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样本

2020-06-30袁晗毅

关键词:阅读课纸质媒介

袁晗毅

【编者按】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举国上下陷入危机。疫情场域下的一线教学,无论是在居家学习期间还是返校复学之后,均不乏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的宝贵实践。本期推介语文学科的几例探索。

摘要:“校长阅读课”是在非常时期开展的一次富有开创意义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样本。“校长阅读课”在教学实践上呈现三个特征:阅读方式上,由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转变;阅读资源上,聚焦灾疫场景进行跨文本的深度整合;阅读行为上,在不同媒介的语言转换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屏幕阅读深度整合媒介转换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必将在居家学习的学生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灾疫场景提供的长周期教育机会面前,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在唐江澎校长的引领和组织下,开发“校长阅读课”,通过语文阅读参与学生的精神建构。

“校长阅读课”是我校在疫情期间,基于灾难情境自主开发的一个面向高中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课程。称之为“校长阅读课”,是为了接续我校“校长推荐阅读”的实践传统,满足疫情时期面向全校学生推进语文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也便于以唐江澎校长的个人影响力汇聚专家学者的群体智慧。唐校长深知,疫情期间仓促开发阅读课,文本质量是关键,这就需要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特别感谢那些院士、教授、作家、评论家,感谢他们以责任和学识给予“校长阅读课”的专业支撑。

课程兼顾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共9个专题18课时。每个专题由“导语”“文本推荐嘉宾”“阅读材料”“思考探究(阅读提示、活动设计)”“链接拓展”5个板块组成,分导读(阅读课)、自读(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三种课型,彼此交错推进。借助微信平台,“校长阅读课”为因疫情居家学习的学生提供了高品质的语文课程。2020年2月4日(无锡市启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的第10天),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第1课,至4月上旬结束。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就这样自然真切地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

“校长阅读课”是在非常时期开展的一次富有开创意义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样本。它在教学实践上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的转变

由于疫情原因,“校长阅读课”的所有学习内容都通过微信平台呈现。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客观上推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传统的纸质阅读转向屏幕阅读。

无论是当今网络时代的现实需求,还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需求,都在呼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已然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但如何让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飞入寻常学习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依旧存在不少阻力。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交流,绝大多数依靠纸质媒介。学校的语文课程中,学生体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空间有限,遑论在科学完整的语文课程实施中进行常态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深度学习。学生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认知多停留在阅读教学,如诗词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的音视频朗诵等。学生虽然会通过手机、电脑進行包括视频在内的电子文本阅读,但多是消遣性的自发行为。这些行为没有指向语文能力素养的任务学习,缺乏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由于习惯传统的纸质媒介阅读,学生对如何在电子文本、视频影像中获取信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充满陌生感,缺乏语文课程学习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的经验。正因如此,课程标准中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一条即是“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在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因此,让学生置身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了解不同媒介的特征,获得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真切体验,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

依托微信公众号呈现的“校长阅读课”,有着鲜明的“屏幕阅读”特征:所有阅读内容都是以网络媒介作为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呈现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进行非线性阅读。以第4课《“冠状病毒”是怎么回事》为例,阅读材料包括“中科院之声”网站发布的《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南京大学黄宜华教授对2月16日全国疫情变化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感染病:人类与微生物的故事》、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生毕啸天制作的一份科普材料,其中,后两者为视频,累计时长21分钟。学生的“校长阅读课”的阅读学习,不是像纸质阅读那样左右页码翻阅,而是通过鼠标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有3000多字、7张图片,黄宜华教授对2月16日全国疫情变化的分析则以图表为主,共有12张。如果想在手机上仔细、深入阅读这一课的所有内容,要上下滑动屏幕近60次。即使其中一些文本可以打印,但音频、视频等依旧要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

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的转变,对于学生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对阅读素养的定义表述,由2009年的“阅读素养是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纸质文本的理解、使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调整为“阅读素养是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和参与的能力”。“纸质”这一文本限定词的删除拓宽了文本外延。“校长阅读课”通过微信平台推送阅读内容,让学生以电子文本为主要途径进行跨媒介的信息获取。一方面,这是特殊时期教育教学抗“疫”的应急之举;另一方面,也呼应了信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有着积极的教育变革意义。

在灾疫场景中,“校长阅读课”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的转变,不仅是阅读形式的转变,更是内在阅读思维特征的转变。以上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生毕啸天制作的科普视频(播放时间长达14分钟)为例,如果以每分钟阅读400字的标准来计算,学生可以阅读近6000字的纸质文本。但面对视频文本,学生原有的纸质阅读方式必须调整,以努力适应这种集声音与画面甚至字幕于一体的媒体特征,进而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因此,在跨媒介阅读中,线条和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声、旋律、节奏带来的听觉效果,引发了迥异于纸质阅读的新鲜体验,同时也带来挑战——学生要借助翻滚条、屏幕缩放、复制、检索、文本切换、暂停等工具方式来获取文本信息。正是“校长阅读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置身于跨媒介阅读的体验过程,了解了跨媒介的特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才得以进行,真实的语文学习才得以发生。

二、阅读资源:聚焦灾疫场景进行跨文本的深度整合

学生居家学习,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跨媒介阅读,阅读资源固然丰富,但如果不能整合阅读与交流过程中的资源,不能跨越多种媒介来融合听、说、读、写,进行深度阅读、充分交流,阅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碎片化、浅表化。而作为任务群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是具有鲜明语文学习特征的深度学习。

