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一)

2020-06-28查洪德

名作欣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元好问

查洪德

摘要:《岐阳三首》《游黄华山》《颍亭留别》都是元好问的诗歌名篇,其中尤以《岐阳三首》为代表,其感情之震撼力、诗艺之表现力,都极为非凡。诗论家说元好问可直追杜甫,指的就是这样的诗。《游黄华山》是元好问的写景名篇,若说元好问有凌云健笔,此诗可以当之。《颍亭留别》则是一首很特别的留别诗,不写别情,却借此寄寓人生思考,属于元好问“雅正”一路的五言古诗。由此诗,我们可以体会其淳静,也能感受其郁勃。

关键词:元好问 《岐阳三首》 《游黄华山》 《颍亭留别》

元好问诗的经典之作,感动过历代无数读者,征服了众多的注家与鉴赏家。品鉴家各有独到眼光,也各有心得。或默契诗心,或会心独远,注释品鉴,多有发明。近来笔者吸收已有成果,再作品读,心有所得,写成文字,与元好问爱好者分享,并就教于方家。

《岐阳三首》通释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遗蚩尤作五兵。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几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岐阳,凤翔之古称,又称岐州,唐时为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正大八年(1231)正月,蒙古按察儿军攻凤翔。金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屯兵于潼关东,不敢增援。后哀宗令之出战,正值蒙古窝阔台、拖雷率军来援,金军收兵人关。二月,蒙古军破凤翔,关中大震,百姓向东逃难,扶老携幼,冻饿而死者无数。这年四月,元好问赴南阳为县令,听到凤翔陷落的消息,诗人震愕、悲愤、惊惧,进而陷入对国家命運的思考,写了这组诗。其感情是激烈的,思考是深沉的。为什么凤翔失陷会引起他如此强烈的震撼?就其个人因素说,他年轻时曾在关陇地区生活过,对那里有感情;从国事分析,关陇失则中原不保,亡国的威胁就在眼前。过了不到两年,汴京城破,大金已不成其为国了。

组诗的题目是“岐阳”,但诗不是写岐阳,这是一个省略的表达,完整的表述应该是“闻岐阳破”之类,写听到岐阳失陷的消息引发的心灵震撼和思考。第一首写听到消息时的当下反应,关键词是“传闻”,第二首写希望证实消息而不得的焦虑,关键词是“无来信”,第三首是消息无法证实时的沉思。

第一首首联,“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是传闻的内容:蒙古大军连营突袭,凶猛如阴风酷雪,势不可挡。“突骑”指精锐骁勇、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北风浩浩,形容南来蒙古军气势凶猛,秦地气象惨愁。《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男。”朱熹《诗集传》:“言北风雨雪,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连营”,营寨相接,连绵不断。“鸟不飞”即鸟飞不过,极写封锁之严。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函谷绝飞鸟,武关护连营。”发阴机,指下雪。这里用韩愈《辛卯年雪》“翕翕陵厚载,哗哗弄阴机”意,韩诗说上天玩弄计谋,下起雪来。此句不言城破,破在不言中。诗一开头突兀而来,直写军情严峻与形势危急,没有任何交代,使读者的心突然提起,急迫想要明其就里。第二联补充交代:一个极坏的消息,但他疑惑,三秦之地古来有不可逾越之险,蒙古军真的能突破吗?千里传闻,到底真假?三秦,指岐阳所在的关中一带。关中地区,南有秦岭,东有黄河,西有陇山,渭水流经其中,形势险要,古来有制关中即制天下之说。“无今古”指没有今古之别,今天的秦地,其险要难攻与古代完全一样。千里传闻,指凤翔陷落的传闻。果是非,到底是也非也?这两句说,秦地险要,不应轻易失陷,传闻是不是真的呢?他的疑惑当然也会传给读者,读者也想寻求答案。接下来他回到理陸,依据形势进行判断。他了解,蒙古军以往的攻杀如“偃蹇鲸鲵”,所到之处“人海涸”。“偃蹇”指高耸、巨大。鲸鲵,古人认为是凶猛的大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注:“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也。”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有写丧乱之句“鲸鲵人海涸,魑魅棘林幽”。“蛇犬”喻蒙古军,“铁山围”言敌军如铁山般包围着凤翔。这两句是对传闻可能性的分析:蒙古军如海中鲸鲵,鲸鲵所至,海为干涸,蒙军所到,人海干涸。尽管凤翔失陷的消息无法证实,但早前铁山般被围的消息是分明无疑的。他希望凤翔被破的传闻不是真的,那只是感情,是愿望,可理性判断,是凶多吉少。这样的判断使他陷入悲痛与绝望,还有自责:国家危难,书生无用,没有奇策可救危亡,只能如穷途老阮,望岐阳而洒泪。其心灵之痛,难以表述。他用“哭途穷”为第一首作结。《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行车时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还。这里元好问以穷途老阮以自况。奇策,指抗敌救国的奇妙谋略。这两句是说自己没有救难的方略,只能像阮籍那样穷途而哭,西望岐阳空洒泪。

