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20-06-29胡勇胜
胡勇胜
摘 要: 李达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梳理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是深入研究李达教育管理思想的前提与基础。李达提出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师资培养放在第一位、教育领域实行内行领导”等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达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思想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李达在教育领域奋斗40余年,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内容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梳理其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深入研究其教育管理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一、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条件
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及其他教育思想共同影响下,经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得以形成。
首先,各种教育思想的综合作用。一是李达曾师从学识渊博的前清秀才胡夑卿与唐花圃,就读京师优级师范和湖南优级师范,深谙孔子“因材施教”“修己治人”等教育思想。二是李达曾三次留学日本,受日本平民普及教育思想熏陶,主张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三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推崇自学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四是李达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理念表明,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起点,追求和关注人的个人需求是准确把握人的本质的必然要求。这些思想为李达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提供了丰富养料。
其次,丰富的教育管理實践。李达40余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经历,为其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丰厚沃土。如,1921年10月,李达任上海平民女校校长;1922年11月,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出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夏,李达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监;1926年10月,李达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务和招生工作;1927年初,李达在长沙与谢觉哉、郭亮等筹办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省党校”,任“教育长”;1931年,李达任暨南大学社会系主任;1932年8月,李达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1938年春,李达任广西大学经济系主任;1946年2月,李达创办辅仁小学,自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先后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
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李达的教育管理实践始终伴随着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步伐前行。如,建党初期,为推动妇女运动,需要大量的妇女运动骨干,于是创办上海平民女校。毛泽东为了发展湖南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一方面,吸收和培养大批进步青年,壮大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为湖南的共产主义革命提供良好的依托阵地。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针对旧社会转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李达率先在湖南大学组织开展自我改造和学校改造活动。
二、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本质要求所在。根据李达教育管理和研究经历,其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萌芽、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09年秋至1911年秋,李达在京师优级师范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和理论,萌生教育救国理想。1912年,李达在祁阳中学任教半年后,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习。1913年,李达考取留日公费生,赴东京第一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因病辍学回国;1917年春,李达再次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理科;1918年5月,李达回国发动向段祺瑞政府请愿示威运动。活动结束后,李达毅然返回日本,放弃学习理科,专门阅读有关研究或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书刊。到1920年暑期为止,李达翻译日本人所写的《社会问题总览》和荷兰人所写的《唯物史观解说》(从日文重译的),并自以为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了[1](397)。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比较多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论断。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2](491)《唯物史观解说》一书不仅体现在李达借此形成了一种关于唯物史观的独特理解,还体现为他将这些理解贯彻于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中[3]。总之,李达的师范教育系统学习,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日本盛行的平民教育思潮,为其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萌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1921年10月,党为了推动妇女运动,培养女干部,创办上海平民女校,李达任校长。上海平民女校的办学宗旨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人性的自由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李达指出,上海平民女校不收学费,实行半工半读,“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替伊们介绍工作,使取得工资维持自己的生活,实行工读互助主义。要求学生须有刻苦耐劳之精神,严格自制的意志”[4](129)。在李达主持下,教师使用的教材和讲义,既适合新思想,又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每周轮流安排教师进行课外时事讲演,启发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进步与解放。总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随时得到老师的解答。在此,李达将人的自由发展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标志着由理论学习向付诸实践的转变。
2.形成阶段。上海平民女校的成功创办进一步坚定李达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决心。1922年11月,李达应毛泽东之邀,到湖南自修大学任学长。在湖南自修大学,李达负责学校招生、学员自修、考察等工作,主要讲授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指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为学生编写《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等教学资料。在教学方式上,实行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着重在研究方法上指导学生,为学生开列书目,答疑释惑,考核成绩。在教学与管理中,李达把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思想。
《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练,脑力和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还要求“学生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煎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5]。这体现了李达坚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倡导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余积极参加劳动与革命活动,并与学生的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实现脑力与体力的均衡发展。这些措施标志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
李达前期的教育管理活动不但丰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而且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扎实素材。
3.成熟阶段。随着对马列主义学习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社会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的需求,寻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管理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的辩证统一。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李达注重自我要求与率先垂范,强调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革命失败后,李达奔波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各所高校,于夹缝中求生存,利用一切机会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事业。一是借助各所大学讲台勇敢地为广大青年讲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革命理论,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分析中国的革命问题,投身中国的民族解放与独立事业。他的讲课深受进步青年的青睐。当年在上海法政学院听过他课的一位老同志说:“李达老师来上课时,课堂里总是挤得满满的,而且鸦雀无声。我是一直怀念和感谢李达老师的,因为在我的一生中,他在我的思想上是最有影响的一位老师。”[6]
