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的项目学习案例
2020-06-30刘春文
刘春文
摘要:借助项目学习,实施“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通过“疫情+感悟”“疫情+素材”“疫情+情境”“疫情+评价”“疫情+拓展”几个项目的推进,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项目学习
一、项目的背景
在学生返校后,按照绍兴市越城区教体局部署的驻校干部定点联系学校的要求,我作为驻校的初中语文教研员,在本区鉴湖初级中学“驻扎”了两周。这是一所外地生源占50%的农村学校。除了守住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我想更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用好疫情活教材,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
本项目基于突发的新冠疫情,指向任务驱动型表达,用“如何处理生活与写作”这个本质问题来统整生活资源并重构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二、项目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味“疫情就是教材,生活就是素材”;立足当下,关注现实,提取写作素材;对任务驱动型表达有明确的认知,尝试进行素材的组织、整理与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家校力量及各类媒体资源,设置相关项目;通过线下准备、线上交流、互动反馈、公开成果等方式,落实项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跨学科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渗透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的理念。
三、项目的实施
任务驱动型表达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强调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规范性与操作性,体现社会性、对象性、情境性与实践性。
“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项目的实施,依托完全开放的课堂,锻炼的是学生提取素材能力及表达能力。项目的推进取决于学生项目学习单的落实情况。
项目的主题“‘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驱动型任务“如何利用疫情资源促进学生的任务驱动型表达能力”指向高阶思维,社会性科学议题“疫情下的人性、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指向辩证思维和科学论证。
(一)预测学情,发放项目学习单
4月14日,返校复学的第二天,我联系了学校教务处和初三任课教师,计划给九(6)班和九(7)班的学生上一堂基于疫情的作文课。这恰好与第二天省教研室颁布的关于返校复学的建议不谋而合。
项目拟分“疫情+素材”“疫情+情境”“疫情+表达”“疫情+成果”“疫情+作业”几个步骤渐次推进,线上、线下“双线”并行,通过真实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表达。
放学时,我请相应班级的任课教师发放项目学习单(见图1),并提醒他们务必说明作业要求,尤其要强调项目内容是彼此承接、环环相扣的。
(二)依据学情,调整项目实施思路
4月15日,返校复学的第三天,学生还未完全从线上学习的状态中走出来。早上7:00—7:20,我趁着学生上交家庭作业,督促课代表收齐前一日布置完成的项目学习单。
孰料,交上来的学习单几乎没有一份是合格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供的不是素材,而是获得素材的途径,清一色的“百度”“抖音”“报纸”“电视”等。原来,前一日临近离校时,任课教师只匆匆发放了项目学习单,根本没时间强调填写要求。于是,我启动第二个方案:基于学情补充素材,借助情境步步引导。
批阅完两个班的学习单,调整后的思路已在脑中形成。主要任务是:素材搜集与情境设置,以及如何根据教材中的诗歌进行仿写。我准备将原先设计的小组展示及个人展示的项目调整为:“疫情+感悟”“疫情+素材”“疫情+情境”“疫情+评价”“疫情+拓展”。下午第一、第二节课分别在两个班执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项目一:“疫情+感悟”——表达感悟,倾听心声。
【活动1】用修辞说感受
课前热身,我将学生分成3个组,设置宅家、盼学、开学三个情境,要求學生用一个字、一句话、一种修辞表达自己的感受。九(6)班的热身实录如下:
生(“宅家”情境)闹,我宅家时感觉很闹,就像在游乐场。
生(“盼学”情境)盼,我盼着上学,就像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上学。
生(“开学”情境)喜,开学后我很开心,就像一条向往大海的鱼儿回归了大海。
师同学们,学校就像大海,你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只有回归大海才有价值。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个高情商的学生,你叫什么名字呢?
