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评价中的价值对比
2020-06-28肖尚领
任 力 马 丽 于 山 曹 雨 肖尚领
作者单位:476600 河南 商丘,永城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任力,马丽,于山),骨科 (曹雨,肖尚领)
髋臼是由部分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的半球形深窝,与股骨头共同组成髋关节[1]。髋臼骨折为高能量创伤所致的关节内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易损伤髂外动静脉造成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2-3]。由于髋臼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故髋臼骨折不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且术后易并发脂肪液化、内固定失效、坐骨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等并发症[4]。因此,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并尽量予以解剖复位,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X线检查虽能初步判断骨折情况,并在术中为术者提供骨折复位、骨块残留及螺钉位置等情况,但其无法显示细微的髋臼骨折线,术前漏诊率较高;且髋臼骨折术后仅能显示髋臼重叠的二维影像,无法显示精细的关节轮廓整体,评价效果并不理想[5]。而CT三维重建可实时还原髋臼及其周围组织情况,对髋臼骨折的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效果更佳[6]。为进一步证实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45例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均先后采用X线与CT三维重建辅助检查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外伤性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26例、女性 19例,年龄 (44.89±21.96)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者25例,高处坠落者12例,其他原因者8例;骨折位于左侧髋臼者25例,右侧髋臼者20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病历资料相对完整;符合外伤性髋臼骨折诊断标准,并于伤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均先后采用X线与CT三维重建予以检查;年龄在18~75岁之间。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髋关节畸形;合并髋部肿瘤或有髋部肿瘤病史。
2 方法
2.1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下肢伸直且足部并拢,两侧髂前上棘与床面平行,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摄入,嘱患者平静呼吸,曝光骨盆正位片,胶片距90 cm;而后,患者仰卧位抬高健侧髋部,与双髋连线成45°角摄入,嘱患者平静呼吸,曝光髂骨斜位片;最后,患者仰卧位抬高患侧髋部,与双髋连线成45°角摄入,嘱患者平静呼吸,曝光闭孔斜位片。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下肢伸直且足部并拢,两侧髂前上棘与床面平行,双臂上举抱头,足部先进;以髂嵴为界做正位定位并进行薄层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1.375,电压120 kV,矩阵512×512;采用表面遮盖重建技术及容积重建技术重建髂骨、坐骨、耻骨等髋臼及其周围骨性结构,重建间隔0.625 mm;然后,选择恰当阈值进行层编辑,将无关软组织等结构去除,获得三维重建图像。
注意事项:所有影像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进行评估,术后评价由术者以外的2名骨科副主任级以上医师完成,意见不同时共同商讨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前,对比两种影像技术的髋臼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术后,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置入效果。骨折复位质量:a级,最大移位0~1 mm,基本实现解剖复位;b级,移位2~3 mm,复位良好;c级,移位3 mm以上,复位较差;d级,髋臼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但髋骨未获得解剖复位,只实现了髋关节轮廓复位;骨折复位良好率 = (a级例数 +b级例数)/总例数×100%。内固定物置入效果:a级,内固定物完整置入骨内路径;b级,皮质边缘暴露部分内固定物;c级,皮质边缘暴露部分内固定物且在血管或神经附近;内固定物置入满意率= (a级例数+b级例数) /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髋臼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对比
术前,X线片的骨折检出率为60.00%,骨折分型正确率为48.89%,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为53.33%;CT三维重建影像的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均为100%。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2 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置入效果对比
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质量良好率为77.78%,内固定物置入满意率为91.11%;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复位质量良好率为75.56%,内固定物置入满意率为86.67%。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物置入效果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表1 髋臼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对比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fracture detection rate, accuracy of fracture classification,and accuracy of fracture displacement judgment(n,%)
表2 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置入效果对比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fracture reduction quality and internal fixation effect(n,%)
4 讨论
髋臼作为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负重较大、活动较多,其损伤后若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不准,均可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前通过X线及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可详细了解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骨块残留等情况,以利于精确手术,提高骨折复位质量[7];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全面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置入效果,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为指导影像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笔者对部分髋臼骨折术前及术后均先后采用X线与CT三维重建辅助检查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两种影像技术在髋臼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术前准确判断骨折情况对选择匹配的内固定物及合适的手术路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使术者精准实施手术而避免骨折复位不满意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8]。X线虽能初步判断骨折情况,但无法显示细微的髋臼骨折线,漏诊率较高,且难以区分髋臼前后及矢状位移位,对骨折具体定位及分型的判断准确率较低[9]。CT三维重建将CT平扫得到的影像学数据利用建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得到立体、真实的髋臼骨折模型,可实时还原髋臼情况,且经切割影像技术还能对内部骨折线及骨折碎片进行多角度观察,有利于医生对骨折分型、骨折移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10]。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X线片骨折检出率为60.00%、骨折分型正确率为48.89%、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为53.33%,明显差于CT三维重建影像的骨折检出率、骨折分型正确率、骨折移位判断正确率均为100% (P均<0.05)。另外,近年来诸多学者提出,对于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治疗应强调解剖复位、可靠固定、争取早期功能锻炼,以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11]。而术后对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置入效果的精准评估可及时发现复位不理想者,进而进行有效补救。X线片仅能显示髋臼重叠的二维影像,无法涉及精细的关节轮廓整体,且骨折术后局部组织肿胀、腹腔胀气等情况均可影响摄片效果,对骨折复位效果的评价具有较大干扰[12]。而CT三维重建能够完整重现关节面,提供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斜面图像,可发现非解剖复位患者更多隐匿的内固定物置入不佳[13]。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质量明显优于CT三维重建检查 (P<0.05),即说明了X线检查对骨折复位质量判断的精准度较低,而内固定物置入效果与CT三维重建检查无明显差异 (P>0.05),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与X线相比,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更大,不仅诊断准确率高,而且还能精确评估手术质量,对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