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2020-06-28倪琳珺
倪琳珺
摘要:幼儿教育是幼儿在成长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有效的提高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激发家长与幼儿之间的配合,开展亲子活动,丰富幼儿教育内容,促使幼儿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行综合发展,但现阶段,一些家长并没有很重视亲子教育,教师很难从家长中得到支持,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幼儿园进行亲子活动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亲子活动;幼儿园;策略;有效性
前言:父母是幼儿在学习与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导师。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时,为促进家长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推动幼儿健康成长,可以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开拓出广阔的空间,使家长与幼儿能够建立长期互动,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教育的实践操作性,促使幼儿教育能够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幼儿主体参与度
亲子活动,是幼儿教育中一种较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主要体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幼儿健康成长,增强幼儿教育的时效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阶段的教学活动时,进行亲子活动的开展,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幼儿主体参与度,设置合作的学习内容,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教育的时效性,使幼儿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进行亲子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自身的合作意识,选择合作性较强的活动内容,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亲子活动进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充分调动幼儿与家长的参与度,激发其参与兴趣,培养幼儿自身的合作意识,增强情感体验,促使其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与合作的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对幼儿进行单项评价,还应对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与评价,促使亲子活动能够高质量的开展。教师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可以在活动内容上设置一定的开放性内容,使幼儿和家长能够合作交流,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幼儿活动更好开展。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进行亲子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培养其合作意识,增强幼儿主体参与度,能够促使幼儿教育达到双赢效果,推动幼儿教育发展[1]。
二、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家长参与意识
家长是幼儿成长与学习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进行亲子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家长参与意识,使得其提升对亲子活动的关注度,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幼儿教育中,与幼儿一起完成学习活动,推动幼儿健康发展。教师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可以设置一些新颖的活动内容与呈现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与家长的参与欲望,使家长能够发挥自身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带领幼儿更好地融入到亲子活動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使其进行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应重视幼儿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使家长与幼儿在亲子活动后,能够形成合作情感,指导幼儿全面成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家长参与意识。促使幼儿与家长能够加深对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认识,实现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效果。教师通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创新和优化活动内容,能够使家长自主地参与到幼儿的成长中,推动幼儿良好发展[2]。
三、挖掘亲子活动的深度,尊重个体差异
现阶段,在大部分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达到教育的效果。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开展幼儿亲子教育活动中,应充分挖掘亲子活动的深度,尊重个体差异,与家长一起组织、策划亲子活动,尊重家长的决策权、选择权和知情权,根据家长的能力与职业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进一步推动亲子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开展幼儿亲子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幼儿与家长的意见,尊重个体差异,让家长参与到活动开展方式、开展意图和开展时间的决策中,并适当的调整活动内容,从而满足家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顺利开展,使亲子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幼儿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能够参与决策亲子活动的方式与内容中,尊重个体差异和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挖掘亲子活动的宽度与深度,使亲子活动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推动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3]。
总结: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教育活动,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互相配合,才能够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时,举办亲子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优化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增强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幼儿、家长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使幼儿进行个性、全面的发展,同时推动幼儿教育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么娜.浅谈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组织策略[J].教育导刊,2011,(04):57 - 59.
[2]公燕萍.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王赛.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2014,(03):22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