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小学教育的师德观
2020-06-28贾德洪
贾德洪
摘 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家庭、职业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强调要讲道德,其中师德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新时代师德建设既是社会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内在要求,应落实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做到入脑、入心。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师德观;自我修养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一流教师,应该成为当下及未来教育领域的急迫任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调要有师德、有师风的“好老师”。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那种唯分数、唯文凭的传统育人方式必须改变。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使命。要始终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添砖加瓦。
一、新时代师德观建设的内涵
(一)教师的精神追求——明道信道
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才能传道。在新时代,教师应明的“道”、信的“道”,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上的“钙”,是教师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他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要用自身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筑梦人”的身份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筑就学生的“中国梦”。
(二)教师的使命职责——业精善学
扎实的学识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教学功底、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探究精神是教师扎实学识的集中体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何装满给学生的“一碗水”,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知识素养提出的新课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知识、观点不断涌现,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本之外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辩证思考的能力,成为学生喜爱和尊重的“好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让自身的知识流动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三)教师的道德要求——立德垂范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而“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言行举止、生活作风、思想意识各个方面都要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要随时检视自身,不仅做到言语规范,举止端庄,更要衣冠整齐,否则不能为人师表。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是学生的品格锤炼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扣好广大学生群体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四)教师的职业灵魂——敬业爱生
仁爱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灵魂。教师面向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需要用爱与信任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德是能从教师是否对职业和学生有所热爱中体现出来的:一是对学生充满仁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不求回报、不带目的的爱,应该是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因材施教、以心换心、严慈相济、一视同仁的“大爱”。只有公平的热爱每一位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让爱滋润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收获自信与关怀,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意义,实现教育民主,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二是对教育事业的充满热情,对祖国、人民、对教育事业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真正把教育当成事业,而非谋生的职业。热爱教育的教师也会热爱教育中所囊括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热爱学生与热爱教师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二、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
(一)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
要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面文字入脑、入心,成为教师的精神追求,再转化为教师的内心认同。一方面可以开展教师座谈会、主题教育、专题演讲会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媒体,对线下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小文章中,让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光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教师参与到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来,把学习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提升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只有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教师的日常准则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切实扎根在教师心中,真正融入师德建设中。
(二)加强以教师自我修养为目标的思想提升
针对教师的道德建设,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制度和条例来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师德,如“六禁令”、“红七条”、“一票否决制”等。这些制度对师德建设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师德并不是仅凭制度的强制规范作用就够建设起来的。教师的道德义务感和道德品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师德建设的成效。只有让教师将制度认同转化为制度自觉,从内心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才能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师德建设。要让教师能自觉自愿遵循师德规范并加强师德建设,引導教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追求生命完整性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引导到个体价值觉醒的高度上,形成克服诱惑的道德意志。
(三)完善师德规范制度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外在保障
形成师德建设的外在保障,应从教师职业的入口关开始,就对教师严格要求,贯彻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原则和各项相关政策,让真正有职业理想、热爱教育的人进入教师职业,要将“德”作为首要标准,可以建立教师诚信档案。对于不同资历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应更侧重于其思想表现和工作情况;对于较高资历的教师,应更更加注重他们在学术科研上的规范和对学生的爱心、耐心,还应该提倡“以老带新”,让资深的老教师把优秀的传统传承给新人。以此敦促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克服师德失范行为,培养良好的师德。同时,对存在师德失范现象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还可以用创新激励方式,促进教师在道德精神方面的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