这本是一个不需要证实的消息,但诗人还在等待准确的信息,因为再坏的消息都比没有消息好,或说没有消息是最坏的消息。在心灵的折磨中,他想象关中地区经受十年兵戈蹂躏的惨相,而这,他认为本是不应该的。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百二关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二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秦得百二”在《史记集解》中有两种解释:其一,依关河之险,秦兵二万可抵诸侯兵百万。“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其二,言秦兵百万可当二百万。“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具体解释不同,大意无別。杜甫《诸将》用此典:“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草不横,无横草之战。横草,谓军队行于草野之中,使草倒伏,言战事之轻微。《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注:“横于草野,谓战也。”这句是说,秦地有关河之险可凭,历史上久无战事。十年戎马,十年战乱。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蒙古军人陕西起,至凤翔陷落,前后十年。杜甫《愁》:“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秦中凭其“百二关河”之险固,原本连“横草”之战都没有,这里富饶而祥和。但现实是,山河之险没有阻挡十年战乱。“暗秦京”即使秦京荒芜晦暗。秦京,秦国的京城咸阳,这里指京兆府长安。这句是说,久无战事的秦地,经受十年战乱,荒芜破败。“暗秦京”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表达:秦京,是如何的繁华之地呀!而今“暗”淡无光。“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人的心依然悬着,“岐阳西望”的悬望中,没有来信,他似乎听到了千里外“陇水东流”的呜咽,那是秦地百姓的“哭声”。“岐阳西望”是西望岐阳之倒装。“陇水东流”典出古乐府《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陇水,指渭水上游,流经甘肃东部。这两句是说,岐阳音讯已断,东来渭水,其声呜咽,是秦地百姓的哭声。“望”是实写,望而不得;“闻”是虚写,却是实有。“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野蔓,野生的蔓草。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欽魂。”战骨,战死者的骸骨。唐代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战死者的白骨暴露荒野,蔓草似乎有情,将它缠绕覆盖。这里“情”“意”互文。“残阳何意”,言残阳若有情意,情何以堪。诗人的心迷乱而恍惚,他想象那哭声背后,当是怎样的惨相:野外,十年来拋撒荒郊的战骨无人收拾,赖有蔓草长出,缠绕覆盖,也算免于暴露吧。城中呢?城中早已无人,残阳照着空城,情何以堪!“百二关河”,失去屏障;富如天府,沦为鬼区。一切都源于战争。“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从谁”即从哪里,“谁”是谁处、何处、哪里之意,意同谁行(hang)。“争遣”指怎使,怎让。“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以金属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失败被杀,后成为恶人的代称。五兵,五种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作五兵”,意谓发动战争。作,兴,发动。这句是说,人类为什么要打仗?困惑中感情爆发,他要质问苍天:“争遣蚩尤作五兵。”这有两层含义:其一,仁慈的上天,你为什么会允许蚩尤制造兵器,没有兵器,哪有战争?这是对战争发生的根本追问。其二,是用蚩尤比蒙古军,上天为什么让蒙古发动战争,还这么残酷而持久!苍天不答,他难以摆脱心灵的煎熬。

