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0-06-29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上海200441
李 琼(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上海 200441)
脑梗塞患者的后遗症较多[1],加强康复期护理非常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58例患者,患者均经治疗后处于康复期,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7~78岁,平均(62.8±3.9)岁;病程1~9年,平均(3.7±1.2)年;对照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45~77岁,平均(61.7±3.6)岁;病程1~8年,平均(3.8±1.4)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塞患者在康复期行动不便、语言能力等受到限制,患者需要长时间康复,患者易出现负面心理,部分患者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抵触治疗和训练[2],导致预后效果不佳。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讲解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早期康复锻炼对康复有促进作用,积极解答患者的疑问,增强患者信心和主动性。
1.2.2 语言功能锻炼
部分患者在康复期处于失语状态,但脑梗塞康复期失语具有可逆性,通过不断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能够重新获取语言功能;每日在患者病房播放舒缓歌曲,对患者听觉进行刺激,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患者床头放置宣传手册、书籍、图片等,鼓励患者阅读。同时语言训练从单音节开始,鼓励患者发音,逐步进入字、词等训练,在训练中应有耐心和热情,提高患者兴趣和信心,患者发音失准情况应给予鼓励和理解,不断提高语言功能。
1.2.3 肢体康复训练
脑梗塞患者为神经功能受损,在治疗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不断降低,肢体功能活动障碍,如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导致肢体障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肢体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被动康复训练,主要活动患者小关节,避免出现肌肉萎缩情况;定时进行翻身,减少褥疮发生率。逐渐转变成主动训练,①床上训练: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变换体位,做伸髋练习、使用便器、自行进餐等训练;②坐起训练:对患者偏瘫侧进行负重,进行坐位平衡训练;③上肢训练:让患者握拳、抓拿、屈肘、抬臂等训练;④站立训练:鼓励患者扶床站立,逐步训练到徒手站立,有利于增强下肢肌力;⑤行走训练:当患者站立在10 min后无明显疲惫感后进行行走训练,起初应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搀扶下行走,避免跌倒;同时应询问患者踝关节等是否出现不适,之后使用拐杖自行行走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①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缺损情况。②疗效判定: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可正常沟通为显效;患者可进行简单的生活,如穿衣、洗漱等,可简单沟通为有效;患者各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NHISS评分、ADL比较
观察组NHISS分值更低,ADL分值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NHISS评分、ADL评分(±s,分)
表2 两组NHISS评分、ADL评分(±s,分)
组别 n NHISS ADL观察组 29 13.2±1.9 90.1±2.8对照组 29 20.9±2.6 77.5±3.1
3 讨 论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多,多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所上升。该病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脑梗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患者在康复期多出现肢体障碍、言语障碍等[3],因此,加强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充分做好肢体、语言等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