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点线面体”立体化培养体系探究
2020-06-29钟红丹
钟红丹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点线面体”立体化培养体系。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点线面体;立体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即传递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的教育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现状看,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构失衡,教学活动多围绕专业技术的学习,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有所欠缺。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式、立体化培养,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和探讨。
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达到育人实效,首先,管理者和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教师作为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应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传递人文精神。同时,学校应建立教师人文素质考评监督体系,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以此促进师资队伍人文素养水平提升。
一、点:聚焦人文素质课程培养
人文课程的学习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保障。设置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有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气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情况,综合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广泛的特点开设课程。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可将人文课程的内容模块化,大致区分为文学、哲学、史学、美学、法学、艺术等模块,并参考各模块进行“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设置,以体现不同课程的优势互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程间的互动性,从而实现课程开设的系统化。在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的过程中,应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和谐发展出发,从各个模块中选择普适性的内容开设必修课,如大学语文、传统文化、中外哲学、心理健康、职业礼仪、就业指导等,发挥人文必修课的主导优势。同时又结合各专业职业特色及学生兴趣,设置适量且符合需求的人文素质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如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文化底蕴的要求,开设合适本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英美电影赏析、中西方文化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文选修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辅助作用。
如此,以人文“必修”和“选修”课程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点,集中精力促进学生对文史哲等知识性内容的理解掌握,并在教材逻辑和老师讲解的影响下获得普遍性熏陶,以此获取人文知识,奠定养成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等内在品质和综合素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其重视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习惯养成。
二、线:其他课程“多线并行”式培养
人文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聚焦点,但仅以学习人文课程来提高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由人文课程这个“点”扩展到其他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多“线”并驱式培养途径。这里以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说明。
(一)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
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教学无疑是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学生获得一技之长,顺利就业。但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看,仅有一技之长已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的长久考验。因此,高职院校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关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渗透人文内容,挖掘人文内涵,实现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则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虽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但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功能、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一致性、互通性、交融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在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两者协同育人,那么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面: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式培养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立体化培养,除依靠“点”“线”培养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多重教育方式,与课程教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化全面化渗透式培养。
(一)校园环境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各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构建极具渗透力、影响力的校园环境,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中的人文因素,将更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各院校特色和职业特色,合理有序地规划本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通过优美的校园美景感受美的情趣,提升艺术修养;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突出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利用图书馆、教室、道路等场所展示名人名言、画作等文化作品,校报、网络、广播等方式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优秀专业人才,引导激励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引进职业文化元素打造仿真的职业环境,挖掘专业文化资源营造专业文化氛圍,激发职业向往,培养职业精神。同时,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规范师生行为,促进其基础文明习惯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校风校纪、教风教纪、学风学纪形成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人文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广泛多样、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自身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立足人文课程,积极建设社团文化,组织学术文化活动,举办文体竞赛,在各项活动中有意识的加入人文素质教育元素,启迪学生思考,锻炼能力才干、提升人文素养。如以跨社团文化讲座增长人文知识,以艺术节陶冶审美情操,以辩论赛提高思辨能力,以欢送晚会学会情感表达,以各类竞赛培养团队意识、拼搏精神……丰富校园活动类型,创新活动承载主体,增加活动人文性、趣味性,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多领域活动的进一步融合,以此拓展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在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依靠人文课程的基础作用,挖掘不同课程的人文内涵,利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的人文元素,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式培养,从而形成“点线面体”式立体化培养体系,促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 闫琳.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 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