不管你多么不愿意,战争还是发生了,亡国的威胁就在眼前。岐阳的消息根本不需要再证实,面对危亡,诗人转向图存的思考。这是第三首。第一联,“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几上看”,“眈眈”指威视,虎视。《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旧唐书.张仲武传》:“渔阳突骑,燕歌壮气。赳赳元戎,眈眈虎视。”九虎,指守边的将军。《汉书·王莽传》:“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诗中指金朝初年守卫秦境的将军。秦关,指秦地关塞。晋张华《萧史曲》:“龙飞逸天路,凤起出秦关。”“懦楚孱齐”,楚、齐指北宋灭亡后金在中原地区扶植的两个傀儡政权。天会五年(1127),金逼迫张邦昌即皇帝位,号楚。天会八年,又扶植刘豫建伪齐,几年后被废。“懦”“孱”都言其怯弱无能。几上看,看作砧板上的肉。几是案,即砧板。《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成是败非,机上之肉,惟所烹醢耳。”机、几同,非幾或機之简化。回顾历史,金国曾经何其强大!有威猛如虎的将军守护着秦地的关塞。并吞北宋,威慑万邦。什么张邦昌的楚,还有刘豫的齐,在大金眼里都是砧板上的肉。第二联,“《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大金的西部曾经富饶而广阔,所谓天府陆海,万里封疆。《禹贡》,《尚书》篇名,传说大禹所著,分全国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以黄河流域各州为主,分别叙述其山岭、河流、泽薮、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土田,《禹贡》中记载各处土壤和田地的情况,如关中所属的雍州,《禹贡》记曰:“厥土惟黄壤,厥田为上上。”陆海,物产富饶的地区。按《禹贡》并无秦地陆海之说,《汉书·地理志》:“(秦地)有鄂杜林竹,南山檀柘,号称陆海。”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汉家,这里指代金朝。封徼,封疆,疆界。天山,唐时称今哈密、吐鲁番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汉朝将军李广利率兵与匈奴右贤王大战于天山,败之,由是汉朝的势力达于天山之外。元好问以此极言金盛世之强大,疆域广阔。金的西部边界实在秦陇,未至天山。前两联重温大金强盛旧梦,一联言昔日之强,一联言当初之富。但这都已消逝在过往的时光里。第三联一转,写蒙古南侵。“猎猎”指风声。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笳,古代的管乐器,用作军中号角,其声悲壮。杜甫《后出塞》诗之二:“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潇潇”本指风雨声,这里形容渭水的流水声,言其声凄凉。这两句写战事一起,蒙古军如北风袭来,秦地一派凄凉。秦地成为战场,“北风猎猎”,蒙古军如寒风卷地;“渭水潇潇”,金之军民悲咽凄惨。当年的勇武还能找回吗?第四联,“三十六峰长剑在”,天险依然,有倚天“仙掌”,谁来仗长剑,运仙掌,凭借天险,抵御强敌?“三十六峰”,西岳华山,据云有三十六峰。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属秦岭东段,为关中之屏障。“长剑”,插天山峰如倚天长剑。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仙掌,指华山三主峰之一的东峰朝阳峰。朝阳峰又称仙掌峰,山岩上有裂隙,下窥山势如人之五指状。惜空闲,可惜闲置,没有发挥御敌作用。长剑犹在,仙掌空闲,两句也是互文见意,千古常在的山河之险依然,如今闲置,未能抵御蒙古军的进攻。寓天险须人守之意。

第一首就有“三秦形胜无今古”提问,地无今古,但国有今夕盛衰,人有雄杰与庸懦。天险须人守,国无人则天险虚设。如今仙掌“闲”置,是极大的悲哀。元好问无“奇策”,但会思考,有思想。正因为有思想,面对无可挽救的危局,才陷入深深的痛苦。仙掌“惜”空閑,他又能如何呢?

