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读写结合课教学设计
2020-06-28肖元
肖元
【教学目标】
1.品读课内文本,体会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2.补充课外文段,对比阅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提炼细节描写的技巧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炼细节描写的技巧。
难点: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打印文本。
【教学流程】
一、诗词引入,奠定基调
1.同学们,你们会背《游子吟》吗?我们一起背这首诗。
2.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母爱”相关,一起读课题——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以脍炙人口的古诗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母爱”这一人文主题,奠定情感基调,为学习课文、体会情感打下基础。
二、自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完成黑板上的填空题。
出示题目: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发现那里条件极差,四壁(潮湿颓败)。看到正在工作的母亲,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设计意图:品析句段前,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本环节,通过完成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关键字词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填入的字词中,“龟裂”一词可相机讲解读音,“攥”字需要关注写法,讲解“潮湿颓败”时可引导学生对墙壁的样子展开想象,“失魂落魄”一词需要理解意思。
三、制造矛盾,激发兴趣
1.“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作者十分想拥有这本书。)
2.同学们,老师发现了一个前后矛盾的地方:文章前面写到,作者想买书想得“失魂落魄”,可后面又说“本已不想”。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请默读课文,画出作者看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有疑则进。将看似矛盾的两个点放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者前面写到想要买书想得“失魂落魄”,只要向母亲要钱就能买到心爱的书,可后面却说“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作者的态度为何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圈画细节描写的关键句段,为接下来品析细节描写的句子做铺垫。
四、挖掘写法,体会深情
预设: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著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哪些词句让“我”不想“要钱”?说一说你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艰辛。)
2.作者短短的几行文字,就将母亲的贫穷、辛苦刻画得如此深刻。可见,这几段在写法上一定有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再次读一读这些句子,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部分用到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3.除了这几段,这篇文章还有几处也用到了细节描写,请默读课文,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小结:母亲再贫穷、挣钱再不易,只要孩子有需要,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钱来,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圈画、批注的方法,定位细节描写的句段,反复品读体悟,体会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体会母亲给“我”钱的那一瞬间的果断。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可以轻松体会到母亲的慈爱。本课情感目标在这一环节完成。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对“细节描写”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
五、补充文本,拓宽思维
(一)补充文本一
作者梁晓声善用细节描写,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下面这段文字摘自他的小说《父亲》,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退休的父亲给别人拉煤,车轮卡在了火车铁轨里,怎么都拉不动,着急无奈的父亲在雨中痛哭的情景。
出示文段:远处传来了火车的吼声。一列火车开过来了。在闪电亮起的刹那,我看见一块松弛的皮肤,被暴雨无情地鞭打着。是一个老年人的丧失了力气的脊梁。
车头的灯光从远处射了过来。
父亲仍在徒劳无益地运用着微不足道的力气。
火车车头的光束正照着煤车。父亲的肩膀,终于离开了煤车。父亲缓缓抬起了头。我看清了父亲那张绝望的脸。一张皱纹纵横的脸。每一条皱纹,都仿佛是一个“!”……
雨水,从父亲的老脸上往下淌着。
我知道,从父亲脸上淌下来的,绝不仅仅是雨水。父亲那双瞪大的眼神空洞的眼睛,那抽搐的脸腮,那哆嗦的双唇,说明了这一点……
1.仔细阅读这个片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从中你感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四人小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段,畅意表达观点。)
2.作者说,父亲脸上淌下来的,绝不仅仅是雨水,那还有什么?(泪水)
3.没错,其实最后一段就写了一个内容——父亲哭了。
现在,老师想用“父亲哭了”这句话替代原文最后一段的细节描写,你同意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4.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哪种写法更能打动你。(出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对比阅读。)
(二)补充文本二
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刻画衰老、贫穷的形象,它能用到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出示文段:她很漂亮。身材很美,又高,又窈窕。一张白净的鹅蛋形的脸,容貌端庄娴雅。眼睛挺大,闪耀着充满想象的光彩。剪得整齐的乌黑的短发,衬托着她那张动人的脸,像荷叶衬托着荷花。她穿一件五彩缤纷的花外衣,只有三颗扣子,好像是骨质的,月牙形,非常别致。半敞的衣襟露出里面深红色的毛衣,裤角带有古铜色镶边的牛仔裤,奶黄色的坡底高跟鞋。她端坐在沙发上,修长的双臂微向前探,双手习惯地揽住两膝。她从头到脚焕发着浪漫气质,举止文静而有教养。
1.讨论:这个片段抓取了哪些细节,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小结:细节描写运用的面很广。结合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抓取适当的细节,就可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细节描写”这一语文要素进行拓展阅读。补充文本一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作者梁晓声精彩的细节描写概括为一句话,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概括性文字”和“细节描写式文字”的区别,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补充文本二展现了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极其漂亮的女孩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之前文段刻画的形象大不相同,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可以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六、知识迁移,以读促写
(一)精读感悟,提炼技巧
1.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妙处,有同学想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他想写一个“苍老的奶奶”的形象,通过观察,他记录了如下细节,请帮他看看,这些细节有没有问题?