二是利用自身影响力,发动更多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理论研究队伍,增加革命力量。李达先后担任暨南大学社会系主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经济系主任、广西大學经济系主任等职。他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进步力量,推荐了黄松龄、吕振羽到中国大学任教。当时,李达、黄松龄、吕振羽等同志被进步学生和进步报刊誉为“红色教授”[7]。正因为这样,李达所任职的高校很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成为革命力量的输送基地。
三是撰写和出版著作,帮助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事业指引前进方向。李达结合教学和研究,撰写出版《社会学大纲》《社会进化史》《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等著作。如《社会学大纲》为广大革命战士提供一种认识新生社会现象和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科学方法。1937年5月《社会学大纲》首次出版后,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向延安哲学研究会和抗日军政大学推荐了这本书[8]。《社会学大纲》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作为李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9](50)。这也标志着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形成。因为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教育方法论的高度融合。
1946年2月,李达在家乡创办辅仁小学,将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运用于实践,标志其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成熟。课程设置上,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上,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回答问题;教学管理上,注重教学质量,指导教师备课、写教案、抽查教案,经常听教师授课,课后立即与教师交换意见;学生教育上,主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对法西斯和封建式教育法。总之,在教育管理中,李达始终把教师、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关照教师、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婉拒毛泽东留他在北京工作的好意,于1950年2月出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转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李达经历新中国高等教育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完善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学校改造。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巩固新生政权,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多数知识分子从旧社会转化而来,还存在不少消极落后思想,很不适应革命和建设发展需要,迫切需要对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1950年4月,李达在《“湖大”人民工作的方向》中提出“要改造自己,改造学校”的要求。他大力推行教学方法、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造。教学方法方面,一是实行自学、集体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政治课和业务课要少上,多给学生自学和讨论实验的时间。二是教师要相信学生,发挥学生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教与学脱节现象,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系,共同进步。三是教师要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要求及思想情况,针对这些讲授。课程管理上,大力精简课程,借减少量提高质,使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教得更好,学校教育办得更好。教学管理机制方面,调整原来的行政机构,增设教学研究部、总务处,建立工作制度[10](11-15)。1951年,中央开展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李达的这种政治敏锐性是基于以广大教师的需求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知识分子思想需求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结果。
二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1958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学校办工厂和农场;把大鸣大放大字报作为高校提高师生政治觉悟、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等措施,违背教育规律,打乱教学秩序,掀起一场教育革命。为及时有效纠正教育革命中的“左”的错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李达提出改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要师生认真读书,成为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使教学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党的干部要加强学习,由外行变成内行。特殊时期,李达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其时刻站在师生立场,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的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
历经这两个阶段的洗礼后,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得到了完善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李达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与最终旨归。学生通过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与指导活动认识客观世界。学生需要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期间,学生是主体,教材和教师的教学与指导都是客体。因此,李达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精简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把师资培养放在第一位。李达认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是体现高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条件。李达把抓好师资培养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一方面通过抓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另一方面大胆引进有学术地位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李达把被划为“右派”的专家教授引进武汉大学,委以重任。如,余志宏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带头人;著名化学家曾昭伦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为他组建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
三是强调党的干部由外行变成内行。李达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在1959年1月召开的武汉大学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全党干部和党员,都要朝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前进,不但要大大提高政治觉悟和马列主义水平,而且要使自己逐步由外行变成内行。”李达指出,部分干部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该先学习,把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能够灵活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样思想上才能进步,工作上才能改进,在管理和业务上才能成为内行。
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思想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一是主张教育领域实行内行领导。学校的主要领导既要成为教育家,又要成为政治家,做到又红又专。党的干部要由外行成为内行后,才适合到教育领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二是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李达把师资力量当作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强调知名专家教授对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价值。他说:“没有一大批第一流的教师,是办不成第一流大学的。”三是提倡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李达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成为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
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李达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不仅仅是回顾他的教育管理历程,而是试图从中找到思想精华,为深入研究李达教育思想提供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主编.李达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2]編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李志.意识形态维度的开启:重估李达所译的《唯物史观解说》[J].山东社会科学,2014(9).
[4]李达.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N].新时代,1923-4-10.
[6]东方既白.缅怀李达老师[N].光明日报,1978-11-5.
[7]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与吕振羽的交往[J].文献,1980(4).
[8]《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传略[J].晋阳学刊,1980(6).
[9]汪信砚,主编.李达论著和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10]汪信砚,主编.李达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19YBC25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编号:JF194129);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