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镜体表定位联合静脉留置针在乳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6-30徐丹
徐丹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乳头溢液可分为血性液体、褐色液体、黄色液体、无色水样液体、乳汁样液体等几种。近年来,临床上利用纤维乳管镜对乳头溢液患者进行直观的检查、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主要探讨利用静脉留置针锁定溢液乳管,结合乳管镜体表投影定位对治疗乳管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本院诊治的100 例乳头溢液女性患者,彩超及临床检查未发现肿块,所有患者均经乳管内视镜检查,提示存在需要手术治疗的乳管内病变,按照患者是否同意使用留置针,分为研究组65 例,对照组35 例。研究组年龄27 ~71 岁,平均年龄46.7 岁,其中黄色浆液性溢液51 例、血性溢液9 例、清水样无色溢液5 例;对照组年龄26 ~70 岁,平均年龄45.6 岁,其中黄色浆液性溢液26 例、血性溢液6 例、清水样无色溢液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设备
使用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F V Y-780纤维乳管镜及其配套的F V S-6000M I 内窥镜摄像光源系统,纤维乳管镜外径0.75m m。定位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为B D 公司生产的Intima Ⅱ PLUS(祥玛)0.7mm×19mm 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并用3M 公司的Tegaderm Film 6cm×7cm 型号的贴膜固定。
1.3 方法
1.3.1 乳管镜检查 对照组常规使用乳管内视镜检查溢液乳管,方法为:患者平卧,除去上身衣物,充分暴露受检乳房,用碘伏常规消毒乳头、乳房皮肤两遍,铺洞巾,用已浸有利多卡因的纱布对乳头进行湿敷,确认溢液乳孔后,将眼科泪道冲洗针插入溢液乳管,向乳管内注入1%浓度的利多卡因1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再以5-8 号探针对溢液乳孔进行轻柔扩张。 扩张完成后,将乳管内视镜缓慢插入,注入生理盐水使乳管呈持续扩张状态。仔细观察各级乳管的各个分支,管壁是否光滑、有无弹性、管腔有无扩张或狭窄、有无占位、局部色泽等。如果遇到溢液量较多、溢液浑浊影响视野的患者,需等待视野冲洗清晰后再观察。明确病变部位后,采集图像,记录病变部位以及乳管内视镜的进镜深度。检查完毕,尽量排出注入的生理盐水,在患者的乳头上涂抹金霉素软膏,禁止该乳头当天浸水。研究组在乳管镜下发现病灶后,需进一步结合乳管内视镜透出体表的光源确定病变体表投影,并用记号笔标记。撤出乳管镜后,于同一溢液乳管缓慢插入静脉留置针,摆放妥当,输液贴膜固定。
1.3.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挤压、确定溢液乳孔后,插入泪道冲洗针,注入0.5 ~1.0ml 美蓝,按摩乳房,取近溢液乳孔的乳晕边做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显露蓝染的乳管,解剖至该乳管的乳头根部,于根部切断并结扎乳管,楔形切除溢液乳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研究组:向定位留置针内内注入美蓝,拔除留置针,取乳管内视镜检查中体表标记点的方位做乳晕边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显露蓝染的乳管,沿蓝染乳管游离腺体组织至体表标记点,并于标记点近乳头端正常腺体内1cm 处切断,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切除标记点远端1cm 或1cm 以外的部分乳腺组织。两组手术切除的标本均送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和常规病理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各组比较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乳管镜检查后等待手术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
研究组检查完即可尽快安排手术,通过留置针注入美蓝染色,等待时间2±0.21 天,而对照组需等待病变乳管仍有溢液后才可进行美蓝染色手术治疗,等待时间10±0.87 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和切除标本的重量进行比较
研究组的手术持续时间(35±2.18)min、切除标本的重量(45±3.57)g,少于对照组的(49±4.27)min、(68±5.31)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切除标本的重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切除标本的重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切除标本的重量(g)研究组 65 35±2.18 45±3.57对照组 35 49±4.27 68±5.31 P-<0.05 <0.05
2.3 对两组患者术前乳管镜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组结果符合率为90.77% (59/65),对照组结果符合率为68.57%(24/35)。研究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139,P=0.024),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前乳管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
3.讨论
乳管内病变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才被患者发现,溢液可为血性、褐色、黄色、无色或乳汁样液体。常见的病理类型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乳腺导管内癌等[2]。病灶极小,体表常不能触及。进行乳腺彩超、钼靶、MRI 等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涂片细胞学检查确诊率亦不高[3]。大乳管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区扪及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多呈圆形、质软、可推动,轻压肿块常可见乳头溢出液体。治疗以手术为主,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4]。
乳管镜检查出现以前,我科临床上采用向溢液乳孔内注射美兰确定病变大致部位,进行经验性切除,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其实并无实质性的乳管病变,此法造成正常乳管的损伤,术后乳腺变形。
自2004 年起,临床上对乳头溢液患者使用乳管内视镜检查,该检查可以像纤维支气管镜一样直视观察管内的细微征象,为病灶定位提供精准依据,避免了手术中盲目切除正常的乳腺组织,而是定位指导下最小限度的切除病灶及病变乳腺导管[5]。
但既往常有乳管镜检查提示乳管内病变的患者准备手术时,在入院当天发现乳头不再溢液。无法确定溢液乳孔,便无法进行准确手术[6]。留置针的使用帮助患者明确了病变乳孔,避免误切,同时结合乳管镜光源体表定位,明确了切除范围,最大限度的减少腺体损伤,而且耗材廉价,操作简单,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既往乳管内病变患者以经产妇多见,但近年来,临床上未婚患者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常规手术后留下的疤痕给这部分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现乳管镜下管内病变摘除活检设备,避免大部分患者的开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