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和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恶性血液病发热中诊断的效果观察
2020-06-30刘俭
刘俭
(四川绵阳四0 四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发热是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表现,导致发生发热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疾病本身伴有发热症状、药物发热、感染性发热及其他原因不明发热症状等[1]。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因受疾病本身、化疗治疗以及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因素的影响,常导致患者伴随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使其合并发生感染,并导致发热症状[2]。针对于此类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干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检验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对于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非血液病发热患者各30 例。纳入患者体温均>37.5℃,且患者发热至其入院的时间在4 ~7d,患者经血清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诊断。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包括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龄范围22 ~67 岁,平均(47.5±4.3)岁;非血液病发热患者包括男性17 例、女性13 例,患者年龄范围21 ~66 岁,平均(47.8±4.5)岁。纳入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权同意书,研究内容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通过审批。
1.2 方法
纳入患者于入院后第2d 晨间空腹状态下采集5mL 静脉血,经离心处理5min,设置离心的半径8cm、转速3500r/min,处理后血清置于-20℃下进行保存后,检测血清CRP 与血清PCT 指标水平。研究PCT 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试剂盒(COBAS 公司,瑞士)检测,操作依据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PCT检验下限0.02ng/mL。血清CRP检验采用CRP试剂盒(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CRP 的检验下限1.1mg/L。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清PCT、CRP 指标水平检测情况。PCT检测以PCT ≥0.5ng/mL 表示检测阳性,以PCT <0.5ng/mL 表示检测阴性;血清CRP 检测以CRP ≥10mg/L 表示检测阳性,以CRP <10mg/mL 表示检测阴性。PCT、CRP 联合检测以其中1 项检测阳性表示联合检测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PCT、CRP 指标水平对比行t值检验,PCT、CRP 检测阳性率对比行χ2值检验,并以P<0.05 表示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PCT、CRP 指标水平对比
恶性血液病发热组患者血清CRP、PCT 指标水平相比非恶性血液病发热组明显升高(P<0.05),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PCT、CRP 指标水平对比(±s)
表 两组患者PCT、CRP 指标水平对比(±s)
分组 例数 血清CRP(mg/L) 血清PCT(ng/mL)恶性血液病发热组 30 63.57±6.68 3.25±1.61非恶性血液病发热组 30 22.33±7.42 1.06±0.82 P-<0.05 <0.05
2.2 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不同方法诊断情况对比
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CRP 检测阳性率73.33%(22/30)、PCT 检测阳性率80.00%(24/30),联合检测阳性率100.00%(30/30);联合检测阳性率相比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PCT 主要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生成。在健康人的血样中,PCT 的含量极低,健康人体内PCT 一般<0.1μg/L。当患者机体遭受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其血清PCT指标水平将会出现显著升高。PCT的合成受到机体内11号染色体上的降钙素Ⅰ基因调控作用,该基因在机体内的多种组织均能表达,降钙素Ⅰ基因激活组织部位易受感染、病原体种类影响。因此,当患者机体内存在有细菌感染状况,则各器官内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均能生成PCT,同时,PCT 在血中稳定性高,较难被降解,因此更易被检测,PCT 不受恶性肿瘤影响,该指标可作为感染预测的一个稳定指标。CRP 是一类肝细胞所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在健康人的血清样本中CRP的含量水平较低,但当人体遭受细菌感染、肿瘤、炎症、手术、组织损伤或发生组织坏死时,患者血清当中CRP水平将明显升高,且在数小时内均能保持急速升高趋势,并于24 ~72h 内达到一个峰值,CRP 在上述患者血清样本中远超过在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水平。
研究主要以分析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以及非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血清样本中PCT 与CRP 指标水平情况,结果显示,恶性血液病发热组患者血清CRP、PCT 指标水平相比非恶性血液病发热组明显更高,且CRP、PCT 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相比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明显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联合检测CRP、PCT 指标有助于对病情进行明确诊断,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