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有效性研究
2020-06-28付永刚刘焱焱张海萍周会存
付永刚,刘焱焱,张海萍,周会存,沈 蓝
(1.云南省澄江县急救站,云南 玉溪 652599;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红河医院,云南 红河 66119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其家属许可后,抽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出车接诊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有30例病患,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实施常规急救措施,包括接听电话、急诊出车、现场情况紧急处理、返回至医院、嘱患者家属缴纳治疗费用等。乙组实施院前急救与绿色通道措施,具体内容有:
1.2.1 院前急救
当急救室工作人员接听到患者或其家属拨打的求救电话时,调度中心应在短时间内采集报警人具体地址,辨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记录报警人的电话号将相关指令信息传导至患者所在区域地方医院的急救中心。院前120急救站得令后,应耐心咨询患者病况、手机号码及相关信息等,做好相关信息的录入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出诊小组做好出诊准备工作。出诊小组应快速出车(时间≤3 min),且在行车过程中和报警人取得联系,了解患者当下的基本状况,并指导家属做好患者现场基本处理工作,抚慰他们烦躁的情绪,并适当限制患者体力活动。在抵达现场后,应快速对AMI患者病情作出诊断,在救治过程中要时刻确保医护人员分工的明确性、合作的密切性,科学而有效的开展急救工作,比如吸氧、吸痰、建设静脉通道及遵医嘱用药等,并按照胸痛中心建设相关要求于10分钟内完成首次心电图,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首剂负荷量,其目的均是稳定患者病情,保证转运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与胸痛中心及时联系,传递患者重要病情信息,条件允许时,绕行急诊和CCU直接送达胸痛中心导管室行PCI。
1.2.2 绿色通道
在院外急救工作结束后,在保证患者病情稳定时,应快速把患者转移至医院胸痛中心,在以上过程中应予吸氧、心电监测、开通静脉通道,尽量维持患者呼吸、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的相对平稳性,保证患者能顺利送往医院并接受对症治疗,在以上过程中,医院应主动开通绿色通道,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及医护人员,确保救治准备工作的有序性、充分性。同时,120出诊医师可以借用局域网,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将与其生命体征相关的信息整合至医院胸痛中心,主动建立“院前—院中”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PCI预谈话,有效衔接院前急救与医院专业救治。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前,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务已准备就绪。在患者入院后,先诊断、治疗,后缴费,保证急救程序的专业化、快捷性,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3 救治效果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急救反应及抢救时间,记录救治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包进行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数据。将P=0.05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
2 结 果
2.1 心肌再灌注、急救反应及抢救时间比较
在心肌再灌注、急救反应及抢救时间比较上,乙组患者均较短于甲组,经对比分析,差异均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急救反应及抢救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心肌再灌注、急救反应及抢救时间比较()
组别(n) 心肌再灌注时间(min) 急救反应时间(min) 抢救时间(min)乙组(30) 56.1±5.4 8.9±3.2 46.3±5.2甲组 101.4±9.4 16.2±5.2 64.1±9.0
2.2 救治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乙组救治成功28例,占93.3%;甲组救治成功24例,占80.0%;两组患者救治过程中,并发症以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较为常见,乙组发生率为3.3%(1/30),甲组发生率为20.0%(6/30)。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院前急救和绿色通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把急救工作的重点前移至“院前”,在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将其安全的转送至医院,经由绿色通道将病患直接送往胸痛中心门诊或导管室接受系统、规范化的院内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AMI患者各项救治指标均优于甲组,差异均较为显著。由此可初步认为,实施院前急救与绿色通道措施,能提升AMI患者救治有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