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研究
2020-06-28齐久祥夏心雨
齐久祥,王 鑫,夏心雨
(1,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跨界协同思维已经成为培养人的一种基本的创新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命题。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把握“主体间性”,防止“人的空场”,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对策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性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效性的根本保障。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即如何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高校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角色超载和认同缺失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境遇
恩格斯在阐述历史发展进程时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一方面,辅导员肩负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负有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工作职责。这种角色身份规定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境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打破线性分离状态,与各路育人纵队(学校其他部门成员、甚至校外人员或团体等)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而不是辅导员“单打独斗”。
1.众主体期待下的角色超载
当辅导员出现精力有限而无力实现角色要求时,角色超载产生。辅导员职责呈现抽象而多分散,繁杂而多条线等特征,双重角色下的职责模糊最终降低育人实效。一方面,育人主体力量分散。辅导员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在育人职责和育人诉求上不尽相同,未形成组合拳,致使辅导员应然角色和实然角色不一致。比如,作为学生主体,辅导员应该给予“保姆式”关爱,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作为教师主体,辅导员应该管理好班级纪律,为教师教学服务;作为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主体,辅导员应该给予协调配合;作为家长主体,辅导员应该是家校育人的桥梁;作为社会主体,辅导员应该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等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体力量分散,要求各异,不仅不能形成育人合力,而且增加角色负担。另一方面,辅导员育人负荷。辅导员本身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服务甚至承担其他部门的育人指标,灵活性和创造性降低,在众主体期待下,辅导员角色超载。辅导员需要联合其他育人主体形成育人纵队,化解角色超载,致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环境、内容、方式等合力建设。
2.社会比较下的身份认同缺失
双重身份并非绝对带给辅导员权力和荣誉,相反辅导员专业化的滞后、职业化的模糊、专家化的遥不可及,时刻冲击着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个体有与他人进行比较他们意见和能力的需求,特别是在没有可以参考的客观标准的时候。首先在物化身份的建构中,辅导员对收入相对值认同较低。虽然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收入也非不可触及,但是与教师相对弹性的工作时间和行政人员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相比,辅导员全天候忙于琐事,无暇科研,一定程度上慢于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的晋升,身份认同缺失。其次从职业身份建构中,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理想与现实断链导致身份认同缺失,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双重身份带来的是工作量的增加,工作责任的加重。工作地位的加重和现实环境中人们的忽视导致辅导员身份认同缺失。最后岗位招聘和入职动机建构中,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认同较低。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辅导员招聘中要求专业与学院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埋下隐患。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仅仅是将辅导员职业作为“跳板”,失去了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降低了辅导员身份认同,不利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育人”新格局形成的时代价值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既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无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协同,过程协同,内容协同,方式协同,还是“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导师或者导师团协同,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组织体系与教育模式,而非辅导员“单打独斗”,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最终实现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价值、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核心价值、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价值。
1.基础价值: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价值取向。[3]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正是通过各路育人纵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现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价值。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流趋势是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社会用人机制偏差导向以及学校内部和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冲击,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仍然不可放松,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基础价值,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方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存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的趋势从未减弱,方式多样,手段隐蔽。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自然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场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必须形成不仅包含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氛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基础价值。
2.核心价值: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价值内涵的又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既定教育目标,最有可能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进而最大程度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凸显核心价值属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举措,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过充分发挥辅导员骨干力量,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等作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可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核心价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青年教师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名医、名师、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学业导师、职业导师、德育导师为主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导师团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根本价值:助力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理想信念这个“钙”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更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增强协同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牢固树立“十育人”意识,增强协同育人理念,切实增强育人本领,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动产生的效果相当于一个单独作用的力,那么这个力就是诸作用力的合力(如图1)。[5]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凸显高校辅导员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各育人纵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建立以一二三课堂联动育人为“内圈”、以高校十育人为“中圈”,以全社会支持高校育人为“外圈”的“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
1.建构辅导员参与组织的以一二三课堂联动育人的内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形成辅导员参与组织的以一二三课堂联动育人的内圈。通过“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一是全面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教育作用。主阵地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场域,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有所不同,但又同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融入以践行体验为主的第二课堂。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知行转化,结合实践教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发展,开设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以外。同时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理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挖掘协同育人契合点,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三是打造网络文化空间为主的第三课堂。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始终用世界眼光观察世界,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超越。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舆情传播和发言的界限,人人都能“睁眼看世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机遇亦是挑战。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在哪里,要积极培养意见领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不仅要着眼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场域”,而且要深入德育“飞地”,联动一二三课堂,协同育人。
2.建构辅导员参与实施的以高校十育人推进一体化育人的中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其次要形成辅导员参与实施的以高校十育人推进一体化育人的中圈。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一体化协同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形成以高校十育人推进一体化育人的中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一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通过“十育人”,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合力、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构建高校十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二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统筹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在宏观层面,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资源;在中观层面,将十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在微观方面,挖掘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使高校思政工作更有温度,真正把育人重音和目标落在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推进一体化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3.建构辅导员参与指导的以全社会支持高校三全育人的外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还要形成辅导员参与指导的以全社会支持高校三全育人的外圈。“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部门协同机制,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具体要求在参与主体维度上做到全员育人,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做到全过程育人,在内容维度上做到全方位育人,进而构成育人立体模式,形成以全社会支持高校三全育人的外圈,发挥育人合力,达到育人实效。一是家庭与学校联动。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个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具有目标性、组织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社会化水平,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或者单靠家庭教育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和学校联动,寻求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二是高校与社会联动。高校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教育目的,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在社会实践中相互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全方位联动。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和教育作用的互补性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育人。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育人是新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但必须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如果忽视整体效应,单靠某一方面或某一群体推进,只能事倍功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