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28江军
江军
摘 要: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一定的感情色彩,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知识的热情,是改善传统教学时期枯燥课堂氛围的高效手段。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教育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环境的构建,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施行以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地思索如何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当中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教师们的教学思想有了巨大的进步,广大教师有了对情境教学法的高度认可。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不断努力使自身可以拥有应用情境教学法于课堂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从而完成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任务。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作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应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有部分教师内心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课堂上所应用的问题情境就是“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了消极情感。因此,作为一名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以有效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数轴》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入了数轴的概念。然后,我借助正、负数引导学生学习了如何画数轴,帮助学生掌握了数轴的三要素,使学生从学习数轴的过程中认识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问题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轴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学生后续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从而充分提升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应用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情境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是新时期教育环境下教师展开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懂得应用直观情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实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漂亮的图片,对学生说道:“在这些图片中有一种共同的平面图形,大家发现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三角形的过程,引入了新课。然后,我与学生合作交流了对三角形的认识,在学生对三角形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开启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一些典例,帮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切实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应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有效策略。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应用生活情境于课堂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绽放初中数学精彩课堂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美轮美奂的建筑物,旨在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然后,我出示了图书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后说出所发现的几何体,进而引导学生明确了几何体的名称,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之后,我引导学生经历了几何体的构成和几何体的分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鼓励学生从身边发现立体图形,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切实达到了绽放初中数学精彩课堂的目的。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吸收数学知识的有着良好的帮助。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思索情境教學法的应用策略,从而以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柴钱洪.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113.
[2]刘朝林.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