这组诗是元好问的代表作,特别是第二首,影响很大,其感情之震撼力、诗艺之表现力,都是非凡的。诗论家推崇元好问,说他可直追杜甫,指的就是这样的诗。

《游黄华山》通释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灌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手中仙人九节杖,每限胜景不得穷。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己约山樱红。

黄华山,在河南林州西二十里林虑山中。《河南通志》载:山有三峰,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名摩云峰;连峙若屏,名连屏峰;群峰磊落如人,名聚仙峰。下有黄花谷,北岩出瀑布。又有抱犊冈、马鞍山、栖霞谷,景颇幽胜。此诗题《游黄华山》,实集中写山中瀑布。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元好问由东平归乡,途经林县,游黄华山,写了这首诗。

黄华山观瀑,是元好问在悲苦岁月中难得的一次快意之游,飞瀑倾泻,为他一洗胸中“芥蒂”,抚慰心灵创伤。他曾有“何物能浇魂磊平”之问,《世说新语》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照元好问理解,“出门一笑大江横”(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引黄庭坚诗句),胸中块垒尽消,比饮酒更快意。黄华山大瀑布之所以“天下绝”,就在于让人洗涤心胸,消除烦虑。大致与元好问同时的刘祁也曾游黄华山观瀑布,也以惊奇之笔写下了观感:“其始来也,如飘风扇雪,弥漫一天。少焉如骤雨落云,淋漓万壑,或如飞练千尺,腾掷不收……浩荡铿鋼,警心动魄。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愿,亦天下伟观也。”(《游林虑西山记》)

这首诗是元好问诗的名篇,鉴赏者多说它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影响,有一定道理。如其以诗记游,有明显以文为诗的倾向,使用“是时气节已三月”这类散文化的句子,平仄有意反律化(大多是三平尾或三仄尾),这些都与韩愈诗近似。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首先,韩愈诗主要是记述,而这首诗重在描写,在描写中穿插诗人强烈的心灵感受;其次,韩诗全是单行,此诗有“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这样的对仗句,和几个比较宽泛的对仗句;最后韩愈着意追求老拙硬,而这首诗雄肆奇纵,跌宕起伏。其基本风貌,与韩诗区別明显。

诗的笔法颇见匠心。首句“黄华水帘天下绝”突兀而起,第二句才补出是“闻之雪溪翁”,是听別人说的。“水帘”指黄华山瀑布,其状如帘垂挂。七年后元好问再游黄华山作有《水帘记异》诗。雪溪翁,金著名诗人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号雪溪,熊岳(今辽宁盖县)人。大定进士。金章宗时,试馆职,罢归,居黄华山,自号黄华山主。工诗书画。这两句为倒入法,本应“初闻”闻在前,所闻(黄华水帘天下绝)在后,但若正点则平板无趣。具体如何“绝”?三四句进一步补写:“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有人文之迹(高欢宫),有自然之美(瀑布与山峰)。“丹霞翠壁”典出欧阳修《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暮鼓晨钟杏霭罗幡幢。”丹霞翠壁是建筑物的背景,言其坐落在丹霞翠壁之中,周围色彩绚丽,花如丹霞,山峰苍翠。“高欢宫”即高欢遗下的行宫。高欢(496-547),又名贺六浑,北朝东魏大丞相,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追尊为神武帝。刘祁《游林虑西山记》说:“东北有高欢避暑宫殿,址尚存。”“银河”,指瀑布。青芙蓉,青翠色的莲花,这里指黄华山峰形似青翠的芙蓉。以上是转述王庭筠对山中景色的介绍。元好问此次来游,草树干枯,无丹霞翠壁之绚丽。但这怎么能称“天下绝”呢?耳闻未感受其“绝”,需要目睹验证。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写来游之因,是闻之他人,言有“水帘天下绝”。高起平拖,虽言“奇”而未见其奇,制造悬念。

