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主题建构 助推深度学习
——以“复兴号,我们来了”主题建构为例

2020-06-30朱文娟薛丽霞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20年15期
关键词:动车积木窗户

文/朱文娟 薛丽霞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实验幼儿园

一、活动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日常的交通出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生活中,幼儿有很多和家长乘坐动车外出的经验,交流中也时常听到幼儿谈论与动车相关的话题。在一次室内区域建构活动中,几名幼儿合作搭建了一列动车。在分享交流环节,大家对动车的建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幼儿对建构动车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于是我们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决定开展以“复兴号,我们来了”为主题的建构活动。

为了追随幼儿的兴趣,在家委会的协助下,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拍照、摄像、写生等形式,幼儿对动车及车站内外环境和设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丰富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活动中,我们顺应幼儿需求,从搭建动车车站这个愿望出发,以儿童的视角去支持幼儿的游戏意图,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1)能友好讨论、协商建构主题,绘制平面图,并能根据图纸分工合作,完成建构作品。遇到困难时能积极主动思考或与同伴一起克服,不轻易放弃、求助。

(2)根据积木尺寸和形状、辅助材料(纸筒、硬板纸)的特征,恰当地选择相应的材料,尝试运用排列、架空、垒高、连接、转向、组合等技能进行综合建构。

(3)敢于在同伴面前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建构主题的内容、过程及作品。

(4)在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探索能力、建构水平、坚持性和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

幼儿的建构需要连续性经验的支撑,我们从时间、空间、材料和保留方式等方面去满足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

(1)时间的充足保证。

时间的保证是幼儿充分愉悦建构的基础,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合理安排每天一小时以上的户外建构时间。

(2)空间的合理布局。

选择宽敞的空间、平整的地面,支持幼儿的搭建。采纳幼儿对场地的建议,选择了一楼的户外晴雨场作为本次建构的活动场地。

(3)材料的多元收集。

为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趣味性,结合本班幼儿不同的建构水平,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各种低结构材料,并根据材料清单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4)作品的保留方式。

一次建构活动并不能满足幼儿对动车车站的探索,如何保留幼儿每次的建构作品,让他们能在原有建构的基础上加工、调整、创新,这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在幼儿共同讨论后,我们决定用拍照、录像的方式保留上一次的建构作品。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设计图纸,小组分工

1.组织幼儿对参观动车的视频和照片资料进行回顾和分享,交流讨论出小组要搭建的小主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组队分工。

2.设计动车车站的平面图:各小组分别设计了通行楼梯和坡道、动车、站台等建构物的设计图,并将每组的设计版块合理布局到大的动车车站平面图中,便于幼儿边观察边搭建。

3.小组商量选择材料:幼儿根据自己建构物的特点自主选择了他们认为最适合的建构材料。

(二)分工合作,开始建构

场景回放一:“窗户设计我做主”

动车小组在第一节车厢将要完成时,幼儿发现动车的窗户太小了。怎样在建构好的窗户处拓展一个更大的空间呢?有人提议在原来的地方抽出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抽出第一块后大家觉得窗户还是小了,于是又抽出了第二块、第三块,当抽到第三块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小意外:这一面的积木全部倒了下来。怎么办?幼儿针对遇到的问题又展开了自主讨论,最终大家决定用架空的方法来重新搭窗户。这时又有幼儿提出这次搭窗户一定要先想好搭在什么地方,它大概需要几块木板的距离,并提醒大家窗户可不是在地面上的,而是在动车车厢的中间部分。