强调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校长阅读课”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方面强调媒介的跨越,学生除了传统的文字阅读,还要借助非连续性文本、音频视频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更注重内容的整合,灾疫当前,依据每一课的主题,将不同媒介的文本,有机整合到语文学习中来。“校长阅读课”依据灾疫主题来整合不同媒介,避免碎片化阅读,引导学生走向深度语文学习,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的显著特征。

“校长阅读课”聚焦灾疫场景,以“灾难当前”为主题进行文本的深度整合。如,第1—6课内容分别为——第1课:《灾难当下》;第2课:《人类,在与灾难抗争中进步》;第3课:《名家灾疫经典诗文》;第4课:《“冠状病毒”是怎么回事》;第5课:《战“疫”中,言语的力量》;第6课:《口罩可以“佩戴”吗》。

每一课都指向具体的语文学习板块,比如第4—6课,分别指向“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每一节课的主题后,文本的选择就至关重要。唐江澎校长邀请名家推荐,以确保文本质量。比如,第3课《名家灾疫经典诗文》以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推荐的毛泽东的《送瘟神》和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为主体材料;第4课《“冠状病毒”是怎么回事》以赵进东院士推荐的《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为主体材料;第5课《战“疫”中,言语的力量》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慨教授推荐的张文宏主任在CC讲坛的演讲视频和白岩松《医学与医德》为主体材料。

名家推荐的材料在文本上呈现鲜明的跨媒介特征。如第5课《战“疫”中,言语的力量》既有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大年初三送别海南援鄂医疗队的即席讲话的全文,也有张文宏主任在CC讲坛的演讲和白岩松的《医学与医德》两个累计播放时长25分钟的视频。

在“影视中的灾疫经典”的实践活动中,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推荐给学生的灾疫电影有《切尔诺贝利》《海啸奇迹》《唐山大地震》《泰坦尼克号》等;“链接拓展”板块,还推荐了《传染病》《流感》两部灾疫主题电影。学生可选择观看的电影有6部之多。这些影视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在主题上都指向灾疫。如果没有内容的深度整合,碎片化阅读将成为影视作品欣赏的必然结果。正是出于对这一现象的警惕,“影视中的灾疫经典”实践活动力图将灾疫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转变为一种学习方式,以主题式阅读将单一的材料整合,将其课程化,形成意义整体。

三、阅读行为:在不同媒介的语言转换中提升语文素养

“校长阅读课”将丰富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有清晰的语文学习指向。“校长阅读课”依托“思考探究”推进任务群学习,做不同媒介的语言转换与整合,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用以问题生成为导向的阅读任务来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第4课《“冠状病毒”是怎么回事》提供了张文宏主任的《感染病:人类与微生物的故事》网络公开课视频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生毕啸天制作的科普视频。在“思考探究”板块,我们设计了两项活动:(1)写出张文宏医生公开课视频中提及的4种传染病,根据视频讲述推断治疗传染病的一般方法,并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救治非洲锥虫病患者的流程;(2)观看毕啸天制作的科普视频,想想作者发布这一视频的意图,并为视频拟写一个标题。

这两个视频围绕人类与感染病的故事展开,我们据此设计了4个学习任务:(1)写出“提及的四种传染病”——要求学生对视频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2)“根据视频讲述推断治疗传染病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在对视频内容有整体把握后,依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3)“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救治非洲锥虫病患者的流程”——要求学生对视频呈现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4)“想想作者发布这一视频的意图,并为视频拟写一个标题”——意在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确观点立场,在此基础上通过拟写标题的方式训练语言表达。

对以视频、音频为主的第5课《战“疫”中,言语的力量》,任务设计成为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关键环节。这一课播放了有关新华社记者专访钟南山和白岩松连线温州市市长姚高员的两个视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专访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结合钟南山院士的回答,推断记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第二,姚高员市长的回答,态度坦诚,思路清晰,数据翔实,全程脱稿,获得舆论好评。结合姚市长的回答内容,并对比一处灾难危机现场表达失败的案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以上任务设计,在不同媒介的语言转换中指向“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学生要用简洁语句回答“专访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结合钟南山院士的回答,推断记者提出了哪些问题”,必须在观看视频时关注整体内容,梳理其逻辑关系,提取关键信息与核心概念。学生在演讲中尝试借鉴张文宏主任的演讲策略,对比分析姚市长的言语表达效果。这些学习任务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是高阶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者意在从言语交际角度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赏析表达者的口语表达特征,以获得更深刻的体悟。

基于视频文本进行任务设计,對我们而言是陌生的教学行为,但它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学生在任务学习中进行跨媒介的文本转换,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促使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真实发生。

尤其要说明的是,“校长阅读课”这一灾疫场景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践,摆脱了文本媒介相对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学生借助多种媒介直观且多元地了解灾难、感知灾难,形成对灾难的真切认知和体悟。而无论是让学生在演讲中尝试借鉴张文宏主任的演讲策略、在对比中分析姚市长的言语表达效果,还是让学生反思《传染病》中公众的群体心理,这些学习任务都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同媒介语言转换中获得提升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在真实灾疫场景中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度的理性思考。这应该是“校长阅读课”最令人欣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立.跨媒介阅读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8(25).

[2] 顾之川.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材、教学及评价[J].语文建设,2018(34).

猜你喜欢

阅读课纸质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初中英语文学小组合作阅读课例探究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人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