出示:花白的头发、漂亮的鞋子、脸上的皱纹、干枯的手指、佝偻的脊背。
(“漂亮的鞋子”不能体现奶奶“苍老”的特点。)
2.从这个事例中,你能提炼一个细节描写的小技巧吗?
(技巧1:细节描写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要选取脱离主题的细节。)
3.《苍老的奶奶》这篇作文已经写完,请默读片段,完成填空题。
出示文本:奶奶年已七旬,一头的短发像罩了一层白霜,一双大眼睛已经深深地陷了下去,嘴里的牙也已经快脱光了,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像是记载着她70年来的千辛万苦。
(填空:作者抓住了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写出了奶奶的苍老。)
4.你还可以在横线上补充哪些细节表现奶奶的苍老?
5.这么多细节可用,作者为何没有全都写进去啊?
(技巧2:细节描写不用追求面面俱到,选取的细节要典型。)
6.老師依据这篇文章抓取的细节,重新写了一个段落,男生读原文,女生读修改后的段落。
出示修改后的文段:奶奶年已七旬,长着一头短发,一双大眼睛,牙已经脱光,手上有血管,脸上的皱纹记载了她70年来的千辛万苦。
7.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字,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修改前更好)
8.原文的细节一个也没有少啊!为什么修改后的文章却比不上原文呢?(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的文章生动形象;修改后的文章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描写不够生动。)
9.看来,“细节描写”既要有“细节”,又要有“描写”。
(技巧3:选取细节后要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进行写作前,安排“提炼技巧”这一环节,让学生找到细节描写的“着手点”,为后面的习作做铺垫,在“读”和“写”的鸿沟之间架起桥梁。此环节分为环环相扣的三步——首先出示细节描写的短句,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要紧扣主题;接着通过给文章加细节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不是越多越好,习作时要抓住典型细节来写;最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需要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的描写,放大细节。
(二)迁移知识,实际操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知道是否真正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技巧,还得写上一个片段,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题目,大家二选其一展开描写。
1.细节描写之《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语言虽凝练,情感却浓烈,细细品读,似乎可以看到母亲缝衣的画面。现在,请你细读古诗,展开想象,运用刚刚学习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你想到的画面写出来。
2.细节描写之运动会(出示一张运动会拔河比赛的照片)
①这是运动会拔河比赛时,老师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要你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场面,你会用什么词?(激烈)
②你从哪里看出了激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细节)
③看来,图片中藏着许多可以进入作文的细节。现在,请大家选择图片中的两个人,抓住细节进行描写,表现比赛激烈的特点。
3.学生开始创作,相互点评分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学生自由选择。练习一以古诗《游子吟》为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对想到的内容进行描写,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与“导入”环节相呼应。练习二安排的是一张运动会拔河比赛的照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素材,让“细节”可视化,让初学细节描写的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走进细节描写的大门。习作之后的点评环节,用学生互评的方式代替教师的点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分享和点评中内化细节描写技巧,提升细节描写能力。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