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视角下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与实践

2020-06-29李赛娟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实训岗位

李赛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问题的提出

(一)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 年要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骨干专业(群),重点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能力。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区域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对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岗位能力跨专业融合需求上,多专业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依靠单一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专业群建设的需要

产业是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单一专业培养的是某一个或几个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与产业对接最紧密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群内各专业有相同的工程对象、相近技术领域及专业学科基础、有共同主干课程和实训设备[1],培养的是某一类岗位或一系列岗位群所需人才。专业群共享课程是打造优势专业群的重要载体,是对接和融合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一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融合,但也存在共享理念不足、共享教学实践平台搭建困难等诸多问题。通过设计专业学程,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二者互为补充,是提升专业群服务新型产业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三)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重要途径

专业群人才培养主要偏重于传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综合技能培养关注度不够,与“以需求为导向”的卓越创新人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群课程体系对课程与多元能力培养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仍不能满足跨专业背景的复杂项目所需能力需求。通过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平台,通过跨专业学生之间良好沟通交流和企业导师的细心指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提升学生处理复杂项目的综合技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二、在专业群内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一)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不同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与不同专业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在基于一定支撑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学习资源,对话沟通,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4],利用共同体强化指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体化学习目标,形成共同学习愿景,培育学生的复合能力。

(二)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关于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国内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学习共同体现状、构建原则、运行策略等4 个方面的研究,对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较为鲜见。在实践研究上,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本科教育的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学习共同体做了一些尝试,2016 年4 月北京大学印发《北京大学2016 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提出,北大将设立多层次的跨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跨专业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提出“创建一流大学必须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他认为,过分强调专业的细分化,使得培养出的专门人才知识构成相对单一,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相比国内,国外一流大学的跨专业研究和教育起步较早,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较为成熟,许多高校跨专业课程占到总课程数的相当比例,不少学校还设立了跨专业研究中心,将不同专业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多专业共同体,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跨专业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已意识到跨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在跨专业课程开设、多学科共同体建立、跨专业学位设置、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及运行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专业教育研究,针对高职学生的跨专业培育研究依然薄弱,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更为鲜见。

(三)在专业群内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基于产业链上的相近职业岗位(群)来建立专业群是专业群组建逻辑的另一种说法,它从产业链一致性出发,面向产业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中就包含了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共享师资和实训平台。因此,在专业群内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共享部分基础实训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在进行以课程打包形式的专业学程设计时,相近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减少,以跨学科的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为主,可以大大减少每一学程的课程数量;在专业群内基于专业群共享课平台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关岗位上进行知识技能的融合,通过企业真实业务和企业导师的项目主线进行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学习效率的提升,促进学校教学团队与企业行业能手之间的融合。

三、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模式

(一)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基本原则

服务产业是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基石,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必须紧扣服务地方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以产业结构与岗位需求为核心,以科学的专业学程设计为前提,以明晰的执行组织权限和执行人员职责为基础,以有效运营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为保障。要求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资源共享。在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运营过程中做到资源相互利用,信息相互共享,活动有机结合,合力推动学习共同体创新发展,谋取学校、企业强强联合的最佳效应。二是“校企”合力优势互补。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员工”都是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老师,实行“校企合一”,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共同体的规模、学生的学习基础、实训管理平台条件等情况,本着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的原则,共同加大“学习共同体”投入,建成满足不同专业学习、培训、娱乐需求的高标准“学习共同体”。三是分工协作,任务导向。企业和学校的主要职能是设计学程和岗位技能指导,学校和企业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学校导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理论指导,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库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管理者负责协调企业方、学校方、学生方、教师方各方面关系。

(二)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常用模式

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可以有多种模式,较为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项目团队式

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考虑整个行业对于职业团队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需要学生准确地定位自己在职业团队中的职业角色,从产业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出现某些岗位人才过度饱和,不容易就业,而某些岗位人才极其缺乏的现象。通过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于职业角色需求的独立思维与创新协作能力,基于项目完成分工协作,成员之间的职业技能、人格心理都形成互补。

