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胃及腹腔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6-30杨高亮刘繁荣
杨高亮,刘 静,刘繁荣,陈 沙,冯 雨,冯 琼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是少见的中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内,以颈部、纵隔及腋窝淋巴结常见,肿瘤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可发生远处转移并复发[1]。FDCS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显示滤泡树突状细胞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组织学形态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本文现报道1例发生于胃和腹腔的FDCS,对其行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半年前发现左上腹出现一包块,逐渐增大,且伴腹部剧烈疼痛,偶有黑便,遂入院治疗。查体未见体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胃癌标志物未见异常,全腹CT检查示:贲门壁不均匀增厚,轻度强化;贲门周围见轻度强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最大截面积9 cm×6.6 cm,邻近组织结构明显受压推移(图1);大网膜区见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结节影。临床考虑“胃肠道间质瘤”。遂行手术治疗,术中胃体部可见质硬弥漫性肿块,肿块距贲门约5 cm,已穿透浆膜层,表面呈结节样,胃周3、7、8、9组淋巴结肿大,质硬,并融合成团,大网膜处可见黄豆大小的多中心肿块,术中诊断为“胃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吻合术(Roux-Y吻合)。
图1胃小弯侧见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箭头)
1.2 方法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及封固。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光镜下阅片。一抗包括:CD21、CD23、CD35、CD68、CD163、vimentin、SMA、desmin、CK、CD117、DOG1、CD34、HMB-45、CD45、ALK、CD1α、CD20、PAX-5、CD2、CD3、CD5、CD7、Ki-67、S-100蛋白,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2 结果
2.1 眼观全胃切除标本,大弯长28 cm,小弯长12 cm,附网膜组织,大小17 cm×12 cm×3 cm,小弯浆膜面见结节状肿物多枚,表面光滑,最大10 cm×9 cm×8 cm,最小2 cm×1.5 cm×1 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硬,可见明显出血、坏死,网膜内见结节状肿物多枚,直径0.5~3 cm,切面同上;胃黏膜面较粗糙。
2.2 镜检于胃黏膜下层至浆膜见肿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侵及腹膜,肿瘤细胞呈梭形或纺锤体形、圆形、卵圆形,呈束状、漩涡状和编织状分布(图2),核大似呈空泡状,胞质中等,核仁可见,间质增生,散在多量小淋巴细胞(图3);部分区肿瘤细胞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呈结节状;部分区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呈多边性,有核分裂象;可见残存胃腺体和出血坏死区(图4)。另查见胃大弯及小弯侧多枚淋巴结转移。
2.3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1(图5)、CD23(图6)、CD35、CD68、CD163、vimentin(图7)、SMA均阳性,S-100蛋白局灶阳性,CD45部分阳性,Ki-67增殖指数热点区约40%。CK、CD117、DOG1、HMB-45、ALK、CD1α均阴性,大部分反应性的小淋巴细胞CD2、CD3、CD5、CD7均阳性,少数散在的淋巴细胞CD20和PAX-5阳性,CD34阳性标记大量增生血管。
2.4 原位杂交本组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显示EBER阴性。
2.5 病理诊断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本例确诊为(胃及腹腔肿瘤)FDCS,胃两端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胃小弯侧淋巴结(3/7),胃大弯侧淋巴结(4/6),并见多枚肿瘤结节。
3 讨论
自1986年Monda等首次报道FDCS以来,目前仅有200多例报道。发生于结外部位的FDCS临床罕见,仅为散在的个案报道,包括软组织、肝脾、消化道系统及腹膜后等,而发生于胃的FDCS极其罕见。检索文献发现发生于胃的FDCS仅5例[2-6],临床病理特征详见表1。本例发生于胃及腹腔的FDCS,胃肠道发生的FDCS临床无特异性,通常于体检发现肿块,6例胃内FDCS中有1例无任何症状,其余5例均不同程度表现左上腹痛,伴黑便。6例均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其中1例不表达CD23。
