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2020-06-28朱宝生乔晓春徐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因变量高龄状况

朱宝生 乔晓春 徐俊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3安徽农业大学)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逐渐失去收入、亲朋好友、配偶、健康、家庭等,导致其社会支持减少,社会退化加速,因而,孤独感在老年人中逐步蔓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发生率不断提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Weiss〔1〕认为孤独感是个体感觉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及期望的交往水平与现实的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时产生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而 Peplau等〔2〕认为孤独感是个人现有的人际关系与期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差距时产生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De Jong-Gierveld等〔3〕对孤独感的理解更强调主观感受,认为孤独感是感知自己与他人处于社交隔离状态或接触不良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认为孤独感是一种被自己、他人和群体有意义的系统排斥在外时产生的感觉〔4〕;从哲学的角度来定义,认为孤独感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疏离所导致的刻骨铭心的精神失落感。尽管理解上有一些差异,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孤独感是个体人际关系缺失时的一种情感,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主观体验,对各个阶段的人群都有影响,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人群,对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相对较少〔2~6〕。对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外学者有过较多的论述。de Jong Gierveld 等〔7〕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在情感孤独方面男女无显著差异,但在社交孤独得分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与子女保持经常联系的老人更少感到孤独感,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具有较强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进入老年期并不意味着孤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变差,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减少了社会交往,亲密关系缺失会增加,导致了老年人孤独感会增加〔8,9〕。另外也有一些研究〔3〕关注不同的婚姻状况、不同的经济状况和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等与孤独感的关系。国内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角度展开论述,如: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10〕;人口、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11〕;亲子支持、孝顺期待与老年人孤独感的关系〔12〕等。研究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关系的不多,对严重老龄化大城市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基于此,本文利用北京市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5,7~9,13~15〕。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说明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北京市数据。该调查是继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第一次抽样调查、2006年第二次状况追踪调查和2010年第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查,用以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在人口、经济、健康、服务、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维权等多个方面的基本状况。调查涵盖了:老年人基本状况、家庭状况、健康医疗状况、照料护理服务状况、经济状况、宜居环境状况、社会参与状况、维权状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等九大项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共获取3 368个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样本数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得分6分(能自理)占89.9%、7~18分占10.1%,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具有自理能力。

1.2研究方法

1.2.1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对研究变量进行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了解研究数据的统计结构和分布状况;对因变量(孤独感:经常孤独=1、有时孤独=2、从不孤独=3)与自变量(居住方式:一人独居=1、单独与其他人同住=2、与配偶同住=3)、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性别(1=男性,2=女性)、年龄(1=60~69岁,2=70~79岁,3=≥80岁)、健康状况(1=好,2=一般,3=不好)、城乡(1=农村,2=城市)、婚姻状况(1=有配偶,2=无配偶)、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职高,4=大专及以上)、经济状况(1=宽裕,2=一般,3=困难)、是否幸福(1=幸福,2=一般,3=不幸福)〕。之间进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了解因变量与自变量及控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2.2回归分析 由于因变量是定序分类变量,通过对模型的预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满足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适用条件,因此,本文采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北京市老年人孤独感与居住方式之间的关系,首先研究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然后研究纳入控制变量情况下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三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公式如下:

logit(P|经常孤独)=-α1+β1x1+…+βkxk

(1)

logit(P|经常孤独+有时孤独)=-α2+β1x1+…+βkxk(2)

上式中:k为自变量下标;P代表老年人孤独感变化的发生概率;xk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βk为偏回归系数;αj为截距。上式中两个回归模型的偏回归系数完全一样,只是回归模型的常数项截距不一样,这正是拟合定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和特征之一。上式求出的OR值是自变量每改变一个单位,因变量提高一个及一个以上等级的比数比(优势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因素老年人孤独感比较 农村老年人孤独感百分比比城市略有提高,但是差异不大,关系不明显;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孤独感较高,但是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之间孤独感的差异不大,文化层次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居住方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是否幸福是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见表1。

