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的临床分析
2020-06-29张红霞张学艳刘福兴王焱浩
张红霞,张学艳,刘福兴,张 丽,王焱浩*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作为非特异性症状,眩晕是患者自觉身体存在旋转感或周围环境运动时产生的幻觉或运动错觉,多是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致。孤立性眩晕在各眩晕疾病中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具有典型性,且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后循环梗死,治疗难度增加[1]。作为周围性常见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表现为短暂眩晕,常伴随自主神经及眼震症状,治疗方法多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42例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及4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归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脑梗死组: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3.39±4.18)岁;男24例,女18例。非脑梗死组: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4.05±4.27)岁;男25例,女17例。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重点观察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及脑梗死组患者梗死部位。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以SP SS2 0.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两组基础疾病情况
脑梗死组基础疾病发病率较非脑梗死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观察两组基础疾病情况[n(%)]
2.2 脑梗死组梗死部位观察
脑梗死组梗死部位:脑干部位25例,占比59.52%;丘脑部位14例,占比33.33%;小脑半球部位3例,占比7.14%。
3 讨 论
后循环的供血范围较广,包括丘脑、小脑、枕叶、脑干等部位,当后循环系统处于缺血状态时,会引起后循环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临床表现孤立性眩晕的小脑半球梗死等,多数患者伴随椎体束或颅神经损害[2]。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小脑半球梗死类似于良性阵发性眩晕,增加了鉴别难度及治疗难度。本研究中,脑梗死组糖尿病发病率(64.29%)、高血压发病率(76.19%)、冠心病发病率(47.02%)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会让患者出现动脉硬化症状,对小血管、脑干深穿支动脉、大脑深部白质等进行侵袭,加之机体缺乏侧支循环,患者一旦出现病变就会让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累及脑部组织,继而引起后循环梗死的发生[3]。脑梗死组患者梗死部位多是脑干、丘脑等,分析其原因可发现机体感受器、前庭器官及视觉器官掌握机体的平衡性,而前庭系统能平衡机体和头部,与患者运动功能存在密切关系。在患者运动时,前庭脊髓反射能提高机体平衡度,前庭眼反射能提升视觉固定度,若后循环梗死部位累及到前庭神经核团,便会影响机体平衡,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仅会损伤到前庭神经核团,未损伤到其他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故仅呈现出眩晕的症状,特异性并不明显[4-5]。
综上所述,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引起以孤立性眩晕为主的后循环梗死的高危因素,且梗死部位多在小脑、脑干、丘脑等,尽早诊断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