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批改亟待改革
2020-06-29胡运艳
胡运艳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文进行批改,这是当前教学的常态。这种教学现象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具体调研情况来看,这种传统的批改模式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批改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教师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往往只看自己的得分,并不会认真思考教师给出的评语。教师批改很辛苦,但学生却并不领情已然成为当前作文教学常态。这种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评价与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与语文新课标中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业的习惯”的要求相违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对小学作文批改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革新观念,合理评价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多少年来,检查教师对作文的批改工作,只注重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的功劳,改得多,画得多,写得多,就证明教师工作认真踏实,无可非议。但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收益到底有多大,还值得探讨。学生的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写出来的作文与自己原先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学生自己最清楚,所以修改作文是学生分内的事。作文教学要达到学生“自能作文”“自改作文”的境界。这就强调了学生作文批改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修改自己作文的主人,教师要起“导”的作用,把改的方法教给学生。只有学会了修改,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如果学生的作文由教师改,那改上去的是教师的思想、教师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就了事的不良习惯,更谈不上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评价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不能光看教师改得怎么样,批语写得怎么样,还要注重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去修改作文,注重学生对作文的修改能力及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是教师。学生做教师改,虽说费时,但有一定的操作性,也能达到检查的要求。引导学生自改作文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学生所改的,在上级部门或学校检查工作时,很可能不认可,还会受到批评——认为教师工作不认真、批改不到位。这也制约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改作文。假如每次习作都能引导学生自己修改,通过自己的手,将文章修改得比以前通顺了、明确了、生动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念头∶不依靠别人,用自己的力量也能写出好文章。尝到了自改的甜头,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信心增强了,也乐于写,被动就能变为主动。
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作文都是教师修改讲评的,学生认为我只管写,修改是教师的事,无论写得好与不好,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根本不去修改,时间一长,学生对写作不关心、不重视,也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机会。
二、大胆放手,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学生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7页)
怎样才能使学生拥有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是从小学低年级起,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自觉而独立地修改自己文中的不足。因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学生自改作文是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再观察、再认识的过程,也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事物进行由浅到深的认识,由表达不准确到表达确切的过程,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
二是要明确指导思想。按照互相研讨、取长补短的适度,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密切配合,商量着修改。对学生的作文既要重在鼓励,也要诚恳指出缺陷。这样才能改有方向,学有榜样。
三是教给学生方法。改前,教师要从学生作文中挑选两三篇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用课件的方式将作文展示出來,师生共同讨论哪儿该改、怎样改、为啥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到方法。
四是小组合作改。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要有一个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合作修改,具体做法是:(1)“以读带改”。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阅读作文,发现有障碍的地方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这一环节只针对字、词、句或标点的错误。(2)“以想带改”。根据改前的要求和训练的重点,学生边读边想并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简单的评语。这一环节主要针对作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缺点。(3)“以学促改”。将别人修改好的作文与自己的作文做比较、找差距、再修改。
总之,教师“承包”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块资源,发挥他们的潜能,教给他们修改方法,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这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受用的。
编辑 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