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2020-06-28冯雨欣
冯雨欣
摘 要:本文以《老人与海》为例,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训练,并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分析;挫折教育
《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课,语文版读本第一册21课,教材中皆为小说单元。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一大考点,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性能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就本篇而言,还能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韧性,进行挫折教育。但就学生实际阅读情况而言,本篇作为阅读篇目,受到的重视度不够,学生阅读时更加关注情节趣味性,忽视了阅读的有效性。就教师而言,一则小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导致对外国文学的重视度不足,二则教学重点侧重于高考阅读技巧训练,忽视了本篇作为优秀的德育素材的价值。本文将吸收前人优秀的阅读技巧训练思路,着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影响和启发——《老人与海》不仅塑造了一个有勇气的硬汉形象,更告诉读者面对人生起落,人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写作风格。
2.鉴赏老人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小说情节,了解故事梗概。
2.通过朗读,分组讨论,鉴赏语句,揣摩老人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情感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苦难,提高精神的韧性。
【教学重点】
分组讨论,鉴赏语句,分析老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老人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14岁走进拳击场,血流满面却并没有倒下;19岁走上战场,身中230多块弹片,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他投身写作,无数次退稿,却从未放弃;晚年时,他连续两次乘飞机,连续两次飞机失事,当全世界人民都以为他死掉时,他又从废墟中站了起来,这就是海明威,传说中的文坛硬汉,他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桑迪亚哥是个“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了,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港的部分。
二.情节梳理
填表(课件):
提问:看了这个表,大家看看鲨鱼、老人、马林鱼有何变化?
(参考:鲨鱼接踵而至,攻势猛烈,而老人的武器越来越差,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每次的攻击者都被老人打跑或打死了,马林鱼被吃掉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只剩了骨架)
三.人物分析
探究:在这场惨烈的斗争中,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大家各抒己见,但是我们还要看老人自己是怎么评判的呢——“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总结: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自己经过五次战斗,工具丢了,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也都极度疲劳,所以连他自己都说:“他终于给打败了”。因此,老人自认为他是失败的。而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了老人精神上的成功。
当他认识到失败了之后,他做了什么?
“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失败之后,与其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不如调整心态接受现实!与其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不如看看自己还有什么!
提问:老人还有什么?
参考:还有他自己——他的身体、他的精神尽管已经撑到了极限,但还没有垮掉,并且他还有他的船——他的船是好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可以有下一次出海。
总结: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体现了他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失败之后的淡然处之。
老人还思考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把你打敗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
提问:老人为什么出海远?这与老人形象塑造有何关系?
老人为了钓大鱼。因为鱼不仅大而且顽强地反抗,所以老人花了三天两夜的时间才彻底征服了它,把它带了回去,这充分体现了他敢于挑战的性格。
探究:最后,老人为何把吃光了的鱼骨架带回去了?
鱼骨架承载这他和鲨鱼搏斗的难忘经历,是勇气和力量的丰碑,我们不难推测他还会又一次出海的。
四.主题分析
在这场老人和鲨鱼的战役中,老人自认为被打败了,可是在我们眼里他却是精神上的赢家,我们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品味了老人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并且期待着老人能够再次出海,向我们展示他的勇气和力量。
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本来就是有缺憾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努力奋斗过,竭尽全力过,回望过去,即使一无所获,也不后悔。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无奈,面对挫折和磨难,能否坦然承受失败,从容接受苦难呢?
五.拓展练习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生活中有很多与命运进行极限斗争的人,请列举二三,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加深对老人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