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0-06-29史海燕
史海燕
(山东淄博高新田氏骨伤医院药剂科,山东 淄博 255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在我院于2017年3月~2019年1月诊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筛选出其中200例符合条件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比方法(随机抽签法)将2 0 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为1 0 0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例数为6 5 例,女性例数为3 5 例;年龄为4 1 ~6 6 岁,平均为(5 3.5 6±6.3 4)岁;病程1年~2年,平均(1.55±0.2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8:32;年龄38~65岁,平均(52.14±6.18)岁;病程1年~2年,平均(1.58±0.33)年。比较两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各项基本数据(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差异,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可进行研究。本次报告通过了医院研究委员会的审核,且发放给所有患者及家属一份研究报告知情书,均签字同意。
1.2 纳排标准
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②病程≥12个月。排除标准包括: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器官性疾病的患者;③交流困难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钙尔奇药物
给予对照组患者服用钙尔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片,1天1次。
1.3.2 观察组—双膦酸盐类药物
给予观察组患者0.9%的氯化钠注射液(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注入葡萄糖酸钙(哈药集团生产),按照比例为500:1加入。之后实施静脉滴注,加入唑来膦酸注射液100 ml(江苏正大天晴药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控制滴注速度在5 mg/min。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密度增加;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骨密度有一定增加;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骨密度有所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版本:SPSS 17.0,计数资料采用“%”的形式表达,运用x2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示统计值具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00%(98/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0%(89/100),P值>0.05,如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n(%)]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率比较
在治疗期间,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00%(46/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00%(73/100),P值>0.05,如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9.00%),P值大于0.05;可见,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基础类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00%)低于对照组(73.00%),P值>0.05。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内源性的一种焦膦酸盐类似物,主要原理是以一个碳原子替代中间氧原子。而替代这种碳原子能够抵该化学物水解,并连接另外两条不同结构的侧链。其中一条侧链就包括部分羟基,其作用是通过钙离子晶体与骨质无机物高度结合;而另一条侧链的差别就是让不同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的能力。这也表示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仅临床有效性好,不良反应也少,安全性高,应用价值较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