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黄河”活动形式及文化寓意研究
——基于山西省白家庄村的调研思考

2020-06-28邓国彬巩宇飞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黄河

邓国彬,巩宇飞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游黄河”活动作为我国黄河流域在元宵佳节由民众自发组织举办一种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往关于“游黄河”活动的研究资料比较稀少。其研究立足点大体上是从历史民俗角度、历史地理学角度、环境适应与群体的民俗选择角度、民间社火角度等出发来研究“游黄河”活动的;而关于“游黄河”活动的历史起源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三种说法:破阵说、祭祀老子说、黄河说;“游黄河”的活动形式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活动形式差异性较大。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运用结构性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系统描述白家庄村“游黄河”活动的地域特色,深入了解“游黄河”活动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活动形式、参与人员以及文化寓意,丰富和完善该活动的研究资料,挖掘活动背后的传统内涵和现实意义,振兴乡村文化。

一、“游黄河”活动的历史探源

白家庄村位于郭榆公路向东2.5公里处,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每逢元宵佳节,白家庄村就会举行“游黄河”活动。追溯“游黄河”活动的历史渊源,目前尚难找到可考证的文献资料,大多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1.历史源起

关于“游黄河”活动的源起,通过对村民的访谈,笔者得到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游黄河”活动源于军事需要,其灯阵的排列是古代带兵打仗的将军诱敌深入的一种阵式,因其形状类似蜿蜒曲折的黄河而得名。

二是认为“游黄河”活动与大清雍正年间修建的三官阁有着密切联系。白家长村有一座三官阁,内有一座“三霄娘娘殿”,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道姑。传说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带兵伐纣,赵公明为帮闻太师而不幸牺牲,为报杀兄之仇,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云霄、碧霄、琼霄摆下了九曲黄河阵阻挡兵将,最终姜子牙请出道教的祖师元始天尊老子才破得此阵。后封三霄姐妹专门负责天上和人间的生育之事。因此,历来人们利用木杆、灯笼等材料制作的黄河灯阵来取悦神灵,祈求生育。

三是“游黄河”活动与黄河泛滥直接相关,在黄河泛滥时节,民众为了求得农田不被淹没,便出现了祈祷五谷丰登的“游黄河”活动,以此期盼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2.传入时间

关于“游黄河”活动传入本村的时间,目前无文献可考。据对这一活动通达谙练的80岁高龄的老艺人任凤柱①任凤柱,榆社县白家庄村人,1938年出生,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农民。所言,“游黄河”活动是从大清嘉庆年间传入本村的。在访谈任凤柱老人时笔者得知:嘉庆年间,白家庄村属和顺县管辖,在当地经商的村民深受“游黄河”活动的影响,因此将图纸带回并开始举办此活动。

二、“游黄河”活动的传承与变迁

每逢“游黄河”活动期间,灯阵中的彩灯所发出的亮光全部融合到一起,远远看去好似一片灯海。参加此活动的基本上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大家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灯阵。“游黄河”活动从传统走向现代,历经变迁。本部分在回顾“游黄河”活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从活动特点和参与主体两个方面展现“游黄河”活动的现代变迁。

1.传统形式

(1)灯阵布置

“游黄河”活动布置必须以图谱为标准,目前仅任凤柱手中留有灯阵图纸。灯阵布置要在预先选好的场地确定正门的位置,把备好的361根柱子,按照纵横十九行进行排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插四个方位旗,以此形成正方形的灯阵。阵中为九宫,从进到出依次形成九个收尾相连的阵,灯阵迂回曲折连环缠绕。

图一“游黄河”活动图纸

接着进行“栽老杆”,老杆立于灯阵中心,粗细没有规定,高约7-8米,上面绑有一根横担,横担朝向东西方向,两端挂有两个灯笼,表示日和月,豆粒大的彩灯由上而下布满老杆,代表星辰。老杆周围排列了有约1.5米左右的柱子托起的365盏明灯,由此流传一首五言诗:日月当空照,星辰亮晶晶;一岁三六五,三夜灯光明。

