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高水平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29覃文俊张攀攀
覃文俊 张攀攀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并且在多个场合指出,当今世界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我们只有积极顺应时代,坚持扩大开放,才能更好融入国际社会、联通世界。早在2012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在接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时就表示,中国大门将继续向世界开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为我国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发展对外开放政策,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国将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一、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战略意义
2014 年6 月16 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规划中明确提到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在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一节中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2016 年4 月2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016 年7 月13 日,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共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印发的系列宏观文件来看,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
(一)国内聚焦与国际视野相统一,中国经验需要世界认可
2019 年10 月25 日,教育部、财政部公示197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拟建设单位名单。这是落实国家政策引领和高职院校自身实践的改革路径要求。此次“双高计划”的公布,既是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的具体体现,又是积极推进2019 年1 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自上而下的职教重大改革的体现。“双高计划”的出台,从顶层设计方面已经传递出信号,国家会逐渐加大支持和建设力度。既然国家提出要高水平建设高职院校,高水平就必须聚焦国际视野,紧跟世界一流。既要专注国内发展又要放眼全球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场合多次强调,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明我国未来一直会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
(二)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相统一,世界标准需要中国参与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消耗,以及人力资源优势降。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我国必须对接国际市场,这就迫使各个生产领域和人才培养也以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我国高职专业认证标准推向国际化。为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走向国际化[1]。
坚持中国特色与对接国际标准相统一。职业教育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开展的比较早,从简单实用性上讲,加快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是国内高职院校“短平快”的“捷径”。但这些“捷径”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还需要不断融合、调整、完善,不能盲目移植和照搬国外模式,必须进行本土化创新和完善,既要注重国情实际又要对接国际行业标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还承载着输出中国装备、推广中国标准、传播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2]。
二、我国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现实困境
截至2019 年6 月,教育部公布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1338 所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院校都有国际化举措,并且绝大多数院校也有专门的国际交流合作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国际化覆盖面较广。但其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之路比较艰辛,可谓开始很积极、过程很漫长、结果不尽如人意。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化活动的报批审核程序较繁琐
调查表明,无论是申报中外合作项目,还是互派交换生、留学生等很多国际化事务时,各种审批程序显得比较繁琐。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愿意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话语权,但是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比如属于国有资产的教学设备不能随便出入境,还比如教师出境出国访学、参会、研修等活动所需审批手续较多,周期较长,一般包括申请、审核、公示、下发通知等步骤。同时出入境往往需要一些灵活的政策和较充裕的资金保障等,这些造成大多高职院校面临诸多困难。
(二)开放合作区域不均衡,理念认识不够
因为国际合作项目对资金实力有较大要求,这就使得资金充足的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国际化相对开展的比较好,各高职院校发展不均衡,呈现“区域、专业”方向上不平衡“马太效应”。从2012年起,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高职质量年度报告,并设置了“国际影响力”维度考察。在2019 年6 月最近一期年度报告中,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 强中39 强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表1 所示)。中西部地区有11所院校入选国际影响力50强,覆盖贵州、内蒙古、陕西、云南、重庆、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等9 个省份,其中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为沿边境省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沿边境省份院校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正在成为对外开放办学的窗口和桥梁,形成国际合作亮点。
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交流合作“重形象轻实质”,少数高职院校国际化假大空有攀附国外名校提升自己形象的嫌疑。主要是传统职教思维影响,有人把高职教育看成是落后教育,认为搞好面向国内的产业对接就高枕无忧了,甚至有人认为国际化会使国内的教育体系更乱,会打破国内原有的体系体制,少数院校还存在发展国际化只是为招生获取优势的问题。
表1 最近一期(2018年度)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3]
(三)简单交流的多,深度合作的少
1.短期交流的多,常态化合作的少
截至2019 年,我国高职院校上千所,而公布了“双高”A 档的有10 所,代表我国高职院校顶级水平。如表2所示。从公认的国际化7个观测点分析这10所学校,可以看出这10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都开展的不错,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真正和国际跨国大中型企业合作的很少,仅仅涉及互派留学生项目,在行业、产业、企业方面深度合作较少。
事实上,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向其它国家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特色职教”,部分院校开展的“鲁班工坊”等就比较有特色。当然中国职教的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打造成品牌加以推广。
2.留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近些年来,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10所高职院校都设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并且有一些校内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大,今后留学生不可避免的会越来越多,要尽快完善针对留学生的相关管理制度,部分规则甚至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完善法规法律体系。
(四)国际化专门化人才缺乏
1.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师资不足