2.创业经营式

一部分有创业梦想的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创建自己的公司,按创业团队的要求来组建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将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做项目经理,面对的只是单个的项目,工作计划、时间调度、资源控制都是围绕一个项目展开的,项目环境相对单一。成立自己的管理软件公司后,需要同时面对多个不同的项目,模块配置不同、项目基础不同、需求各异、项目实施与控制策略也必须不同,对团队成员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资源配置方法

通常意义上,构建一个完整的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至少应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各专业学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用于知识融合和技能强化的生产性实训平台6个要素。同时,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还需要以学分制为基础,需要学校有比较灵活的课程置换制度,保证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后通过生产性实训(或产教融合人才孵化基地)进行知识融合与技能强化时,不同专业学生能够拿到正常毕业所需的相应学分。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在依据岗位需求进行学程设计时尽可能提炼核心知识点,每个学程设计2-3门课程,学分控制在4-6分,不同产线确定一核心专业,该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其它专业学程而获得岗位所需其它专业的基本知识,再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知识融合和技能强化。另外,需要尽早明确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即团体组织者,与其他成员进行联系,按照项目需求吸引合适的人员参与,保持团体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对维持与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其资源配置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资源配置模型

(四)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管理

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要以全校性的学程选修制度真正实行为前提,同时课程置换制度要能真正落实到位,其团队成员的培养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利用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同时选修相应学程。第二阶段是团队成员的选拔,由典型合作企业组织选拔团队在第四学期进行选拔,选拔包括专业知识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其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必须包括专业学程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强化培训阶段,从第四学期暑假开始,从各专业选拔的学生汇集一起,由平台管理者按岗位核心专业需求分配学生到各个产业,由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一起组成团队,进行岗位基本知识与技能融合强化培训。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基于服务产业的实践共享平台即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需要该基地有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并且能为企业导师和专业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薪资报酬。

四、案例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群介绍

“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群是一个由五个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群,该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专业为核心专业,有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会计这几个专业共同组建的专业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了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能力,可以构建“ERP 系统开发与设计”“ERP 系统二次开发”“ERP 项目实施及服务”“ERP 自主创业”学习共同体。以“ERP 系统开发与设计”为例,此学习共同体成员不仅需要掌握“ERP 项目实施及服务”的ERP 理论与实施、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项目管理等知识,还需要有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知识及相应的企业实际管理经验,才能够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在ERP 系统中实现,并不断进行流程的优化。

(二)“ERP 项目实施及服务”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群,面向“ERP项目实施及服务”岗位人才需求量最大,该层次人才也是专业群培养的主要目标。根据“ERP 项目实施及服务”系列岗位需求,该系列岗位需要会计、ERP 理论与实施、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项目管理等几大知识体系的融合,需要至少三个专业共同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整合师资,并分别设计计算机技术、ERP理论与实施、会计三大学程,供其它两个专业学生选修,完成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组建的第一步。学程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专业学程设计

在整个培养过程的前两年,三个专业学生按各自专业要求进行课程学习,并同时选修其它两个学程,修满学分后于第四学期末申请参加订单班选拔,选拔通过的学生进入基地,直接接触真实企业环境,履行真实的岗位职责,处理真实的企业业务,多位企业导师常驻基地,校企合作组成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与学生结成师徒,开展一对一辅导、情景演练、录音分析等多种培训辅导,第三学年实施课程置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跨专业知识的融合。

(三)实效分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从2004 年起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开始以ERP 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每年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施顾问约20人。自2015年起,通过在专业群内整合会计、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师资,联合金蝶软件集团,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组建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进行ERP 实施顾问培养的教学改革。改革后,每年能为集团培养ERP实施顾问100人左右,解决了合作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量上的需求,同时通过构建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精准对接、导师素质与生产要求精准对接、实训基地与企业现场精准对接、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精准对接[8],一方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岗位胜任力增强。另一方面,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通过学程选修做个性化发展,专业基础更扎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加速了校企融合的进度,提升了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能力。

五、结语

专业群与产业高度契合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在“互联网+”及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下,“云物大移智”这些新技术为传统产业拓展了疆界,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新业态的发展亟需大量具有跨专业技能融合的复合人才,人才缺口巨大。通过组建跨专业学习共同体来培养学生跨专业复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既能够满足新型业态下催生的大量新型岗位的需求,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又能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实训岗位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爱的共同体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