序”的引领,对事物的描述才会全面、清楚,才会避免无话可说或者笼统混乱。
比如让学生以“炊烟”为题,展开一段景物描写。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很多同学会感到茫然,但是,我们做一下思维引导,学生便有话可说了:炊烟在什么场景下升起?炊烟是什么样子?炊烟蕴含的情感意味?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思维变有了“序”。
“傍晚,小山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便升起缕缕炊烟。从房屋的烟囱里袅袅升起,飘飘荡荡,渐渐变得若隐若现,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上罩了一层薄薄的雾霭。此时,便有一种特别想家的感觉……”在这种“序”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会打开,感受会升腾。
再如描写植物是小学生常常遇到且犯难的,看到一株植物,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种最基本的描写植物的思维模式:有顺序、多角度观察。“有顺序”是指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有序观察:按照根、茎、叶、花的顺序,观察什么?可以从观察花的颜色、形状、气味、触觉等方面展开。有了这样的思维引导,相信不再会无从下笔了。
思维的多角度展开是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但如果不做引导,学生很难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有序表达出来。比如让学生以“除夕”为关键词写出除夕的热闹场面,尽管除夕夜年年过,也年年能感觉也到很热闹,但是让写出来,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茫然。但只要有了思维的顺序角度引导,学生便不再犯难了:写除夕夜的熱闹,可引导学生从除夕夜做的事情来表现:如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不断、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等,这些方面很多都是生活中熟悉的,带着各自不同的体验去写出自己熟悉的场景,便不再感到无话可说了。
二、在实践中提炼常用思“序”
在这样一次次的训练体验中,学生在写话时便慢慢有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在长期的训练中,为了便于大多数同学运用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把一些常遇到的描写对象的思维角度提炼成简便容易记忆的训练指导模式。这些模式虽然还不够科学成熟,但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思路有层次的表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比如:
小动物:颜色长相个头有顺序,吃食嬉戏争斗抓特点。
植物:主干枝叶花果有顺序, 颜色形状种类变化写感受。
状物:色形味用抓特点,方位顺序不能乱。多种感官去体验,巧用修饰增美感。
写景:季节时段区域类别抓特点,颜色形态声响变化融感受。
场面:时间地点环境有氛围,点面结合细致描写烘场面。
写人:观身材五官姿态衣着有序,写语言神情动作心理融情。
在这样的长期坚持下,每每提到写话,学生脑海中首先反映出的就是从哪些方面来说,其次是怎样说得生动有个性。
三、让思“序”成为读写习惯
语文教学,读与写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写话时有思维角度意识,学习课文时,也要刻意有思维层次的引导,每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都是会从几个方面来表述的。引导学生看出表述的层次顺序,也是对学生很好的思维训练。
比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作者将“水泥道”写得细致而美好。引导学生品读发现,作者的“法宝”就是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写水泥道这一事物,展示它的特点:彩色的、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在引导学生发现了表达技巧之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有位同学这样写“蜘蛛网”:我看见了一张蜘蛛网。这是一张和皮球一样大小的、沾满小雨珠的圆圆的蜘蛛网,它闪闪发亮,在秋雨中摇摇晃晃的,不知道这张网的主人去了哪里,我站在那里想了好半天……
再比如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有这样一个片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让学生思考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来石猴的生活的。有了思维的习惯,学生会很快发现是从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三个方面来写,我们写一种动物的生活,也不妨从它的最突出的几个方面来写。
做到了“有序”,便有了思维的广度和条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动表达,语言便会丰枝展叶,生机勃勃。
作者简介
江兆彩(1972.11—),女,山东淄博人,本科,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中学,学校教研室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