2.2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因变量与自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拟合信息显著性P=0.000,<0.05,模型通过假设检验,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模型拟合好;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中,皮尔逊显著性=0.859、偏差显著性=0.860,均>0.05,皆通过假设检验;模型的平行线检验中,显著性为0.86,>0.05,说明使用有序回归模型来进行该研究是可行的,通过检验,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意义。

回归模型一显示,未加控制变量情况下居住方式与孤独感显著相关,相对于与配偶同住,一人独居的老年人孤独感最强,单独与他人同住的老年人其次。回归模型二显示,纳入控制变量后,虽然程度有所减弱,但是与没有加控制变量情况下的结果一样:居住方式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一人独居的老年人孤独感最强,单独与他人同住的老年人其次,这一结果显示居住方式与老年人孤独感显著相关,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最强烈。年龄与孤独感关系显著,年龄越大孤独感越强;性别的影响不是很显著,相比较而言女性孤独感比男性稍强;城乡户籍的影响显著性不强,城市老年人孤独感比农村老年人稍好;婚姻状态的影响显著,无配偶的老年人比有配偶的老年人孤独感强烈,这一结果再次表明配偶和幸福婚姻对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健康状态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显著,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越感到孤独;同样老年人幸福感与孤独感成正向显著性关系,越不幸福的老年人越感到孤独;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显著性不强,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比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孤独感稍强;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孤独感无影响。见表2。

表1 居住方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是否幸福是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1)数据缺失

表2 回归模型参数估算值

1)P<0.05,2)P<0.01,3)P<0.001

3 讨 论

北京市老年人ADL比较好,具有ADL的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一情况反映了北京市养老服务基础条件好,体育休闲设施和文化娱乐资源丰富,老年人生活质量较高,经济状况较好,老年人文化素养和自我护理意识较强,注意平时身体锻炼和自我养护,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北京市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较高。

本研究结果,既与已有研究〔14~17〕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根据上述研究,为了减少北京市老年人孤独感,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关注和重视老年人婚姻幸福。本研究表明,与配偶同住、婚姻状态好的老年人很少有孤独感,这一结论表明,老年人晚年婚姻幸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过程中,伴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与延长、男女寿命的差异及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鳏寡孤独的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婚姻问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北京市作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市民总体的文化素质较高,人们经济状况较好,子女和社会对老年人婚姻的认可度会不断提高,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给老年人创造条件,让更多老年人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婚姻。

第二、加大传统孝道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使传统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春,在传承上做到“推陈出新”。教育年轻人关爱老人,尊重长辈,在尊重老年人意愿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老年人独自居住。子女的孝道不仅仅是给予老年人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要从心理慰藉上给予关心,经常看望陪伴父母,关心支持父母的婚姻幸福,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减轻孤独感。

第三、加大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创新养老模式。制定有效的干预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社交技巧、改变消极的认知,并通过大力推广和扶持“搭伴养老”、“同邻居住”、“相约养老”、“集中养老(集中式居家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机会,提高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从而减少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积极调配社会资源,加大医疗资源对老年人的倾斜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照护和心理疏导,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加强老年人健康关爱工作,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事业的发展,多措并举增加老年人晚年幸福感,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第四、加大对高龄老人的关注和照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高龄、空巢、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目前北京共有户籍老年人口333.3万,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16.72%,失能老年人口占比4.78%。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增加的问题,更多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使得老年人总体健康水平下降,照护需求增加,传统的靠家庭式的照护能力已经力不从心,需要加大社会化照护资源的开发。解决高龄老人的照护问题,除了增加社会照护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激发老年人自己的能力,通过一些辅助设施的使用,增加老年人自理能力,有效利用老年人的潜在能力,避免过分照料,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尊严和自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家庭和社会照护得到解放。通过“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等方式解决高龄老人的照护问题,在社区中发展“高龄老人护理之家”、“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员”,是解决高龄老人照护问题的重点投资产业〔16~20〕。

猜你喜欢

因变量高龄状况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谈谈如何讲解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精心设计课堂 走进学生胸膛
安全感,你有吗?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