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探讨

2020-06-29李科润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李科润

摘 要: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探索,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充满“情”和“趣”的课堂学习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探索,并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满“情”和“趣”的情景课堂学习中得到发展。

一、课堂有情,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爱的教育》2009版,夏丏尊译)

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有“情”的课堂,犹如为池塘注入一股清泉,必然会带动学生倾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笔者曾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这一篇文章时,主要是抓住文本蕴含的深“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深刻体会出文字中刻画的哥哥对弟弟无私而深厚的爱意。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他们对这种兄弟之间的爱的理解,是站在自己原有认知里的——认为哥哥就应该爱弟弟,姐姐就应该爱妹妹。这是出于本能的亲情,是浅显的。学生仅仅能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观点的依据,却不能真正体会这种兄弟之间深刻的爱。这时,笔者抓住了哥哥对弟弟说的一个“讲”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我们平时的礼物都是“送”礼物,为什么这里的礼物要用“讲”礼物呢?问题一出,学生才真正注意到了这个字,这个与众不同的用法,让学生好奇心十足,开动思维,积极思考,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因为弟弟腿脚不便利,不能外出活动,所以哥哥只能跟他描述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家境贫寒,哥哥买不起礼物送给弟弟,所以只能给弟弟用语言描述出来……通过思维的拓展,学生逐渐能将自己代入到哥哥与弟弟的角色之中,体验他们的角色情绪。对人物身份进行了解后,开展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此时再回过头来问学生,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此时学生的回答,已不再是简简单单地找文本内容作支持,而是真正感悟文本之情,体悟作者之感。

又如,笔者曾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对比朱自清与李广田笔下的父亲有何不同。针对课程中给出的四篇文章《冬天》《背影》《悲哀的玩具》《礼物》,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要求:在上课前尽可能搜集关于两位作家的资料。刚开始,学生仅通过对比老师提供的四篇课程文章,绝大多数都得出了朱自清的父亲和蔼可亲,李广田的父亲严厉冷漠的人物形象。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这两位作家的这四篇文章,与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作者其他的文章,做了对比。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的观点有所改变,将自己的认知与本文融合,逐渐得出朱自清的父亲和蔼中带有严厉,李广田的父亲严厉中带着温暖的人物形象。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转变,学生们十分积极地举手,摆观点,让其他人感受到父亲更深层次的情绪。学生说的时候还不忘加上动作演示,把父亲给“我”夹豆腐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会儿,大家深刻感受到强烈的文本之情,并主動在多篇文章中找寻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在课堂中,将课堂气氛推向制高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想将课文理解透彻,融入文本之情是理解文本最关键的部分,教师不仅要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点,还应该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使学生语文素养获得提升。

二、课堂有趣,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事半功倍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不仅要挖掘文本中的趣味性,还要摸索有趣的课堂教学手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

1.与学生一同感受文本之趣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是非常有趣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带着学生去挖掘文本中的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老舍的《猫》时,由于小猫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在教学之前,笔者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小猫的实践活动,并写好观察日记。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对作者描绘的小猫的认同感较为强烈,此刻让学生把读文本与展示学生观察拍摄的图片结合起来理解,把作者笔下的猫与学生镜头下的猫融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轻而易举了。

在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句话,我先让学生自读,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意思。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里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指的是不是就是德国侵略者?这个问题一抛出来,课堂马上炸了锅。有人说小夜莺只是单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所以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这三种动物。但有人更愿意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乌鸦一般都不让人喜欢,所以这里的这些小动物是暗讽德国兵。正当两方争辩得不可开交时,一个有趣的答案出现了,一名学生认为:小夜莺是小游击队员的代号,那麻雀、乌鸦、猫头鹰也有可能是其他游击队员的代号。这个回答一出,大家又开始沉思了。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热情是高涨的,也正因为让学生有了讨论的兴趣,所以注意力十分集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掘文本中有趣的地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2.创设课堂教学手段之趣

除了利用文本本身的趣味性之外,利用有趣的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三年级《小虾》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将课文学习与写作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仿写一篇有趣的文段。写作一般是最让学生害怕的领域,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呢?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在上这节课的前一周,笔者在教室里放了几缸小金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鱼儿接触。还让他们自己在家养乌龟、养小鱼以及蚕虫,在每日的照料中,进行观察,并适当做好记录。接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写作的,如何描写小虾休闲时、生气时、搏斗时的场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比课文描写小虾的内容,笔者还用小鱼进行了场景模拟。对小鱼进行了投食,还用小竹枝搅动了鱼缸,看看小鱼是如何进行躲避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都迫不及待地向大家说说自己看到鱼儿是如何活动的。

这样一来,课文的引导,教师的演示,加上自己在家的观察记录,学生的写作素材已经变得丰富了。有了素材,学生也不再害怕写作了,大家都认真地动笔写起来,写完后,争着要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正是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趣味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不少,并且有了自己的亲身实践,让学生的观察更为细致,写作也更加“有话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看、听、闻、摸等有趣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只要学生能主动学习,认真观察,静下心来思考,那之前再难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营造学生的活动之趣

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同样简单而有趣的活动设计,也能让学生体验课堂文本之趣。

在課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开展辩论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笔者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了将人物对话读好,学生必须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人物心情。听完学生朗读后,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读这一句话呢?学生这时往往会在文本中找出文字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听完同学的回答后,他们通常会在心里做个评估:我觉得他这里读得特别好,原来可以这样处理这种情绪;我觉得他这里读得情绪不够到位,应该这样来读,我可以读得更好。有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朗读得也就越来越好,情绪也越来越到位。

不光是语言上的到位,甚至会在动作上有所体现。几轮演绎下来,学生已经能够将文字演活了,就像书中的人物站在自己眼前一般。这时,再次追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带着这种情绪来演绎文本呢?此时他们的回答,变得更加深刻,往往能找出文本背后深藏的含义。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很透彻了。

通过有趣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揣摩、主动挖掘文本内涵,能更加轻松地让他们理解课本含义,掌握课文精髓。

教师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沉浸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语言、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在落实基本知识点的同时,甚至将语文教学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使语文教学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性。

此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一旦有了热情与兴趣,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完课文,对文本背景有了深入探究后,教师只需轻轻一点,即可把文章理顺。而且,在课堂上,少了对文本干瘪的分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又能将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小学语文教学要时刻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于教学中,把课上得“有情”“有趣”,真正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间的对话。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