第五六句是一个小的波澜:“昨朝一游亦偶尔”,淡淡述来,看来诗人来游也未抱多大希望;“更觉摹写难为功”,“摹写”指描摹,描绘。苏轼《喜刘景文至》诗:“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钱塘湖。”“难为功”即难以收到好的功效,难以形象生动逼真地加以描摹。下半句基调提升,感觉确有非凡景致。但接下来并没有直接展现其奇,反而再次下抑:时至三月而花草未发,有什么可看的呢?一抑再抑,都是为了强化下文突兀而来的奇观的惊奇效应。山木,山间树木。“赤立”指赤裸兀立,无所遮饰,指树木只有枝干而无花叶。“春容”,如说春色。五代齐己《南归舟中》诗之一:“春容含众岫,雨气泛平芜。”这两句写初人山所见所感。

接下来四句,陡然而转:“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突然听到激流冲击声在绝壑中回荡,阴风袭人犹如严冬。未见瀑布先为其造势:如此声宏气盛,可以想见瀑布之超凡。湍声,急水冲击之声。“转绝壑”,在深谷中回荡。“雪气”,本意是积雪散发出的寒气,这里指瀑水激射散发出来的寒气,感觉如雪气。凛凛,寒气袭人的感觉。这两句写未见瀑布先闻其声、感其气,已夺神摄魄。初见瀑布时的惊奇与快意。然后主角瀑布正式登场:“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还是没有正面写其形貌,而是用“悬流千丈”写其气势。悬流,悬空而下的流水,指瀑布。忽当眼,见到时竟是突如其来。蒂芥,本义为细小的梗塞物,这里比喻淤积于胸中的郁闷、烦怨、不快。苏轼《送路都曹》:“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瀑布的出现是游者的期待,突然到来时惊奇万分,这就是诗人要追求的效果。如果诗人直写瀑布之形,无论如何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只有写出其惊心动魄之气势,读来才痛快淋漓。“芥蒂一洗平生胸”,可称奇笔妙句,大大提升了诗的感染力。

“雷公怒击散飞雹”以下六句,实写瀑布。在奇异的景观面前,无论多么高才的诗人,要逼真地摹写物象,又充分展示其魅力,都会感到才尽词穷,苏轼面对海市的神奇,不也有“新诗绮语亦安用”(《登州海市》)之叹吗?元好问面对雄野的大瀑布,“更觉摹写难为功”,但又不能不写。如何写?大瀑布是奇幻的,那就借奇写奇:“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首先借助虛拟的雷公和实有的日光,写出瀑布形色的变幻:飞流激射的团团水珠,是被雷神击碎的冰雹;日光映射水汽,幻化出七彩长虹。雷公,掌管雷电之神。屈原《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瀑布震响让人感觉是雷击,喷射的大水珠像雷电击碎水帘飞出的冰雹。曰脚,从云边透射下来的日光。这两句正面动态写瀑布,借助于雷(虚拟)与曰(实有),写出瀑布的动感变态。继而驰骋想象,把飞洒的瀑水,设想成龙宫的宝珠,倾倒而出。奇幻的描写很美妙,正面的实写还是必须的,接下来两句实写瀑布飞帘倒挂的形象:“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如果是一幅硕大的珠帘,在风的掀簸中定然碰撞缠绕,但这水帘的无数明珠,因其圆润玲珑,竟能各不相碍,还在空中变化形姿,争相展现其雄骏。斛,量器,十斗为一斛。骊珠,宝珠名,也称骊龙珠,传说出骊龙颔下。《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海藏(zang),水府龙宫的宝藏。这两句借助想象与夸张,写瀑水倾泻的气势与特异感觉,想象这是海底龙宫的宝库翻倒,宝珠飞落,龙公应为失去宝藏而愁苦。“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轻明”,轻盈而透明。“变见”,言其形状随时变化。“融结”指融而为水,结而为珠,句中是补充说明其变幻情状。“谁为雄”即“为谁雄”。这两句具体描写“百斛一泻”之状:虽百斛一时倾泻,但个个圆润流转而无相碍,神奇变幻又是为谁展示其雄奇呢?全诗只有这两句是正面实写瀑布,实中有虚,虚实之间写出其神变。其成功之处,在于以其灵妙之笔,将瀑布写活,读者闭目可想见其形。到此,也就为瀑布描写作结。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这两句写观瀑后的感受。两句一晚一晓。归来心魄依然动荡,是瀑布的震撼在心理上的延续,晓来春山的空寂是喧腾过后对寂静的强烈感受。“归来”与上文“当眼”相应,有人(当眼)有出(归来),层次分明,前写初见时的洗涤心胸,后写观瀑后的动荡心魄,充分显示大瀑布对人心灵的冲击与震撼。最后四句绾结,与开头四句遥相呼应:闻其名而来,意未尽而去。约山花红时再来,当是又一番景象。“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九节杖,仙人的手杖。葛洪《神仙传·王遥》言王遥有九节杖,一夜大雨晦暝,遥使弟子以九节杖担竹箧,冒雨而行衣不湿。又《刘根別传》载汉武帝曾登嵩山,见一女子有九节杖,女子为“食曰精者”。杜甫《望岳》:“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这两句是说,常常遗憾不能穷尽天下胜景,辜负了手中九节杖。“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道人,据刘祁《游林虑西山记》,山中多道士。山樱,山樱桃,又叫野櫻桃、胡梨子,北方山中常见,春天开花,花小而红。

