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
2020-06-28陶芳铭
陶芳铭
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的要求[1](P4),为英语教学和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支撑。教科书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载体,“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2],其文本内容应该体现一定的文化要求。鉴于英语课程及教科书的特点和作用,其涉及的文化内容包括多方面,既要有英语国家文化和非英语国家文化,还应该有中国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元素,从而丰富其文化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此,需要根据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对英语教科书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英语教科书对其现实诉求
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阐述英语课程教学和英语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呼唤及理论诉求,才能更深入地分析英语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概述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界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确定了各自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社会责任观念”[3];“基本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文明礼仪”[4](P5-380);“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观;以民为本、崇尚和谐、德行仁善的道德伦理观;承担责任、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社会价值观”[5](P209)”;“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6](P1-348);“爱国主义、整体主义、民族团结、仁爱包容、自强不息”[7](P13-21);“爱国、敬业、孝亲、惜缘、尊师、重友”[8](P19-223)等。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得出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指从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定状态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其中,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由此,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9](P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应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层面的要求。
(二)英语课程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呼唤
我国长期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层面相继出台过一些关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文件。尤其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0](P146-148)为此,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另外,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更新和转型日益加快,这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又使学校教育遭遇了新的挑战。当前学校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潜在的民族文化危机。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言,既是国际交流工具,也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英语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英语课程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在中、西两种文化交流和碰撞过程中,了解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及文化特色,也要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技,更需要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纵观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即“在增大文化教学含量上却只仅仅加强了英语世界的各类文化,而对于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11]因此,英语课程在传播世界文化的同时,如何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缺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英语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诉求
英语教科书作为英语学习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弘扬文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为进一步了解英语教科书中关于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为篇名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11月,有38篇相关文献;以“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为主题搜索,有119篇相关文献,主要表现为对基础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研究,这些文献中硕博论文较多,有87篇(硕士学位论文80篇,博士学位论文7篇),期刊论文32篇。以“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篇名来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8月,只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同样以“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词来进行搜索,也只有2篇相关文献。这些数据表明,对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研究相对较为普遍,而对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则不足。虽然目前国家和教育部门都在大力倡导英语教学中也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要求在英语教科书中编排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强化国际理解教育和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等,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为此,进行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科书的地位,发挥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统计
为探讨在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传统文化内容融合现状,本研究选取最新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以下简称《初中英语》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对全套教科书(包括七年级上册、下册,八年级上册、下册,九年级全一册,共五册)内容中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统计,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按照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13]为主要内容的要求,对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来进行分类剖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教科书每一册都编排了一定比例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基本都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等方面(见表1、表2)。
表1 .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统计
(续表1)
表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所占比重
由表1、表2可以看出,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名胜古迹,舍己为人、保家卫国,中国传统节日、艺术和饮食等方面。另外,从各册单元中所涉及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例上看,除了七年级上、下册的比例在10%左右外,其余八、九年各册教科书中的比例均在30%左右。这些内容的呈现除了少部分在对话(conversation)部分外,其余主要是教科书中的阅读(passage reading)部分,在训练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融合和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剖析
依据教育部《纲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的划分,拟定“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三个维度的框架来分别论述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彰显和渗透。
(一)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的体现
家国情怀是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4](P250)”就是这种情怀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讲,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是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内容,各年级英语教科书中均有涉及,而且所占比重较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了学会介绍和辨认人物的语言目标外,还渗透着浓厚的家庭关系元素;第二部分(Section B)中,让学生补全家庭关系图(Family Tree),通过学生的填写,并结合自己家庭的照片向同学们进行介绍,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和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血浓于水,叶落归根的思想;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阅读,既有花木兰勤奋、孝亲的品质,也有其保家卫国,淡泊名利的情怀,把家庭情感以及关乎孝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巧妙地融合进去,将对待家庭中父母的“小孝”与对待民族国家的“大孝”或“至孝”结合起来,可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九年级第六单元中,通过“一项意外的发明”(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一文对陆羽和他的《茶经》(Lu Yu and his book Cha Jing),以及茶怎样传播到其他国家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到是文化赋予了茶叶这种普通农产品的生命和灵魂,认识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英语教科书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家风家教的传承,也有家庭情感和国家情感的融合,渗透了以“国”为主的“家国情怀”教育,突出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与英语课程标准中“增强祖国意识”的情感态度要求相一致,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祖国意识,树立祖国观念,强化国家认同感。
(二)社会关爱教育内容的彰显
