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结肠灌肠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效果评价
2020-06-30叶林林黄从付周波兰唐红装杨燕珊
叶林林 黄从付 周波兰 唐红装 杨燕珊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
发热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反复高热会造成患儿哭闹、烦躁,家长焦虑、担忧,尤其是既往存在热性惊厥病史的患儿。目前常用的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敷)、药物(常用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但高热患儿多需要口服退热药物,服药后容易引起汗多等不良反应[1]。国内诸多研究报道[2-6]中药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疗效确切,近年我科利用结肠水疗仪进行中药灌肠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19 年2 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反复高热患儿(体温≥39℃)100 例,跟家长进行告知后愿意进行中药灌肠的50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8例,女22 例,年龄范围在0.6 ~9.2 岁之间;不愿意中药灌肠的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范围在0.8~8.9岁之间。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WBC、CRP 等5个方面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对比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咽炎(含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含化脓性扁桃体炎)、溃疡性口炎等;(2)反复高热2 天以上患儿(体温≥39℃,每天至少2 次以上);(3)大便正常或干结;(4)生命体征较稳定者。排除标准:(1)高热但无寒战、抽搐;(2)大便稀或粘液血便;(3)患儿及家长对灌肠有抵触者;(4)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肠道疾病。
1.3 操作方法
由我院中医科医生会诊,开具退热中药(金银花、连翘、柴胡、枳实、黄芩、蒲公英、白芍、甘草等),选用配方颗粒,由护理人员用120ml 开水冲化,并将温度调配至约32 ~37℃之间,倒入结肠水疗仪进药口内,将结肠水疗仪出水口端连接一次性灌肠管,涂抹润滑液后塞入肛门至结肠,根据年龄,塞入长度为8~15cm,灌入中药药液30 ~100ml,操作结束,要求患儿平卧15 ~30 分钟(不配合者可嘱家属平抱患儿)。灌肠前后护理策略如下:①提前签好灌肠风险告知书,充分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以防操作不配合致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②灌肠前要告知患儿及家长灌肠目的、药液量、药温等,灌肠后保留时间,指导患儿保持肠道排空,取仰卧位/侧卧位,抬高臀部,肛管插入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肠黏膜;③灌肠过程中指导患儿张口深呼吸,放松身心,避免肌肉紧张,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急救措施;④根据患儿年龄尽量选择稍细的肛管插,开始灌入速度宜慢,逐渐增快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黏膜吸收;⑤待肛管拔除,使用卫生纸轻柔片刻肛门口,以免药液流出,保留药液约60min即可,结束时每次抽吸灌肠液时应反折肛管尾段,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引起腹胀。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退热时间及需要口服退热药次数,治疗后24 小时复查血常规、CRP 了解炎症控制情况,调查患儿退热后出汗、精神反应、食欲、病程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需要口服退热药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CRP 均比对照组降低明显,病程缩短,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而且观察组患儿退热后出汗少,精神反应及食欲好转快,对照组部分患儿退热后出现低体温。
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情况对比(±s)
疾病痊愈时间(天)观察组 50 1.5±0.3 3.9±1.1 8.22±2.51 14.34±4.86 3.1±0.97对照组 50 2.6±0.5 7.4±1.6 12.21±2.84 20.37±7.82 4.7±1.3 t - 0.652 1.287 3.124 4.326 1.120 P - <0.05 <0.01 <0.05 <0.05 <0.05组别 n 退热时间(天)口服退热药次数白细胞计数(×109)C 反应蛋白(mg/L)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疾病,而发热是该类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该类疾病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也有部分患儿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但临床上发热多采用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物治疗,也有个别患儿给予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甚至给予亚低温治疗。物理降温对低热有一定作用,但退热药物等治疗措施对患儿仅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而且患儿热退后易汗多、精神萎靡、易反复再次发热,部分患儿热退后出现低体温,造成家长及患儿紧张、恐惧、担忧、烦躁等。
中药灌肠法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张巨明等[7]研究认为,中药灌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治疗急症给药不便这一难题,且作用迅速 、温和持久,但也观察到药温在25~38℃之间药物在直肠内存留时间长,且退热疗效显著。结肠水疗又称大肠水疗、结肠途径治疗,是通过结肠水疗仪经结肠给药和排毒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用于功能性便秘、肠镜检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8-10]。结肠水疗应用于临床有以下优势:①结肠黏膜面积大,对药物的吸收迅速,吸收量大,从而使药物的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②通过结肠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③利用先进技术设备,治疗过程可达高位结肠,能充分清洁肠道,使药物更充分地与肠壁接触、吸收,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直肠人工给药;④使用结肠途径治疗,能使药物流入乙状结肠的时间延长,延缓引起排便反射的时间,避免出现患者频繁排便现象,实现长时间保留灌肠,使药物更长时间的发挥治疗作用;⑤结肠途径治疗采用电脑自动控制程序,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充分保证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11]。
本研究所用灌肠中药中,金银花可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柴胡有解表之功效,黄芩及白芍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热,蒲公英和连翘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枳实有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之效。2018 年我科引进结肠水疗仪,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反复高热患儿进行中药灌肠,结合了结肠水疗仪及中药灌肠两者的优势,可减少其在肝脏的分解,提高药效,且通过此种给药方式,药物不需经胃肠道消化,可减少胃蛋白酶、胃酸对药效的影响,降低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12]。本研究结果发现中药灌肠后患儿退热时间快,口服退热药物次数减少,炎症指标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下降更快,而且退热后出汗少,精神反应、食欲均好转,患儿病程也较对照组缩短,结果与齐青青等[2-7]的研究相似。当然,灌肠前后护理非常重要,对所有患儿均要做要宣教,告知注意事项,取得家长及患儿配合,灌肠时要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还要注意患儿口腔及皮肤护理,保证睡眠质量等[13]。本研究样本量偏少,灌肠前后疗效判断指标不够科学、严谨,下一步研究时应多中心、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客观指标进行评价,如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6等,两组患儿最好选择同一病种进行比较,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