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工学院为例

2020-06-29孙文琦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大学生

孙文琦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工学院为例

孙文琦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背景下,高等院校已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文章从知识技能、综合知识、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四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能力模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支撑体系,旨在为地方本科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能力;模型;课程体系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地方本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重任。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研究较多[1-7],但基于产教融合视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产教融合视域对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审视,通过对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在创新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支撑体系。

1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综述研究

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美国,过去70年间获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20世纪末,我国开始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2010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下发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8]。

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要求创新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链的人才供给相互融合。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9]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动力。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能力的界定呈多元化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单纯叠加。这一界定显示创新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缺乏关联性,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没有与具体专业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学科专业的具体课程相互匹配和衔接;二是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加以确证和外化从而获得创新能力。有的学者专家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重组已有知识经验、方案和程序,进而创造出新思维成果。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价值视角出发,学者专家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10]。三是从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业能力涵盖范畴之内,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条件保障[11]。

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呼应,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当地就业。这决定了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融合。从产教融合视域看,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有以下四个内涵:第一,创新能力以具体专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中心,而是要强调以获得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第二,创新能力本质上属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创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无缝对接”[12],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构思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水平。第三,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的具体外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活大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同时要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创造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第四,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地方本科高校在读的全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质量评价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链条。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通识知识、创新素质的综合,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开拓精神及开创事业能力。

2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型设计

为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本文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型,见图1。

图1 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型

模型涉及四个维度:(1)知识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的基础;(2)综合知识,主要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所需的人文社科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公关礼仪知识等,是创新能力的素质基础;(3)创新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的思想观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是进行创新的动力;(4)创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识别、组织管理和谋略决策,包括开拓精神和开创事业能力。

3 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来实现。河南工学院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持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教育规律,出台实施了《河南工学院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三年完成了创新理论基础、学科基础创新、专业创新、创新综合能力等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逻辑自洽、内容科学、特色鲜明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1 通识教育创新课程

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是引导大学生认知创新教育的阶段,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识教育创新类课程设置包括大学生创新基础、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其他创新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和扩展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相关综合知识,并与通识教育基础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结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跨学科意识,树立优秀的道德和法制意识,为后期学业中学科类、专业类和实践类创新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类创新课程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授课等各种形式,通过问题和案例引导式学习,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从国家经济战略发展需求和自身未来职业规划层面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2 学科基础创新课程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是学生进行大量学科基础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展综合知识、夯实创新学科基础相关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科基础创新类课程主要有与学科基础课相联系和融合的数学逻辑思维创新、信息技术创新、机械设计创新等。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跨学科的课程,比如可以将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知识科普类课程)、文学以及历史学等课程融入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创新教育中。学校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结合本阶段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积极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类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3.3 专业教育创新课程

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较多的阶段。鉴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本质上属于实践类教学,专业必修创新课程可以包括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如智能汽车设计创新、金融数据分析创新等。此类创新课程一方面可充分与专业必修课程的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和校企合作为基础,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选修创新课程设置以扩展大学生创新精神、思维和视野为主,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创新模块。

3.4 实践教学创新课程

这类创新类课程不拘于课堂或讲座,还可包括创新创业大赛、课题申报、论文写作以及专利申请等多种类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检验。学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创业和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进行创新课题探索,学生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参与中小微企业的策划与管理,协助指导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撰写学术论文等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通过通识教育创新课程、学科基础创新课程和专业教育创新课程的设置,河南工学院逐步构建了本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 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需要服务体系来支撑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河南工学院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4.1 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创新课程的开发应基于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通过校企共同研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教育课程,从单一、碎片化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到逐步完成多元、系统性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设置创新基础模块,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及运用问题和案例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技能与发明方法,为专业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二是各专业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群分类别、分层次开设学科基础创新模块课程。三是各专业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企业技术研发或改造项目为依托,制定和开发多个专业创新模块,由易到难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创新教育。四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

4.2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教育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及深度、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优劣。地方本科高校首先可以通过内培方式提升现有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和下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外引方式,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深厚行业企业背景、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扎实技术管理水平的校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4.3 大力开发优质校本创新类教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学科、跨专业特点使得不同地方本科高校的相关教材适配性较差,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广泛汲取国内外优秀创新类课程教材和相关研究文献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组织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训教材以及配套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和教辅读物。

4.4 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分体系

学校在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总学分大致不变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了学分分配,设定创新理论学分,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同时鼓励学生用部分实践学分抵扣培养方案中专业课(与专业课相关的创新课)和素质拓展学分。

4.5 创新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高等院校迅速掀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但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发展期,学校在更新教学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等各环节需加大改革力度,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制定教学大纲和撰写教案等各环节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创新类课程、创新实践训练中需重新修正并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校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审、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担任创新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时,学校应加大学生考核的创新力度,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创新类课程考核成绩比重,促使学生从注重理论考核转向注重实践创新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4.6 营造校园创新教育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从“硬”“软”环境两个方面提升创新教育育人氛围。一是在“硬”环境方面,通过宣传栏、海报、广播、创新创业影视、校园环境点缀等方式对创新创业知识及案例进行宣传和报道,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在“软”环境方面,结合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吸引和鼓励学生参与创业,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具有巨大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潜能。

5 结语

本文对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审视,在构建创新能力模型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包括: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适用于本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校本教材;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上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给予大力支持;完善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分体系;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0-11].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3] 尚大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 教育探索, 2015(9):86-90.

[4] 林雪治.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5(5):52-54.

[5] 韩建秋, 周玉梅, 王超华.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体系构建的研究[J]. 高教学刊, 2016(7):29-30.

[6] 王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改革与开放, 2017(10):75-76.

[7] 薛晓娟. 应用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4):38-40.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9-10-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1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10] 何星舟.大学生创新潜质识别及潜能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4):182-186.

[11] 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6):91-95.

[12] 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Explor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Taking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UN Wen-qi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olic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ducation abilit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innovative qual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practice, it also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a corresponding service support system,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education ability;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G642.3

A

2096–7772(2020)02–0048–05

2019-12-28

河南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JKGHZD-10)

孙文琦(1972―),男,河南新乡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杨文忠)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大学生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