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0-06-29马琳秦娇娇张捷张亚楠
马琳 ,秦娇娇 ,张捷 ,张亚楠
(1.济源市黄河医院外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2.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焦作 454000;3.焦作市解放军第91 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焦作 454000;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护理专业教研室,河南 济源 459000)
腹股沟疝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上常将腹股沟疝划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以及滑动性疝三种类型[1]。据相关文献研究资料报道,手术疗法是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式,尤其是伴随着医学界对腹股沟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人工合成材料的飞速发展, 以及手术技术日趋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2,3]。已有临床研究证实,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以其自身机体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和特点成为目前广大腹股沟疝患者的首选疗法[4]。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毎年约有上百万的疝修补网片被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全球范围内己成为公认的腹股沟疝标准手术治疗方式[5]。临床研究显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也属于侵入性的医疗操作,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此外,腹股沟疝无张利修补术植入物的存在,不可避免有发生术后感染的机率和可能,再加之大量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的病原菌变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术后切口感染[6,7]。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术后切口感染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成败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感染就有可能造成切口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会波及补片,导致整个手术的失败,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8,9]。因此,本研究以2016 年1月至2018 年12 月期间在医院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就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予以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保证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奠定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9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中华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学组所制定的腹股沟疝临床诊断标准确立诊断[10],且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适应症相符合,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临床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 658 例,女性 310 例,年龄均处于 18~8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26±7.45)岁;病程均处于 3 个月~15 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1±1.28)年;其中斜疝 822 例,直疝 146 例;右侧 537 例,左侧 431 例。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以及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标本采集:采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患者手术部位分泌物作为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检测。检测方法: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病原菌菌株进行分离与检测[11],使用有法国梅里埃生产的ATB 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测定病原菌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及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计算得到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1.0 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本次临床研究968 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51 例,感染率为5.27%。51 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69 株,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63.77%(44/69),革兰阴性杆菌 34.78%(24/69),真菌 1.45%(1/69),结果见表1。
2.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70%以上;而对替考拉宁则均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20%以下,结果见表2。
2.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氨苄西林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70%以上;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则均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30%以下,结果见表3。
表1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表2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表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2.4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60 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BMI 指数≥25 kg/m2,急诊手术,手术时间≥30 min,应用抗菌药物均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腹股沟疝往往是指机体腹股沟区缺损导致腹腔脏器往体表突出形成的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与腹壁肌肉强度降低及腹内压升高有关[12]。相关研究指出,腹股沟疝发病时疼痛非常剧烈,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电解质紊乱,甚至威胁生命[13]。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疗法,通过无张力修补术能够降低对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的损伤,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率[14]。特别是在微创诊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腹腔镜疝修补术以其自身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逐渐成为腹股沟疝临床治疗的新选择,然而术后感染仍然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15]。本研究通过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的分析后发现,从51 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69 株,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63.77%,革兰阴性杆菌34.78%,真菌1.45%,这与杨文辉等的临床研究相一致[16],表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分布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代表的革兰阳性球菌,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病原菌的分布规律和特点更有利于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病原菌的种类以及病原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为抗菌类药物品种的选择和控制用药剂量提供了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品种选择如果失误或用药剂量发生偏差都难以到达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的监测,充分发挥其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指导意义[17-20]。本研究通过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和观察后发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中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一般在70%以上;而对替考拉宁则均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耐药率一般在20%以下。与此同时,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氨苄西林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70%以上;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则均表现出较低的耐药性,耐药率均处于30%以下,这与高春玲等的研究报道相符合[21],可见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理应结合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来科学应用抗菌药物。
临床研究发现,手术因素和病人因素已成为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感染的发生和发展[22]。本研究通过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统计后发现,年龄≥60 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BMI 指数≥25 kg/m2,急诊手术,手术时间≥30 min,应用抗菌药物均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这与徐颖璐等的临床研究相一致[23],表明年龄因素,合并疾病因素,自身体质因素,手术因素,用药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菌,且切口感染与年龄,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BMI 指数,急诊手术,手术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