结合《纲要》中提出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内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从关爱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角度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通过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学会敬畏和尊重自然,关爱社会和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爱情怀。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教导青少年一代学会敬畏和尊重自然,养成关爱社会和他人的精神品质。英语教科书的各册中分别设置了诸如长城、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兵马俑、孔明灯、剪纸、陶艺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凸显课程标准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的文化意识要求。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他们不断探索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文化,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的理念,也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的基本要求。九年级教科书中专门设置第十三单元“我们正在竭力拯救地球”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以“谈论污染和环境保护”为语言目标来展开,围绕土地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为保护环境做贡献,呼吁人们为拯救野生动物,拯救环境而行动起来。英语教科书中这些体现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内容,可以教育青少年一代在对待自然的时候,胸怀敬畏之情,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爱情怀。
(三)人格修养教育内容的渗透
人格修养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特征的人。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韧豁达、奋发向上的个人精神品质,体现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的内容。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相关单元中安排了西游记、愚公移山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向学生展现人类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征服自然等方面的美好愿望。九年级第九单元第二部分(Section B)阅读“凄美”(reading passage:Sad but Beautiful),不仅讲述了《二泉映月》音乐本身的美,更是介绍了阿炳的成长历程,通过让学生读短文并回答问题来帮助学生引发深层次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明白人格修养教育的道理,人生难免有跌宕起伏,但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应该始终拥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生命的梦想。再如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特殊节日的时候,展现了很多不同的中国饮食,其中有篇短文讲述了云南过桥米线,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在介绍一种美食,但透过文本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来挖掘其背后所涉及到的价值教育问题,这包含着书生立志求学的精神,体现了青年一代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品质。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设置,与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的要求高度一致。在遇到挫折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努力培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掌握有效克服挫折的方法,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关于坚强勇敢的精神养料,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用顽强的意志力来征服和挑战困难。
四、在英语教科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与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英语课程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英语课程及教科书应该结合相关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知主义”倾向,教科书大部分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仍然围绕着通过知识性考试来进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师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还有所欠缺。[15]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够丰富英语学科教学的内容体系,又可以通过学习践行传统文化来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依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祖国意识的目标定位,从而达成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的青少年一代的学科教学任务。剖析如前文所提及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义务教育各级各类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科书还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都强调英语国家实际情况以及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重视。[16]为破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难题,使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明确传统文化在英语教科书及英语教学中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强化英语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比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确面对和处理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碰撞和交融。其实这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这既可以“在比较中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更加熠熠闪光”,还可以“在比较中发现自身文化在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在保存自身传统的精华、吸纳与借鉴域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生成新的文化”[5](P264-265)。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教科书这一载体,通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定位,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
(二)培养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课程的层级分类观点,课程可以分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层级。[17](P344-350)从这几个层级来看,真正的理想课程和正式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如教师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可能还存在一定偏差。以英语教科书为例,课程专家和教科书编写者在制定课程目标及编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按照理想的观念,期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但囿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就可能在感知和运作过程中产生偏差,从而难以达到课程专家或编写者预设的目标和意图。同时,鉴于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部分英语教师英语语言文化素养较好,但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也会出现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够深入的现象。一般而言,能够胜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8]等三方面素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英语教师只有在具备这三方面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与现实,逐步增加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结合英语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合到日常英语教学之中,提升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品质。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其自身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充分挖掘英语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将涉及到的这些知识讲好讲深讲透,全面提升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品质。
(三)丰富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通过前面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现行英语教科书虽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总体而言,全套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新颖性,且大部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只是停留于简单形式的呈现。同时,广泛性也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复杂,就目前英语教科书中所出现和涉及到的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提升空间,缺乏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价值观的内容。另外,个别单元的版块内容还存在着与单元标题所表达的主旨不太一致的情况,这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内容,力求在版块内容的安排上和单元主题保持较高一致性,不断丰富英语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使用教科书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两手抓”的同时,还要注重克服“盲目自大、故步自封”和“盲目自卑、崇洋媚外”的两种倾向。[19]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着“文化自信”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英语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体与他人、本土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等关系。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依据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英语教科书中融会贯通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既一以贯之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适应时代发展、导引创新先进的世界文化[20],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并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文化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