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前后进行了三次讨论和交流,一起想办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大家在选择木板长度时进行了对比,先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当底部,然后用两块中等粗细的圆柱体积木当支撑。当把窗户上面的木板铺上去后发现不是太稳,轻轻一碰就会倒,于是又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最后用上下两块木板和四个圆柱体搭成了窗户。一个窗户搭建成功后,他们接着在动车的每一节车厢处搭建窗户,很快第二节车厢的窗户也搭好了。在第三节车厢的窗户完成后,两名幼儿又发现了问题:三节车厢窗户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其中有两节车厢的窗户靠得太近了。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找来了长方形积木,运用测量的方式测出了其中两个窗户之间的距离,然后快速进行了调整。在整个环节中,幼儿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中体现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窗户设计环节中,教师作为游戏活动的支持者,一直关注着幼儿的游戏进程。当建构活动中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帮他们解决,也没有用语言的方式引导,而是安静地站在旁边观察着幼儿的游戏状态,鉴于对本班幼儿前期建构经验的了解,教师相信这样的困难通过他们的努力一定会得到解决。适度的“放手”提升了幼儿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场景回放二:“我来设计推拉门”

动车的造型已经初步成型,车门小组对如何建构移动门进行了反复的尝试,他们用积木、纸筒、木条等进行组合,最后操作的结果都没能让他们满意。现有的材料不能实现移动门的安装怎么办?有的幼儿提出放弃,但其他幼儿不同意。这时有些幼儿明显已经没有了耐心。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便提供了平板电脑,鼓励、引导幼儿去观看推拉门的视频和设计原理图片,和他们一起对推拉原理进行了分享讨论。看完之后,幼儿通过商量,决定对硬板纸进行加工,利用推拉的原理手动实现了动车门的安装。很快推拉门做好了,在接下来的游戏进程中,这个手动推拉门的探索又有了变化,因为负责手动推拉纸板的幼儿发现门经常会倾斜和侧翻。怎么让它能灵活推拉又不会倾倒呢?他们用积木先进行了尝试,在纸板的外部用木块进行了支撑。第一次的尝试因为木块较低没能成功。第二次,他们添加了支撑的积木,这样推拉就方便、牢固了很多,但是当移门到达另一头时又会出现倾倒。接下来幼儿又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调整,搭建了一个轨道,这样移门在推拉的过程中就能保持平稳了。在反复实验后,幼儿很好地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幼儿建构推拉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当幼儿通过商量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开始退出游戏。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又获得了新的建构经验,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场景回放三:“通行楼梯和坡道”

在参观动车车站的过程中,行人通行的楼梯和方便行李箱推行的坡道也成为了本次建构的重点。幼儿选择了圆柱形和长条形的积木进行了组合搭建,很快楼梯和坡道的造型就出来了。当我来到建构作品面前时,看了下楼梯的构造,发现下面的支撑点少,楼梯随时都会倒下来。我便提议是不是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楼梯。幼儿同意了,于是我在积木筐里拿了一块又高又重的积木,一边拿着积木,一边讲故事,当积木放到第三层楼梯的时候,幼儿搭好的楼梯就倒了四块。看到这样的情境我身边的另外一名幼儿露出了疑惑的眼神:怎么会倒呢?幼儿的表情有些沮丧,我鼓励幼儿不要气馁,建议他用其他的方法再次尝试。接下来,小组成员对原来的建构仔细观察后开始了他们的再次尝试,发现支撑的圆柱形积木太少是造成楼梯倾倒的原因,于是又在下面的四个角位加了圆柱体支撑。搭好后一名幼儿用自己的两只手撑在楼梯上试了试,还是摇摇晃晃的。于是他们又去寻找小方柱在下面进行了平铺,形成了实心的构造,这样楼梯就变得很结实了。坡道部分刚开始时也用圆柱体进行了支撑,但小推车推到一半的时候就会倾倒,最后他们决定也用实心搭建的方法来完成。

在这一小组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对实心和空心在建构中支撑重力的理解经验还不够,他们认为只要搭建出阶梯的造型就可以了。在实际的建构活动中,幼儿邀请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为了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检验作品,无形中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解决。

(三)作品呈现,分享交流

建构作品完成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从图纸设计、材料选用,特别是在建构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经验的分享。在与同伴互动交流和教师的支持下各小组对下次的建构游戏有了更好的设想。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站在儿童立场,追随儿童脚步