生王俊涛。
师每一个浪涛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波澜壮阔,许多时候,人生成功在于“拼”,只有拼搏才有精彩。疫情就像战场,它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正是有了无数的逆行者才有了现在的平安与宁静。
此时,上课铃响起,大家嚷着让我拉开黑板。在学生的帮助下,拉开了黑板,上面呈现出“欢迎美丽动人的刘老师莅临九(6)班指导”一行字——学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活动2】仿诗句写感悟
仿写要求:写出疫情中我的感悟(模仿教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学生的部分仿写作品如下:
定风波
九(6)班王俊涛
远听疫情纵横园,心忧胆战宅家中。逆行口罩防护服,生死?一心救人战疫情。
谁料?新冠势汹汹,医生,扶危济危而后已。回首忆惜天使梦,护士,身穿白衣问疫情。(仿九年级下册苏轼的《定风波》)
我看见
九(7)班姚敏
我看见你布满血丝的双眼/我看见你被汗水湿透的双肩/我看见你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我看见你倔强地对待离别/只是为了不说再见/我看见了天使/我看见了光明和春天。(仿九年级上册穆旦的《我看》)
抗疫吟
九(6)班胡添
病毒从大地卷来/疫情从大地袭来/驰援铿锵/众志成城/他们爱国心切/挺起中国脊梁。(仿九年级下冊芦荻的《风雨吟》)
“疫”夜
九(6)班李心悦
霜风呼呼地吹着/凌雪重重地压着/我和一个炙热的火炉并排着/似觉温暖已至。(仿九年级下册沈尹默的《月夜》)
项目二:“疫情+素材”——筛选主题,搜集素材。
经过课堂上的示范讲解,我要求学生回去之后重新修改项目学习单。在第二天上交的学习单中,我发现了不少精彩的素材(见表2),特摘录分享。
项目三:“疫情+情境”——设置情境,指导示范。
这一项目要求学生在组织素材、提取关键字词的基础上,学会设置情境,并根据自己设置的情境合理表达。这是最具“含金量”的项目。
【活动1】选取图片,情境仿写
(出示《绍兴晚报》中医患相互鞠躬致意的图片。)
师这是老师选取的2月24日《绍兴晚报》上的《百年经典,昨日重现》的报道。新闻记者将其取名为“百年经典,昨日重现”,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呢?老师基于这个素材,根据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仿写了《你是疫情中的四月天》。
(出示下页图2,教师朗读。)
【活动2】选取素材,提炼主题
基于学生不会寻找素材、不会提取关键词、不会设置情境等问题,我在网上摘取了两则新闻,提示学生从地点、事件、人物等不同的角度抓关键词,如“武汉”“平安”“爱心”“鼓励”“小家与大家”等。由此,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会选择素材、提炼主题。
项目四:“疫情+评价”——多维评价,二度创作。
“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项目中,使用表现性评价,通过多元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展示学习成果。一是展示个人成果。主要借助纸质测试,要求学生提取一组素材自己拟题并写作,考查任务驱动型表达的拟题、审题及实践能力。二是展示团队成果。团队合作设计并完成一项“疫情+”任务驱动型表达任务,有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形式等要求。评价要点是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是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同时,举行线上展示品鉴会,个人推介的同时,记录他人的建议和观点。
学生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评价细则给自己打分,分值为1—5分。评价细则为:“疫情+素材”项目,能否运用媒体收集资料,提取素材;“疫情+情境”项目,能否根据任务驱动型表达的特点,设置合理的情境等。学生还可用文字评价或星级评价。如九(6)班的王佳丽同学,同时提交了两份评价,一份用文字评价(见图3),另一份用星级评价(见图4),分别对依据主题、搜集材料、提取关键、合理表达四个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同时明确改进方向。
项目五:“疫情+拓展”——拓展延伸,探索“1+X”。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驱动学生的辩证思维,实践统编教材倡导的“1+X”的理念,即由一篇到多篇,由一个到多个,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再次选取了“方方日记”这一颇具争议的素材,要求学生课后自拟题目写作。
“用好疫情活教材”,借助项目化学习,驱动任务型表达——这是疫情后开学作文第一课的重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