搞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通晓国际语言、制度、规则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国际技术专家到我国高职院校专兼职授课,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寥寥无几,受到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本土的高职院校中的师资能够把中国职教特色推广出去,而现有高职本土教师本身的外语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都较弱。
2.外事主管人员配置需完善,同时人员能力、业务水平尚需提高
当今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懂规则、善交流、精双语、会合作的外事管理人才,高校国际化人员主要包括四类,即国际科研人员、国际教师、留学生以及专职国际化服务人员。前三类人员是教育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大部分高校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改善,相对来讲比较好解决,而专职国际化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却一直处于缺乏状态,往往是懂规则的不懂语言,懂语言的不懂规则。因此要加快复合型、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五)与国际化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交流向合作推进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双方的法律法规的研读,加强前期合作的协议商定,甚至在合作中修改完善合作协议,为今后深度合作积累经验。随着高职院校国际化逐步向高水准发展,合作中难免有思维方式、制度理解、观念的差异等造成的矛盾,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度、规则、法律、法规来最终解决。
表2 10所“双高”第一类A档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排名不分先后)
(六)开展国际化的资金保障不足
国际留学基金委针对高职院校的项目还较少,如中国政府奖学金、省级政府奖学金、校级奖学金、科研经费等只在极少数高职院校中推行。从表2中的资金来源也可以看出,资金往往来自师生自筹、行政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相对本科院校来讲,高职院校资金就薄弱的多,特别是享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出入境开展工作的高职院校老师还很少。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供给改革建议
从2010 年开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显著提高,而在和经济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上理应和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近几年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更加快速,进出口贸易增量显著,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将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国际对接,使之与我国经济大国相适应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积极推广高职教育国际化理念
1.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营造职教氛围,狠抓人才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打破原有直接移植普通高校的体制、机制,大胆创新,破例并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2.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
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既要知晓职业性,还要知晓高等性,高等教育的五大职能包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五大职能之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
(二)提档升级,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供给渠道
1.依托国际知名企业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桥应依托重点名校推动校校联姻。尤其是10 所“双高”第一类A标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已经和国际知名企业或是知名高校合作,更应在原有的简单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合作空间。比如德国职业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他们的高职院校将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些就是合作过程中要吸收借鉴的,通过合作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2.积极主动对接、适应、满足国际市场
在国际合作中要抓住潜在机会,既不回避、也不盲从,分步分批,有重点有方向的稳步推进。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认可的技能证书,使学生拥有在国外从事技能工作的通行证,促进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4]。未来就业不仅仅是国内人才的竞争,更多的是全球人才竞争,为保证未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的竞争力,必须积极和国际接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国际职业标准,甚至是引导学生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技能证书,这样就会大大加强毕业生的实力。
3.推进国内职教特色品牌化
实施高职院校品牌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有效途径[5]。在开展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前沿的技术技能,还应该适时搭建平台展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从而吸引更多国家的学生,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地区)学生来留学,既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又一定程度的获取一些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让我国的发展被更多国家所理解,既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
(三)多元化吸引师资,搭建团队平台,推进人才供给
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键还是要有高水平师资。对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往来人员管理,必须在国际惯例基础上不断完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加强全链条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出国留学服务。针对国际前沿技术师资引进,要严格遴选,不仅在能力上突出,同时还要选择认同中国发展的国际人士,并加强国外师资的管理。
(四)建立健全国家国际化法律法规体系,实施制度供给
制度就是规则,没有完善的国际化制度就很难有高水准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从表2中可以看出,“双高”A 档院校基本都制定了比较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政策,在开展合作交流中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的深入,涉及到国际学生的管理上,国家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中国文化、历史的宣传,让更多境外人事知晓并尊重。通过试点,国家应该逐步颁布《高等教育机构对外合作与交流法》,使高职院校国际化更加的有利有序。
(五)扩大国际化发展的资金保障渠道,加大资金供给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障,特别是公派教师赴欧美地区开展访学、研修、参会等活动所需资金不菲。因此从国家政策层面要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经费资金保障上保持相对平衡。同时还应扩大对优秀贫困高职学生开展国际研学上的资金支持。
总之,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稳,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基于国际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形成,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等思路的引领下,高职院校也不能闭门造车。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应积极、有序、妥善推进相关合作落实、落地,为我国赢得技术技能制高点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