若说元好问有凌云健笔,此诗可以当之。沈德潜《说诗啐语》说:“元裕之七言古诗,气王神行,平芜一望时,常得峰峦高插涛澜动地之慨,又东坡后一能手也。”这一评价,也可以由这首诗验证。

《颍亭留别》通释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元好问是一位妙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如此妙语出自他的笔下,王国维曾把这两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人间词话》),以为都是写“无我之境”之妙句。这不仅表明他的激赏,还提示我们,元好问这首诗一如魏晋古诗的自然。除了“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两句外,整首诗基本上使用魏晋古诗的自然句法,读来古朴清醇。这首《颍亭留别》还真有陶渊明、王维诗的韵味,把“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四句截出,作为一首小诗混入王维集中,读者未必能辨别出来。元代陈绎曾《诗谱》说五言古诗“如沧海不波,空碧无际,纤月到景,万象涵精”,拿来评元好问这首诗,竟完全适合。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来学者认为是正大二年(1225)夏,元好问辞去权国史院编修归登封所作。此说显然不对,诗中明明有“北风三日雪”之句,怎么可能写于夏天?狄宝心认为是正大三年辞完颜斜烈邓州幕归登封,路经阳翟所作,可参考。“颍亭”,在阳翟(今河南汝州),唐阳翟令陈宽建,陈宽有《颍亭记》,言:“颍水滨有地,可以览山川之秀者,九山祠在焉。”留別,分別时行者赠给朋友的诗。本诗题下有注:“同李冶仁卿、张肃子敬、王元亮子正分韵得画字。”诗中有“驻归驾”之语,这应该是元好问某次辞任归登封旧居,老朋友在颍亭送別,分韵赋诗。他写了这首诗,作为给朋友的留别。李冶字仁卿,真定(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人,金正大登进士第,晚年居封龙山,与元好问、张德辉并成“龙山三老”。张肃字子敬,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曾任提刑之职。王元亮字子正,后改名粹,平州(治所在今河北卢龙)人。

这是一首很特別的留别诗。一般说,留别友朋,多写惜別之情,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那样,让人感到浓浓的別意。元好问这首留别诗不写別情,却借此寄寓人生思考。面对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和几年官场生活的羁绊,反思误人仕途之失,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

首二句“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重”,珍重,珍惜。分携,分手,离別,又称解携,杜甫有“同人惜解携”(《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句。归驾,归去的车驾。古人言“归”,很多时候指辞任归乡或归隐。宋庠《洛城秋雨》:“有人思旧隐,归驾不须招。”“乾坤展清眺”以下四句为一节:一个刚刚逃离官场要回归自然的人,大自然在他面前是那樣的美好。但这美好,似乎不是诗人客观所见,而是大自然着意展示其魅力,乾坤着意“展”其清眺,万物着意“借”其万景。清眺,悠闲地远望,境界开阔,极目远眺而眼目清爽。唐代羊士谔《息舟荆溪呈李功曹巨》:“冲襟得高步,清眺极远方。”相借,借为假借、给予意。这两句说,天地着意展现清朗开阔,万物也将它最有魅力的景象送到我的眼前。“展”“借”,下字如此有神。“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三天瑞雪造就了琼瑶世界,那是大自然呈现其变化神力,让人感受其神秘。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秉,掌握,主持。元化,天地间万物的变化。