整个活动中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站在儿童的视角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有效利用社区和家长资源,通过实地参观、采访、写生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幼儿对动车车站的知识经验,为建构游戏奠定了基础。游戏活动中还有效地利用原先收集的相关信息(视频、照片等),方便幼儿在后续的建构过程中随时进行查找、观看,进行场景、物体的实地再现。

(二)运用有效策略,推进游戏进程

为了让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锻炼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我们在幼儿前期建构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能促进本次建构提升的有效策略。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为了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游戏中,我们将原来一小时的游戏时间进行了延长,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用于探索。在充足的游戏时间里,幼儿的游戏进入了“心流体验”状态,通过想象和创造,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游戏技巧和能力。

2.创设适合的游戏环境。

有序及宽松的游戏环境能为幼儿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幼儿充满创意的操作游戏材料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根据建构空间要求,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选择活动场地。从室内向户外延伸,为了保证在同一个区域进行持续建构,幼儿自己与其他班级进行协商,争取到了这段时间构建场地的使用权。在本环节中很好地发展了幼儿与同伴协商沟通的能力。

3.收集多元的游戏材料。

若想让游戏更有吸引力,支持幼儿更加富有创意地建构,材料很关键。前期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让幼儿进行了讨论,为了本次建构他们还列出了材料的清单。根据这些清单我们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收集相关材料。对年龄段原有的建构材料进行了清点,为了保证充足的游戏材料,保证每一层活动场地的户外建构积木都可用于本次的建构,还利用辅助材料的不同功能,有效支持幼儿的建构。

4.运用适宜的教师介入。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能依据不同的游戏状况做出不同的指导。大多时候教师会安静地观察,当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挫折打算放弃,小组意见不能统一时,教师能适时介入扭转游戏局面。

(三)借助游戏活动,提升整体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各种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幼儿都喜欢挑战,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取着新的技能。例如:在建构复兴号动车内部结构时,幼儿发现了两节车厢之间间隔的门为推拉移动式而不是开合式,单纯使用积木进行建构,效果不佳。于是他们巧妙地利用了纸板等材料进行辅助搭建。遇到纸板容易倒下的问题时,幼儿自由分组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协商规划中,找出了解决方案——利用积木作为双边支撑物,将纸板嵌入其中,找准重心、稳固底座,最终形成了可移动式的推拉门。这个过程中,幼儿提高了搭建技能,也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各领域间知识经验的相互渗透。再如:在搭建窗户时,幼儿开始用抽积木的方法试图打开窗户,小小的意外并没有让开窗户的点子“枯萎”,反而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很好地迁移了原先双边架空的经验,完成了窗户的构造,过程中运用了对称、排列组合等技能,在数学、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通过不断反思,促进师幼成长

“复兴号,我们来了”主题建构游戏真正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整个活动基于教师的有效观察,从儿童视角解读幼儿的游戏需要并积极回应,关注了幼儿的整体发展。当然在活动的进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游戏指导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方法,给予幼儿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大胆想象、操作、尝试、分享,更要关注他们在游戏进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指导要结合游戏的情景和主题,更要适合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提供建构活动的“整合性”经验。

在整个游戏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开始在建构好的作品中来回穿梭,互相参观和讨论,个别幼儿在搭好的动车里摆上椅子当起了小乘客,为了追随幼儿的兴趣,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小组、集体、个别等不同形式,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游戏内容,例如角色扮演动车乘务员、动车司机、售票员,等等。后续教师将会跟随幼儿的兴趣继续支持幼儿的各项探索游戏,如:设计车票、按号入座、文明上车等。我们相信后续的建构作品会给幼儿带来更丰富的游戏体验。

猜你喜欢

动车积木窗户
山西11个地级市实现动车全覆盖
坐上动车去西藏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擦窗户
乐!乘动车,看桂林
窗户知多少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
贴窗户
窗户外面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