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传情,书简震音
2020-06-30张红霞高茹
张红霞 高茹
摘要:利用书信这一交流沟通和文化传递的微小载体,挖掘书信在文化传承、情感沟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了富有特色的“书信+”语文校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发挥书信在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品析能力、审美发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书信+”语文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以纸为载体的传统书信曾经是人类社会交往史上重要的交流工具,如今,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当《见字如面》《朗读者》《信中国》等书信类节目在各类媒体播出后,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在收获无数好评的同时,也让传统书信重回我们的视野。本着展示文学魅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校语文组的同仁借着书信类节目的热度,抓住书信这一交流沟通和文化传递的微小载体,挖掘其在文化传承、情感沟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了以“尺素传情,书简震音”为主题的“书信+”语文校本课程。
一、小中见大——挖掘书信功能
书信,从广义上看,是一种应用文体,是社会生活的交往工具;从狭义上看,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私人文书。人们用书信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打开一封封书信,就是打开了欣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美的窗口。在历史上,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信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都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书信。一封封书信、一段段心语,铭刻着生动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美好的心灵与情感,也见证着文明的发展与走向。
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书信在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话、手机与电脑这些简单快捷的交流工具和各种通讯App普及的今天,传统书信虽然不再被频繁使用,但仍在人际交流和事务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很多书信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如南朝梁吴均的“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早已成为经典的写景抒情名篇;林觉民的《与妻书》则是为国舍爱的千古绝唱。
我们充分挖掘书信在文化传承、情感沟通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落脚,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将书信知识、书信写作和书信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既发挥书信在高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书信在审美欣赏、文化传承和现代实用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又最大限度地挖掘书信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让原本对书信这种通讯方式逐渐疏远和淡漠的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察书信传情的价值。
二、以读带写——分段推进实施
“书信+”语文校本课程主要从“文化传承”“文学欣赏”“文字交流”三个维度建构书信朗读、书信赏析、书信研究、书信写作、书信传递这五大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形成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安排详见表1)。借助书信让学生了解书信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发掘书信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在学习书信的活动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一)书信朗读,用声音打动你我
首先,古今中外的名家书信虽旨趣不同、风格各异,但字字珠玑、篇篇佳构,值得反复咀嚼、体味。每位学生要推荐自己喜欢的名家书信,并附上推荐理由。汇总后,由项目实施组进行甄选,最终确定50篇左右的经典书信,分主题并结合推荐理由一起编印成“书信+”语文校本教材,推荐给每位学生。
在此基础上,组织校内书信朗读活动、写作比赛活动,评选“朗读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书信名篇的朗读,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二)书信赏析,用语言沟通彼此
我们开设了“名信明心”书信赏析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古今中外书信名篇。学生既能在书信陈迹中窥见书写者的真情挚性,又能体察名家在书信中展现的美好人格,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鉴赏品析能力和审美发现能力。
同时,开辟“经典家书展览室”。家书是家庭文化、家风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在图书馆专门开辟“经典家书展览室”,分“红色家书”“名人家书”“学生家书”三部分,分别展出林觉民、赵一曼的家书,邓散木的家书、傅雷的家书以及习近平主席的家书,高三学生十八岁成人仪式上的优秀家书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墙上的背景资料,了解这些书信背后的故事。我们还将收集到的一些旧家书、老信封、展板与书法手札等实物有序陈列,让学生真切感受书信在历史文化中彰显的真情魅力。
(三)书信研究,用资料丰富认识
学生通过对书信历史、书信写作技巧的研究,认识到书信在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国内的书信研究资料较为丰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名人书信作品的研究,如苏轼书信研究、沈从文书信研究;二是各时期书信作品研究,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书信研究;三是对书信知識和书信写作的研究,如书信格式研究、当代汉语私人书信称谓研究。这些研究有些是立足于个人书信的纵向研究,有些是立足于某一时期书信发展的横向研究,都是对已有书信作品的解读或鉴赏,以及对书信作品中书法的欣赏与研究,属于文学欣赏或审美阅读范畴。这些研究均没有将书信研究和语文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系起来,即便有少数语文教师将书信欣赏和书信创作引入语文教学,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书信发展研究体系。
