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分享”的价值与组织策略
2020-06-28唐君妍
文 唐君妍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分享”是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积极总结的教学课题。结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分享”环节的观察与跟踪,我深入探析了“分享”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并从提升“分享”价值的视角,结合区域活动案例提出组织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分享”的价值梳理
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间互相交流。在活动课程组织过程中,“分享”也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立足“分享”环节,深入挖掘其内涵及价值,提供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幼儿乐于探究、个性表达、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分享”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热情
组织区域活动首先要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但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中,很多幼儿存在“偏区”行为,即在某一时段习惯于或偏爱于某一区域活动,甚至一些幼儿很少参与或者不参与其他区角的活动,这不利于激活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可以借助“分享”环节,拓宽“偏区”幼儿的活动范围,让他们从不同的区域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化解不同区域活动的规则难题
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要依据区角的范围、内容和主题设置相应的活动规则。如对进区人数的限定,需结合区域活动的面积、器具数量以及各类角色标志来综合考量;在离开区域时,应要求幼儿将相关材料放回原处;在区域活动中,提出对材料的使用要求,包括放置材料的位置、材料玩法、整理习惯等;在小组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分享活动经验和方法时轮流使用材料。另外,要提醒幼儿充分爱惜各区域的游戏材料,游戏时应保持安静氛围,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等。“分享”可以让幼儿加强对规则的理解,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增进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区域活动中,“分享”环节的意义还在于能促进幼儿间活动经验的有效交流,保持良好的同伴合作关系。“分享”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展示,在相互交流中积累经验,还可以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加深对问题的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某中班的主题活动“奇妙的水”中,教师提出让幼儿通过对比探究“溶解快慢”的原理。教师提供了适量的白糖、塑料水杯、温水等材料,有的幼儿将白糖放于水杯中,静静地观察白糖溶解的过程;有的幼儿先将白糖置于水杯底,再倒入大半杯温水,然后用汤匙进行搅拌,白糖很快就溶解了。通过实践,幼儿们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白糖溶解的速度。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们相互学习、试验,在交流中积累经验。
(四)展现幼儿个性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思维、认知、理解、情感、观察、探究、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通过“分享”环节,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幼儿的性格特质,全面把握幼儿的个性差异,进而组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全面发展。如在“分享”中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分享”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分享”中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在“分享”中展现幼儿个性,促进幼儿均衡发展。
二、区域活动中“分享”的三大关键点
在区域活动组织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分享”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更能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养成。怎样把握“分享”内容?如何选择“分享”形式?如何对“分享”环节进行设置与应用?教师需要把握以下三大关键点。
(一)把握“分享”内容,让区域活动更有意义
“分享”在区域活动组织中意义重大,而高质量的“分享”环节,更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地观察,仔细地思考区域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及时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并将这些作为“分享”的主题,来深化区域教学活动的意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重点观察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遇到哪些问题,如何修正和完善经验,是否与其他同伴进行了互动,是否独立自主地使用材料,是否遵守活动规则等。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在“分享”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活动的形式和主题,鼓励幼儿从“分享”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不同的发现和体验。考虑到活动“分享”的全面性,有的教师会尽可能地让每个区域的幼儿都进行表达,看似照顾了每个幼儿,实则难以完全实现“分享”的价值。也有教师疑惑,区域活动如此丰富,怎样去选择“分享”内容,又应该“分享”哪些内容。除了聚焦幼儿的闪光点、矛盾点和问题,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其他发现。第一,关注幼儿提出的创意想法或见解。如在某次交换玩具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提出“买一送一”的促销思路,将社会经验融入活动中,既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分享”的意义。第二,教师与幼儿共同解决区域活动中的难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如在手工绘画活动中,怎样让人物更生动,如何合理运用色彩等。第三,抓住幼儿的未知点。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认知偏差,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如将折好的纸船放于水面上,可是纸船遇水则湿。由此,可以让幼儿观察哪些纸船可以防水。因此,在“分享”的内容上,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体验,给予幼儿话语权,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经验,由教师来开发和引导,让其他幼儿从中学习、内化,增加参加区域活动的乐趣。
(二)挖掘“分享”形式,促进同伴交流与学习
在区域活动中,“分享”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语言交流,可以是动作示范,可以是作品展示等。对于不同的“分享”形式,教师应该如何提升“分享”效果?如果简单地进行语言描述,或者进行集体性的作品展示,则难以完全发挥“分享”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如何提升“分享”效果?第一,“分享”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结合不同区域的活动内容,挖掘“分享”的价值,让幼儿能够从“分享”中提升认知,丰富经验。如对于幼儿有创意、有价值的想法,可以进行集体性的“分享”学习;还可以使用针对个别幼儿进行“分享”的方式,教师应联系幼儿存在的问题,深入区域活动,个别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分享”方式也是教师常用的,可鼓励幼儿分组交流,开动脑筋,形成思路,解决问题。第二,“分享”手段要丰富。结合不同的区角活动,如操作区、读写区、感觉区、建构区、艺术区等,运用不同的“分享”展示形式。对于艺术区、操作区,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加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于音乐区、游戏区,可以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对于科学区,可以采用操作演示的方式等。第三,“分享”时间要灵活。结合不同的区域活动,灵活安排“分享”内容,优化“分享”时长。可以是几分钟的“分享”,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分享”。“分享”时段要依托区域活动性质、幼儿兴趣、活动成果等进行选择。对于抽象的活动成果,如读写活动中的成果,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展示,也可以在餐前活动时进行再现,或在离园过度环节进行展示等。
(三)营造“分享”氛围,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在“分享”环节,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自由的“分享”氛围,关注幼儿的自主性,突出“对话”“交流”,增进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在“分享”环节,要调控好气氛,可以让幼儿轮流表达,也可以让幼儿集体展示,但都需要把握“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减少教师的干预,多给予幼儿自主交流的机会。如说一说在活动中遇到的难题以及你是如何克服的,活动中有哪些新的发现……这些交流将增进幼儿反思与经验的提升。另外,创设必要的“分享”环境,如安排“曲”形座位,便于幼儿相互交流、展示;鼓励幼儿学会倾听,引导幼儿自主表达想法;让幼儿们围坐在一起,激励更多幼儿积极参与到“分享”活动中。
总之,区域活动中的“分享”交流,对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在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分享”内容,优化“分享”方式,选择“分享”重点,激励幼儿积极参与,从“分享”中增长学识,收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