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几类教具的使用

2020-06-30胡平香

关键词:细沙等高线字条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自制黄道平面模型,能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利用挂图和自制字条,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教具,学生能有效突破等高线地形图与铁路干线分布等难点;运用实验器材教具,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知识。

关键词:教具初中地理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能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介绍几类教具的使用。

一、自制教具的使用

(一)自制黄道平面模型,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还比较薄弱,而且尚未接触立体几何知识,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点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借助自制的黄道平面模型(见图1)和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在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模型制作步骤及使用方法如下:先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形,在圆形板上画十字架,标上箭头代表太阳光线;再将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分别粘上白纸条,以便学生观察得更清楚。教学时,笔者首先将代表太阳光线的圆形板放在讲台中间,有箭头的一面朝上,然后依次将地球仪放置在四个箭头旁。学生观察箭头指向地球仪的位置,理解其代表太阳直射的纬线;结合课本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进一步理解二分二至日对应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规律。最后,师生借助自制的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模型,演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该模型制作简单,教学过程直观简洁,学生易于形成空间概念。

(二)利用挂图和自制字条,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相比于电子地图,纸质地图更有利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时,学生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很难把握。笔者借助挂图和粘贴字条等自制教具,设计了“民族贴贴乐”的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轮,笔者出示“中国政区图”,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打印好的少数民族字条(白色纸打印);学生查找其主要分布的省级行政区,分组上讲台在“中国政区图”上粘贴字条,并说出其民族名称和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所有少数民族字条粘贴完之后,笔者引入“四面八方”指示法,以中国大地原点为中心,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请学生归纳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强化认识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和位置等。

第二轮,班级非少数民族的学生每人持一张“汉族”字条(红色纸打印),分别说出自己的祖籍所在省份,并将字条粘贴在“中国政区图”上。所有“汉族”字条粘贴完成后,请学生运用“四面八方”指示法,归纳汉族分布集中的区域。在归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和汉族主要分布地区的基础上,师生结合资料,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并尝试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此方法虽然较传统,但操作简便,直观形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此教具时,教师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给予指导解说,“搭台阶”、分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教具的使用

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依靠信息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突破学习难点。

(一)使用手机App软件,突破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的模型难以展示等高线的动态形成过程。“妙懂初中地理”App是教学这一知识的好帮手。该软件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从不同角度呈现立体的、虚拟现实的山体。学生可以先从虚拟现实的山体上认识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山体部位,然后模拟等高线的形成过程,在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利用软件教学,形式新颖,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另外,该软件对“地球的运动”“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的划分”等内容进行的3D演示也有助于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

(二)运用Pad,突破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的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熟悉我国的铁路干线分布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第2课时的重难点,常规教学以地图为基础,对铁路干线及其经过的城市名称,逐条圈、画、描、说。学生不“乐学”,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笔者充分利用Pad,开展数字化教学。在课堂开始环节在Pad上完成前测,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起点;教学过程中利用Pad设计问题,随时了解每位学生到达了哪里,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最后用Pad快速检测本节课把学生带到了哪里。整个过程中,哪些内容学生掌握了而无须再教,哪些内容应单独指导,哪些内容需全班合作学习……这些情况教师都能适时准确掌握。比如,在学习了我国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之后,笔者设计的问题是:

起止点为株洲和贵阳的铁路干线的名称是()

A.滬杭线B.浙赣线

C.湘黔线D.京沪线

学生运用Pad迅速作答并提交。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作答结果,既能反馈学生前一环节“铁路干线分布”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知识点“铁路干线命名规律”的学习。

三、实验器材教具的使用

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对几个重要现象,教材表述并不明确。如对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中的“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温的年变化规律中的“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月均温海洋在8月,比陆地上的7月晚一个月,最低月均温在2月,也比陆地上的1月晚一个月”,气温的分布规律中的“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等知识点,都是一笔带过甚至没有文字说明。事实上,这三个现象是相互关联的。教学时,笔者借助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等器材教具,设计模拟小实验,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易理解的知识。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40 mL的自来水和细沙(经笔者多次实验得出,40 mL的量课堂观察效果最佳),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小烧杯分别放在两张石棉网上,用温度计测量水和细沙的起始温度并记录相应数据。

第二步,点燃两盏酒精灯,同时放在三脚架中的石棉网下,给两个烧杯加热,并将温度计放入水和细沙中,注意温度计不要触碰杯壁。另外,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流动而细沙不能,因此,细沙中的溫度计要不断地、轻轻地、慢慢地搅拌。

第三步,加热2分钟后,同时熄灭两盏酒精灯,继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度数,记录最高温度。

第四步,持续观察停止加热10分钟后的温度,并分别计算水和细沙的升温与降温幅度,将所有数据填写在表格(见表1)中。

分析实验观察过程及数据,学生不难得出: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细沙比水的升温幅度大;相同条件下,细沙的降温幅度也更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沙漠里的昼夜温差大的原因,进而明确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以及“海洋的气温变化总是比陆地要慢一个月”等地理现象的原因。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明白了在选择避暑胜地时,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要选择海洋,从而真正从地理意义上理解了海洋冬暖夏凉的原因。

模拟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是否可行,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地理专用实验室,需要借助生物、物理、化学的实验室和器材,因此设计实验的装置要简单,成本要低,易于实现;其次,实验操作要简单方便,确保安全,如果条件允许,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正式上课前,教师要自己多做几次实验,设计出科学的实验用量、实验时间等,确保实验达到最好的效果。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具的使用也应随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而变化,而这有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平香.“民族”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6).

[2] 赵俊杰,朱志刚.落实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地图的阅读”为例[J].地理教育,2018(2).

[3] 汪建华,邵美英,张小翠.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突破地理教学难点[J].地理教学,2018(2).

[4] 翟军.普高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安徽省宣城市普通高中学校为例[J].地理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细沙等高线字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张掖大沙河
地形图的阅读
“五招”破解等高线难点
家乡的细沙羊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站在水中
两张字条
流水
互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