图二灯阵布置图

每逢“游黄河”活动期间,观灯人转至灯阵中心,排队拥抱老杆,把提前备好的钱币丢在老杆下,钱数不一,但寓意相同,当地人称此为“抱老杆”。俗语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巧病消灾”的说法。谁能顺利转完灯阵并抱抱老杆,寓意“未来的道路必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亮灯仪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电子灯逐渐取代土豆灯,在活动开始前发放电子灯,端灯者大多为本村青年,19个青年将灯放入各自备好的木盘子中,待活动开始时同时点亮。此刻村中的锣鼓队和邀请来的助兴吹唱队将在灯亮时共同演奏,表示“游黄河”活动正式开始。在“游黄河”活动中有一种特殊的“偷灯”习俗,这种在特定时空场所中发生的“偷盗”行为是在广大村民默许的情境下发生的,被“偷走”的灯的位置的空缺,第二天要及时填补。

(3)绕村游行

“游黄河”活动由于绕村游行这一环节而独具特色,绕村游行的人员安排有特定顺序:第一批锣鼓队、助兴吹唱队、广场舞队、端灯者、第二批锣鼓队、游行者。全部人员从村支部委员会出发,经由村中戏曲演出场地即戏台所在处,到达三官阁处暂停游行,端灯者将所端的19盘灯摆成一排,锣鼓队和助兴吹唱队要在演奏的同时绕灯转三圈,以显示对三官阁的崇敬,为全村村民祈福带来好运。最后抵达灯阵场地,绕村游行结束。

图三绕村游行图

2.现代变迁

(1)文化心理凸显娱乐性

如果说崇敬感是传统形式下人们参加“游黄河”活动的动机,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游黄河”活动变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寄托”。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处在活动中形成的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暂且忘记现实生活的种种感受,人们在活动中率性而为,尽情地抒发生命的自由感、超越感,更加注重娱乐性与享受性,已远远超过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2)活动主体更具广泛性

“游黄河”活动发展至今,在传统形式下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符号,逐渐形成自己深厚的文化基底,人们把信仰、向往、理想等层面的追求借助这一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村民们庆祝岁时节日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参加此活动的主体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吸引了一些文化企业公司、异乡村民、领导干部等新主体的加入,为活动的举办和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元主体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实力和价值,促进了民俗活动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扩大了“游黄河”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游黄河”活动的发展建议

白家庄村“游黄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俗活动的地方性特点,其作为一种以满足村民精神生活需要为主的农村文化活动,在体现村民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组织力,调动村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机制,建立起个人、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负责机制,保护、继承与传承“游黄河”活动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加强史料挖掘和保存,提高乡村振兴的文化自觉

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点在于村民,乡村文化传承力量的在于村民,最大的受益者和评价者也是村民。村民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实现文化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村民乡村振兴的文化自觉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村民的首创精神,让乡村文化脱胎换骨走向兴盛;要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文化素质,尊重村民意愿,让村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如此乡村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游黄河”活动历史渊源比较熟悉的大多为村中老者,在缺乏历史文献考证的背景下,加强口述历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发挥村民在历史保护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大家多方询问,收集整理有关“游黄河”活动历史资料;另一方面,邀请专业力量,以合作的方式,尽快开始对“游黄河”活动的口述史研究。

2.加大经费投入,拨付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

加大对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搭建农村文化活动平台,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白家庄村由于设施短缺、资金不足导致了“游黄河”活动举办过程的不完善。因此要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使“游黄河”活动真正成为设施完备、弘扬农村文化精粹的主阵地。在文化建设经费分配问题上,要对农村文化适当倾斜,可以建立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对专业队伍的技能培训、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辅导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投入。鼓励民间力量开展和投资民俗活动,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民俗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制定乡村文化振兴策略及规划

“游黄河”活动能够延绵不绝,发展至今,正是村民们长期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结果。这种作为与当地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民俗活动,见证历史变迁的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手,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在加强民俗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民俗文化保护为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保护政策和文化保护规划,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保护规划,根据白家庄村“游黄河”活动的文化特点循序渐进地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制定可操作性的文化保护规划。

结语

“游黄河”活动发展至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活动本身,在保护和传承中展现出来的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和传承。这种作为与当地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民俗活动,在见证历史变迁的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本文以山西省白家庄村“游黄河”活动为个案研究,从国内学者研究角度、发展渊源、活动流程、活动寓意、前景反思出发,通过访谈法和深入观察法,进一步了解本村“游黄河”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而延伸到如何保护和传承“游黄河”活动中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为研究“游黄河”活动提供了又一佐证。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黄河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