“九山郁峥嵘”四句,是本诗最见功力的部分。这是写景,同时又具有人格象征意义。“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山,当地的九座山,分別为辗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了不,完全不,一点点也不。“陵跨”,跨越。这两句是说,九山为什么如此高峻?那是要显示其孤傲高贵的品格,不允许从它高昂的头上跨越。“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这首诗中的名句。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白鸟,指鸥、鹭等白色水鸟。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古人常用与鸥鹭为盟、鸥鹭忘机,表达淡泊隐居、忘怀世事之意。《列子·黄帝》中说:“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看到九山的高峻,想到人应该像峻洁的高山,不屈身于权势,不俯就于尘俗。而寒波澹澹的水面,是无机心机事的鸥鸟栖息之处。在诗人的意象中,他应该是那白鸟(鸥鸟),他钦羡那白鸟,人应该这样悠然闲暇地活着,而不应为尘俗所累。人无巧诈之心,鸥鸟可与相亲。“澹澹起”“悠悠下”,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我们佩服元好问,他有追魂之笔。元好问崇尚的人格,是崇高峻洁,又淡泊闲静。这两者其实是一体的。从艺术上看,“了不受陵跨”一句将诗意说破,说破便有迹而不含浑,但如果不露些痕迹给读者,人们便难以理解诗人深意。就这句看,利弊相较,说破为好。由此看来,“寒波”“白鸟”两句,还未必是写“无我之境”。

“怀归人自急”四句,写物态与心态。物态闲暇,人何必情急?人应该在物的闲暇中享受闲适与清暇,任何事都不汲汲以求。怀归,思归乡里。《诗经·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罪罟。”王粲《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物态,外物的形态状貌情态。闲暇,从容舒缓而不急迫。这两句承上两句,人归去之心是急迫的,而外物不因人的急迫改变其节奏。水波依然澹澹,白鸟仍旧悠悠。但一个急于归乡的人,急急归去正是要寻求不汲汲以求的自在境界。“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壶觞,两种酒器,借指饮酒。“吟啸”,吟诗啸歌。“尘土”,路途上的尘土,喻奔波劳碌。“悲咤”,悲伤感叹。这两句补充解释人急的原因:几年的官场羁束,使他失去了很多,闲置了壶觞,荒废了吟啸。回顾尘俗的奔波,诗人叹息,要赶紧回到家乡林下,享受壶觞吟啸之乐。

到此再看“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的结句,感到是多么富有韵味。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李治、张肃、王元亮等人。平林,广漠平原上的林木。两句说,回望颍亭送別的人,已经看不清楚,都融入了漠漠平林,如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林画,言他们都融入平林自然境界。尽管他告別的是亭中人,但其实是向他们的回归,自己和亭中人一样,都属于那如画平林之下的平淡、安逸与自由,那是他们共同的乐国。诗的首二句点明留别之意,末二句回应题目,漠漠平林如画,林下生活无拘无束,令他神往。中间十二句,四句一节,每节一转,写景寓意,意味深醇。

清人翁方纲说:“遗山以五言为雅正,盖其体气较放翁淳静,然其郁勃之气,终不可掩,所以急发不及人细,仍是平放处多耳。但较放翁,则已多淳濬矣。”(《石洲诗话》)这首元好问雅正一路的五言古诗,我们可以体会其淳静,也能感受其郁勃。元好问五古还有学韩愈、苏轼一路的作品,与此风格截然不同。

猜你喜欢

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不止雁丘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移巢别处觅雕梁
县令设宴断案
县令设宴请原告
当过为民请命的官,做过惹人非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