目前,FDC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提出肿瘤可能起源于造血系或间质细胞,可能与Castleman病、EBV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Castleman病可能是FDCS的前驱病变,Davila等[7]通过全面基因组分析1例甲状腺的FDCS,检测到肿瘤细胞EGFR基因突变,与Castleman病相似,推测EGFR通路可能参与该肿瘤的发生。目前,FDCS已有一些遗传学特征被发现,Ren等[8]对FDCS样本进行二代测序,发现其存在CHEK2、FAT1、TP53等基因突变;BRAF V600E突变和拷贝数丢失均在FDCS中被发现[9]。传统的FDCS被定义为无Ig和B/TCR单克隆重排,最新研究报道FDCS瘤细胞中发现IgH/K和TCRβ/γ单克隆性重排[10]。
结外FDC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肿块影,肿块直径1~22 cm。CT检查多为边界清或不清软组织包块,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增强表现异常不均匀强化,MRI示肿块混杂信号影。术前无法确定肿瘤组织学来源,需术后病理确定诊断。本例FDCS发生部位极为罕见,腹部发生的FDCS以肝脏、腹膜后报道多见,本例肿瘤主体位于胃小弯近贲门,侵及腹腔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且发生胃周淋巴结转移。形态上肿瘤细胞分布有弥漫性和结节状区域,肿瘤细胞也呈多种形态,梭形或椭圆形,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另外有区域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多边形,核分裂象多见,可见双核或多核瘤巨细胞,该区域见出血、坏死,背景以T淋巴细胞为主;局灶区肿瘤细胞呈同心圆、漩涡状排列,似异位脑膜瘤;还可见扩张的血管样腔隙,周围聚集小淋巴细胞,似异位胸腺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CD23、CD35,Ohtake等[11]报道CNA.42、D2-40表达于细胞膜具有特异性,Clusterin和Fascin阳性。因肿瘤可发生于不同部位,且瘤细胞形态学具有多样性,诊断FDCS较为困难,需结合免疫表型、电镜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辅助诊断。
图2 梭形瘤细胞呈漩涡状和编织状分布,间质小淋巴细胞浸润 图3 瘤细胞核大呈空泡状,胞质中等,核仁可见,间质增生,小淋巴细胞浸润 图4 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大多边形,有核分裂象,可见双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另见残存胃腺体及坏死 图5 FDCS的瘤细胞中CD21呈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FDCS的瘤细胞中CD23呈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7 FDCS的瘤细胞中vimentin呈强阳性,EnVision两步法
表1 6例胃内FDCS的临床病理资料
鉴别诊断:(1)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和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前者瘤细胞表达CD1α、Langerin和S-100蛋白,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者更为罕见,发生结外部位主要为皮肤、肾、肺及乳腺等,临床呈侵袭过程,细胞形态与FDCS相似,形态学鉴别困难,免疫组化不同程度表达Lysozyme和CD45,不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两者可资鉴别。(2)胃肠道间质瘤,本例发生于胃,应引起重视,FDCS术前往往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也呈梭形及卵圆形,束状排列,并可见出血、坏死,但肿瘤间质无大量小淋巴细胞,瘤细胞表达CD117和DOG1,两者可资鉴别。(3)异位胸腺瘤和异位脑膜瘤,前者肿瘤细胞表达CK,其小淋巴细胞主要为TdT和CD99阳性的未成熟T细胞;两者均不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4)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背景为大量的成熟浆细胞,免疫组化标记均表达SMA、desmin和ALK,可检测ALK基因重排。(5)淋巴瘤,FDCS瘤细胞弥漫分布易与淋巴瘤混淆,核大多形性瘤细胞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似,借助B细胞相关标记及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可资鉴别。(6)转移性或原发低分化癌和肉瘤样癌,癌细胞表达CK,不表达CD21和CD35。(7)其他具有梭形细胞形态的恶性肿瘤,包括梭形细胞形态的恶性黑色素瘤,可借助免疫组化鉴别。
目前,FDCS的治疗手段尚无统一标准,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性和复发性病变的治疗选择[12],FDCS临床罕见,放、化疗效果不明显。FDCS具有不同的临床过程,呈惰性经过及中度恶性,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浆细胞浸润、瘤细胞核分裂计数、坏死及淋巴结转移有关[13]。肿瘤发生于腹腔者转移潜能高,约占20%[14],本例发生于胃和腹腔,见胃周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