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

2020-06-27谭建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制度教学

谭建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史教材“一国两制”内涵的深入挖掘为例,分析“四面”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具体呈现,探寻将“一点四面”要求有机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思考。

一、教材困境:“经典叙述”与“深度欠缺”

目前高中历史四大版本的教材(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和北师大版),对“一国两制”的内涵都有相应叙述。综合上述教材的阐述,都提到了“政治前提”(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体”(社会主义)。所不同者:岳麓版强调了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人教版强调了“和平统一”;相较于人教版,北师大版更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版则最为简略,深度最为欠缺。

據此可知,教材关于“一国两制”的材料比较单薄,论述也不够深入,容易给高中教学带来一些困境:

1.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整体上依然停留在初中层面,脑海中呈现的依然是对“一国两制”的“经典叙述”,即“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没有明显体现出,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在知识层次、理性分析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即“深度欠缺”;

2.缺乏更多的史料和细节,结论性的内容太多,难以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与深入分析,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强;

3.教学内容与初中有较多重复,缺乏“深度”的同时又缺乏“新意”,容易变成“炒冷饭”,高中历史教学对“一点四面”的要求,更是难以体现。

好在目前学术界对于“一国两制”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所以针对目前中学教材的不足,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深入挖掘“一国两制”的内涵,将“一点四面”的要求有效融合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二、教学设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材料一:港澳台的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层层思考:港澳台问题产生的原因?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不同之处?解决的途径与方式?

产生原因:(港澳)因西方侵略及不平等条约而产生;(台湾)因内战产生。

不同之处:一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一个属于中国内政;一个属于对外主权问题,一个属于对内民族统一问题。

途径与方式:(港澳)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台湾)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实现国家统一。

教师引导: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

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逐步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从50年代到80年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这一构想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一点四面”之“创新能力”在此得以体现)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特定涵义

“一国两制”构想有其特定的科学涵义,“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平共处,互不伤害,互不吃掉对方,互相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其涵义的理解: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者长期共存,共同繁荣;同时,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点四面”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得以体现)

教师引导:毫无疑问,“一国两制”概念中的“一国”即“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抛开“一国”谈“两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两岸围绕“一个中国”问题,却产生了争议。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国”?

材料四:“一国”的争议?

从两岸围绕“一个中国”问题的争议来看,“一个中国”概念之中至少蕴含着以下两个层次的争议一是针对谁是“中国”的争议……具体来说就是大陆和台湾对“一个中国”究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问题的争议;二是是否存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争议,或者说是对“中国”这一国家符号的争议,即台湾是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或世界上究竟有几个中国的问题。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一国”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教师引导:对于“一国”的理解,除了需考虑政治因素外,还应从法律层面进行思考。《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这两份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都明确规定主权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这一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没有任何异议。因此,“一国”既是“政治一国”,又是“法理一国”的国家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动摇的同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也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一国两制”中,“两制”的含义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更进一步而言,“一国两制”强调两制的意义在于坚持两制并存,却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两制”?

材料五:如何理解“两制”?

大陆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施行不同的法律,因此三者实际上分别属于“一个中国”之中的三个不同的法域……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制”既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并存,实际上就意味着两种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治理体系的并存。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对“一国两制”的内涵有了深刻理解:“两制”既具有“政治属性”,又具有“法律属性”;既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不同,又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一点四面”之“依法治国”在此得以体现)

教师引导:大陆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不仅仅是通过具体制度设计来实现祖国统一,更是指用“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来解决台湾问题。

材料六:“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及最终落脚?

“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并不在于设计出一种能够容纳不同社会形态的制度安排,而在于能够宽容处理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态度……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以和平思维代替战争思维,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尽可能不受战争伤害的同时,解决了国家统一的重大命题……“一国两制”的基本精神最终落脚在将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探索适当的途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基本精神:以“宽容态度”及“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终落脚:“一国原则”与“两制差异”有机结合,探索适当途径完成统一。

教师引导:“一国两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平統一”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我们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一点四面”之“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得以体现)

总结升华:“一国两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充满中国智慧的制度创新,又体现了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点四面”之“创新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强调)

三、教学总结

由于“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成功实践,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所以从内容上看,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一国两制”本身就具有相应的法律基础,故“依法治国”也能得到体现。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政府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所以“创新能力”也能够得以有效展现。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加深对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两岸同胞,都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通过精选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一国两制”的内涵,“一点四面”的要求可以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这不仅仅是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学力有限,仅就平日所思所得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能够为当下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某种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制度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某些单位的制度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