国外的书信研究方向与国内研究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国外的书信研究不太注重书信的书写艺术,而侧重于书信内容、情感和思想倾向的深度解读和比较研究,如国际移民书信研究等。但国外很少将书信作为教学对象,更不消说形成课程体系,发掘书信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以上梳理,我们确立了三大研究方向。第一,书信的起源与发展。通过阅读国内外书信名篇,研究书信作为人际沟通的桥梁,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发挥的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书信与诗词。“一纸红笺寄相思”,通过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关书信的精妙诗句赏析,研究书信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第三,书信与书法。书信是灵动的艺术,许多书信不仅内容丰富、情感深厚,其书写艺术更是一绝,堪称书法作品。研究这些精美的书信,能让人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四)书信写作,用表达提升心灵
我们还加强书信写作与表达研究,研究书信写作技巧,总结书信写作知识,拓展现代书信写作平台,引导学生借助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同时,选取生活中的主题事件,开展书信写作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博客、微信等平台加以展示。
其一,开设“‘信福驿站”社团活动。我们邀请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开设书信创作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书信创作的基本格式以及特定称谓的文化要素,并与高考写作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邀请镇江本地书法家和学校学生书法爱好者开展中英文名家书信临帖书法展示活动,让学生在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书信的情感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和心靈熏陶;开展“寻找家人手书”“书信收藏展示”“书信故事表演”等微主题活动,激活书信中内蕴的情感和美感,让书信走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
其二,组织“一中‘信心”书信创作活动。针对社会或校园的热点事件开展书信式讨论,利用特殊时间节点,如春节、感恩节等,给福利院孤寡老人写慰问信、给父母师长写感谢信。通过书信创作,学生增强了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向他人传递真善美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五)书信传递,用互动增进了解
借助多校联谊,让每位学生创作一封以写给陌生朋友为主题的信,然后开展校际传递,增进彼此友谊。同时,还开展了以下书信传递活动:
其一,设置“书信箱”。我校在每个班级确立一名“信使”,并在每个楼层设置一个“书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业挫折、青春困惑、代际烦恼等写成书信投入信箱,定期由“信使”送达指定教师手中。然后,由教师分类传递到“书简震音”书信互动平台,并邀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代表回信,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其二,建设“书信文化长廊”。将“书信文化长廊”外观设计为一个硕大的信封,其中展示“书信知识”“书信故事”“名家书信”以及书信社团活动和语文校本课程开展等实践内容,让参观者在感受浓浓的情感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书信穿透纸背的文化感染和道德教育的力量。
三、由此及彼——注重横向拓展
经典书信中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生动内容。《曾国藩家书》,先贤家教的精深耐人寻味;林觉民的《与妻书》,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傅雷的《傅雷家书》和谢宗玉的《与子书》,字里行间都是父子深情。在“书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挑选古今中外名家书信,让传统书信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将书信研究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第二,将书信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对传统书信的全面了解,并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研究能力。第三,将书信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彰显校本特色。将书信研究系统梳理,形成子课题,并与我校“至诚无息”的校训、“诚勤”的校风等校园文化相联系,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第四,将书信研究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方面的素养。
此外,“书信+”语文校本课程,还将书信和多种元素叠加。比如“书信+文化”,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书信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欣赏书信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而主动传承书信传统文化。再如“书信+家庭”,学生能够运用书信改善现实亲情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感,从而强化责任担当,优化自身发展外部环境,从家、校、社会三方共同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影响。又如“书信+心理”,结合经典书信所反映的写信人的或平凡或崇高的真实内心世界,从培养民族精神、践履社会公德、勤俭节约意识等多个方面完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由点到面——重视能力落地
“书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的是“书信”这一文学和文化资源点,培育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高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精心设计学习项目,有序推进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在书信的世界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在生动的语文实践中培养思维品质和发展能力。
当然,这些能力的落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在高中三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每个具体实施阶段积极进行同步反思,并加强上一阶段反思记录和下一阶段的措施修正。因此,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对实施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难题进行了梳理,通过互相支持、群策群力、分享经验、求助专家来解决这些难题,使课程实施得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